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止癌痛,莫惧“吗啡”成瘾

2015-01-20毛鹏樊碧发

大众健康 2014年1期
关键词:阿片类癌痛吗啡

毛鹏+樊碧发

对于很多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癌痛。?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200万人在遭受着癌症疼痛的折磨。上个月ESMO发布的一项国际调查显示,约有半数以上癌痛未得到有效控制,未经治疗的癌痛已经成为全球性难题。

癌痛的控制现状

癌痛给癌症患者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当死亡在癌痛面前变成一种奢侈,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可能是我们能为他们做的最后一点事情。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100万新发肿瘤患者,其中在我国每年约有180万~200万新发肿瘤患者。在这些患者中,约有30%~50%在诊断时即存在疼痛。晚期和转移的肿瘤患者,疼痛的发生率更高,可达75%~95%。这其中,45%的癌症患者的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还有30%的癌症患者在临终时疼痛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推广“癌痛的三阶梯规范治疗”,提出到2000年“使癌症患者基本不痛”的目标,但很显然,这一目标直到今天并未达成。我国是世界上癌症患者最多的国家,但对癌痛的认识和治疗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癌痛也是一种病

很多患者选择忍受癌痛,但其实癌痛也是一种病,需要治疗。治疗癌痛,首先要正确认识癌痛。所谓癌痛,顾名思义,是由于癌症本身、转移或相关治疗引起的疼痛。引起癌痛的原因很多,有些是肿瘤本身引起的,有些则不是。目前国际上通常将癌痛分为四类:1、直接由癌症引起的疼痛;2、与癌症相关的疼痛;3、与癌症治疗有关的疼痛;4、与癌症无关的疼痛。根据我国的统计,直接由癌症引起的疼痛占癌痛原因的78.6%,其他三种原因分别占6.0%、8.2%和7.2%。针对不同的癌痛原因,采取的镇痛策略也不同。

用药依据:癌痛的分级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一种由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既然是主观感觉,患者本人对自己所遭受的疼痛最具发言权。所以,癌痛治疗中医护人员都十分重视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和感受,据此判断疼痛的性质、可能原因和程度,选用不同的药物。如果疼痛是烧灼样、针刺样、放电样,可能是神经损伤或受刺激所致,应选用抗神经痛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如果是刀割样、酸胀样,则伤害感受性疼痛可能性大,应选用抗伤害感受药物,如曲马多、吗啡。

疼痛的程度也是医生选用药物的重要考虑因素。疼痛可简单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如果患者有夜间痛醒,疼痛程度必然在中度以上,应选用曲马多以上药物。如果无夜间痛醒,属于轻度疼痛;如果夜不能寐,则必然是重度疼痛。所以,有无夜间痛醒可以作为简单判断疼痛程度的一个标准。

“三阶梯”给药与“天花板”效应

上世纪80年代,WHO提出了癌痛“三阶梯”镇痛方案,即:在对癌痛的性质和原因作出正确评估后,根据病人的疼痛的程度和原因选择相应“阶梯”的镇痛药物。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镇痛药,用于轻度癌痛患者,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

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用于非阿片类药物不能满意镇痛或中度癌痛患者,主要药物有可待因、曲马多等。一般建议第一、二阶梯药物合用,因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前者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后者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二者合用可以增强镇痛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二阶梯药物均有“天花板”效应,意即药物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用量不仅不会增加镇痛效果,反而会引起严重副作用。

第三阶梯:强阿片类药物,用于重度或重度癌痛,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药物效果差时使用,主要药物有吗啡、奥施康定等。“三阶梯”给药强调镇痛药的使用应由弱到强逐级增加。长期的慢性疼痛也主张使用止痛药,以改善舒适度,提高生活质量。

癌痛药物治疗5原则

WHO提出的癌痛药物治疗的五大原则是:首选口服、按阶梯给药、按时给药、用药个体化、注意具体细节。

1、首选口服:口服给药方便易行,效果与静脉注射相近,更重要的是采用缓控释制剂,不会突然在身体里形成高浓度,不容易成瘾,也不容易产生耐药。

2、按阶梯给药:按照WHO的“三阶梯”给药原则,轻度疼痛,给非阿片类药药物;中重度疼痛,给弱或强阿片类药物。这类药物是目前已经发现的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毒副作用相对小,成瘾发生率也很低。

3、按时给药:定时给药,而不是按需给药。许多患者由于担心成瘾,往往到了疼痛难耐的时候才用药,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不仅不会控制疼痛,还容易造成痛觉敏化,影响镇痛药物的疗效。正确的做法是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药间隔,比如12小时一次,不管痛不痛,12小时到了都要吃,可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有效防止下一次疼痛的发生。

4、用药个体化: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对镇痛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用药时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5、注意具体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癌痛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如便秘)的处理,许多患者不是因为药物的镇痛效果不佳而放弃治疗,而是因为严重便秘而拒绝服用药物。

我国阿片类药物使用现状

最新公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接近,有些肿瘤如胃癌、肝癌发病率甚至超过西方国家。但用于治疗癌痛的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量却远远低于于西方国家。我国麻醉品(主要指治疗癌痛最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人均消耗在世界的排名,2001年是146名,2007上升到92名。以吗啡为例,2004年全球消耗的33021公斤吗啡中,发达国家占了93.1%,人均31.13毫克;发展中国家人均只有0.75毫克;中国的消耗量是415公斤,人均0.32毫克,仅为发达国家的1%,发展中国家的42%。这说明很多癌痛患者没有得到麻醉药品,或用量严重不足,众多癌痛患者还在疼痛中煎熬。

服用阿片类药物会成瘾吗?

WHO提出的癌痛治疗5个主要原则中,有一条为用药个体化:用药剂量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确定,以“无痛”为目的,不应对药量限制过严而导致用药不足。对于癌痛治疗,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应完全以疼痛控制为目标,“上不封顶”,直至癌痛被有效控制。但临床上,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的最大阻碍并非药物本身,而是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担心,我们称之为“成瘾恐惧”。这种担心不仅患者有,许多医生也有。确实,从理论上讲,阿片类药物的确具有成瘾性,但“成瘾”与否不是取决于药物,而是如何使用药物。以镇痛为目的,按照癌痛的药物治疗原则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实际发生率仅为万分之一左右,几乎不会发生成瘾。因此,癌痛患者在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上不能“因噎废食”。

目前,我国药监局已取消了癌症病人使用吗啡的极量限制,也就是说只要疼痛未控制,就可以继续加量。

当然,事实上临床并不会用吗啡无限加量的方式来控制疼痛,联合用药,引入其他镇痛手段更加合理。

“成瘾”“耐受”莫混淆

有许多患者和医生混淆了“成瘾”与“耐受”的概念。实际上,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成瘾”是指明知使用会对自身造成损害,但也不惜代价去获取阿片类药物的行为。这种获取行为已经不是以“镇痛”为目的,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是“心瘾”。而“耐受”是指阿片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相同的镇痛效果,所需剂量不断增加的现象。“耐受”是人体对阿片类药物的正常反应,完全是生理性的。许多患者将正常的“耐受”而误认为是“成瘾”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樊碧发,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擅长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术、脊髓电刺激、中枢靶控镇痛及专科综合治疗等,开展一系列具有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的疼痛治疗技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片类癌痛吗啡
治疗癌痛 吗啡注射液到底该怎么用
癌痛到底有多痛,您了解癌痛吗?
癌痛有多种治疗方式
警惕阿片类药品不良反应
救心丸加三七粉可缓癌痛
喘定与吗啡或甲泼尼龙联用缓解晚期肿瘤呼吸困难的效果对比
羟考酮与吗啡超前镇痛用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效果的观察
阿片类镇痛药物
硬膜外吗啡联合芬太尼PCIA对老年骨科术后镇痛的影响
临床药师对癌痛患者药学监护的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