福建城乡公共服务问题与对策
2015-01-20马晓红
马晓红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城乡居民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快速增长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大力度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是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福建;城乡;公共服务
一、福建省城乡公共服务现状
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福建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浪潮中,也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省级政府和各地政府分别出台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施意见》、《福建省改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三年(2007~2009)行动方案》、《福建省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民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社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各项社会事业日益进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突出民生重点,坚持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支出比重也逐步提高。2013年财政支出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与民生相关的支出达220529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为727%。
表1 2009-2013福建省财政收入与公共服务支出表
(单位:亿元)
20092010201120122013
财政总收入16942056259730083428
财政支出14041695219820673068
教育支出277327406562575
卫生支出90117159187224
文化支出2627364658
福建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费,覆盖全省人口83%的地区实现了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7%,初中入学率达980%,均保持在全国较高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4%。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免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实行生活费补助并推广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率先实行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制度,启动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全覆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效减轻。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福建省从2004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按每人每年50元的补助标准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80元;实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由各级财政安排4100万元,按当地救助对象每人每年不低于50元的标准发放;实施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并选派千名医师帮扶山区乡(镇)卫生院;实施“光明行动”,为1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
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全面落实,新增和改建乡镇文化站599个;建成农家书屋8450个,覆盖全省56%的行政村;提前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目标,基本实现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和“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圆满完成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
从总体上看,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人民群众上学、就医、文化生活等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福建省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状况、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在投入数量、公平程度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1、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还较低,民生领域存在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较多,特别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短缺,如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315张,千人均卫技人员385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受地区经济水平、历史发展基础和财政收入不平衡以及财政体制因素等影响,在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存在较大差距。如教育、卫生方面的优质社会事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社会事业相对落后,形成“短腿”。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程度较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据统计,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84倍,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是农村居民的63倍;农村和社区卫生发展缓慢,基础卫生服务能力有限,2011年福建省拥有乡村医生28049人,城市卫生人员127680,乡村每万人口 医生177人,城市每万人口拥有医生606人。农村卫生环境不佳,如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仅达到631%、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仅776%。
3、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资金投入与加快发展、均衡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和保障机制有待创新。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制度设计不衔接,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比较单一,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以及监督问责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仅难以保障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还会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4、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与需求不相适应。目前福建省各级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经济性公共服务而轻社会性公共服务的倾向。这尤其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补贴等经济性公共服务投入更多、项目实施更快;而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上的投入相对不足,项目的实施也比较慢。
三、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的基本思路
根据福建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福建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的总体思路是“增财力、强基层、创机制”。 “增财力”就是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强基层”体现在,强调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网络和能力建设,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建机制”主要体现在,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性安排,着力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可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1、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
支持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离不开充足的财力支持。发展经济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而经济的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又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福建应努力发展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十二五”福建省将以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机制保障,着手建立公共服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努力使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确保各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投入和民生支出。
2、统筹城乡,强化基层
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加大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建立健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协调机制。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完善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和水库库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
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涉及公共服务的各类规划,要贯彻区域覆盖、制度统筹的原则要求,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打破城乡界限,统筹空间布局,制定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以制度统一为切入点,抓紧制定和实施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工作目标和阶段任务。
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优先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制定并推行各类机构服务项目及其规范标准,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包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流动服务等手段,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加快建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结合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与户口性质相脱离,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分阶段、有重点地纳入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
3、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多元供给机制
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有效供给的创新战略,促进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福建省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福建省沿海发达地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民营企业众多,
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因此,福建省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积极发挥当地民营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对民营企业,应以增强与当地民营企业的利益联结为重点,更加强调企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对于所在乡村的责任、对于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对于环境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本身对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政府应扶持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借助集体经济组织自身解决其需要的一些公共服务,这样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发挥了农民自身的力量解决自身的公共需求。
福建省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源较为丰富,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随着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向多样化和高层次化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在不放弃自身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的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当地核心企业的力量,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将私营部门引入农村公共服务的生产体系中,私营部门在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投资回报,也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通过价格机制反映真实需求。发达地区的政府应根据当地农民的需求,调整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大的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力量。
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注入一种“参与式发展”的理念,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更需要这种理念,“山海对口协作帮扶工程”就是福建省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扶助工程之一,在推进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这种协作形式,将“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引入到帮扶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湖献政: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发展研究》2012年1期
[2] 林小香 陈群勇:福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北方经济》2012年12月
[3] 陈振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战略与策略——福建省“十二五”公共服务案例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3期
[4] 祖薇:福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原因与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6月
[5] 李月风:福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分析(发展研究)2008年5月
[6] 赖文忠:福建十二五提出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福建日报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