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冠心病患者股骨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5-01-20余红香等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年6期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护理

余红香等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股骨骨折;围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6_0530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6.35股骨骨折是骨科创伤常见的疾病之一,以老年人尤为多见,老年住院患者往往并存其他疾病,尤其以冠心病多见。由于骨折的严重创伤,对患有冠心病的老人产生应激性反应,易致冠心病发作。同时伴有冠心病可直接影响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骤致病情复杂、处置困难,手术危险性增大。冠心病患者进行手术,其危险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的手术患者。我科共收治49例因外伤致股骨骨折伴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在围手术期充分评估患者心脏功能及手术的耐受力,术后加强心脏监护,积极处理心律失常,避免和及时消除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诱因,以及合理的呼吸道管理等护理措施,49例患者全部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股骨骨折伴冠心病患者共49例,其中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1.2±3.5)岁,65~70岁22例,71~80岁18例,81~85岁9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骨折16例,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5例,股骨下段骨折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原有冠心病病史无心绞痛发作者41例,冠心病有心绞痛症状者8例。平均住院天数为21.3天。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依据第14版《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判定。骨折患者入院后行股骨髁上骨牵引,待病情稳定后,视伤情和骨折部位分别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术7例、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27例、人工半髋及全髋置换术15例。

1.2结果:本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共出现心前区闷胀不适、腹痛伴恶心呕吐等不同程度心绞痛发作8例;窦性心动过缓、偶发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10例;心功能控制不满意2例,血容量不足3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均安全度过危险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做好术前评估: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6%,病死率为64%[2]。因此,术前应认真做好手术及术后危险性的评估。对近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病史,除危及生命的急症手术外,宜予股骨髁上骨牵引术及穿防旋鞋保守治疗。对有心绞痛发作,特别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应在心绞痛被控制、冠状动脉血供改善、心律正常后方可施行手术[3]。本组有2例患者因心功能控制不满意,转ICU进一步治疗病情稳定后手术。

2.1.2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生:术前按医嘱正确应用长效硝酸酯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扩张冠状血管的药物,以改善心肌血供,并适当给FDP、磷酸肌酸等心肌营养药,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预防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严密监测和控制血压,使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水平[3],方可手术。

2.1.3心理护理:冠心病并发股骨骨折的患者因惧怕手术、疼痛、对治疗不了解、缺乏信心、担心疾病恶化及社会支持度较差等原因使患者出现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我们根据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状态、文化程度与接受能力等采用通俗易懂的交谈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反应,减轻其焦虑倾向,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心绞痛发作。

2.2术后护理:

2.2.1严密病情观察,加强心脏管理: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如出现生命体征异常、患者表情焦虑、心前区感闷胀不适、腹痛及恶心呕吐等,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及时处理;观察患肢术后的血运及感觉情况,帮助患者患肢采取正确的体位,减轻术后疼痛;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注意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本组有3例患者出现心悸、气促,表现心功能不全;有1例出现晕厥、行为改变、精神异常而缺乏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有4例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而腹部体征检查阴性,给予抗心力衰竭、护胃、解痉等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予硝酸甘油治疗后症状缓解。

2.2.2体位护理: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0.2%~6.2%[4]。一旦发生脱位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很大影响,增加患者痛苦。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以皮牵引或防旋鞋制动,预防内收内旋,放便盆时要将患肢整个髋部托起。

2.2.3术后功能锻炼:术后回病房即给予被动按摩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由远端向近端按摩,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主动行股四头肌舒缩及髋、膝关节屈伸活动。髋部或膝部骨折术后第3天就用CPM机开始功能锻炼,屈伸角度从15°开始,20~30分钟/次,每天2次,逐渐增加角度,锻炼时以仅允许引起轻度患肢疼痛为准。普通钢板内固定患者一般术后3个月可扶拐下地行走;髋关节置换者术后第4天可行站立训练,由护士从旁协助,患肢不负重,以后扶拐逐步行走训练。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防止患者跌倒,以患者无不适为度[5]。

2.2.4严格控制出入量平衡,监测并维持良好的心脏负荷:冠心病患者股骨骨折手术后补液方法不当,极易诱发心力衰竭。补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中心静脉压的波动,及时调整补液量及补液速度,防止补液过多或补液不足,中心静脉压控制在5~12cmH2O为宜。本组有3例患者出现神志淡漠、口渴、脉搏>100次/分,监测中心静脉压为1cmH2O,及时报告医生,考虑血容量不足,给予补液后纠正。

2.2.5并发症的预防护理:(1)切口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及切口敷料面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敷料。遵医嘱使用抗生素。(2)压疮:老年人因生理机能下降,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皮肤感觉差等原因,术后极易发生压疮,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制度,每2小时翻身,每班检查皮肤情况,利用翻身垫、脚圈、气垫床等减压装置对身体骨隆突处垫空以减轻受压;每天温水擦浴2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防止褥疮发生。(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黄庆森等报道发生率约1.3%~25%[4]。患者因长期卧床,血流缓慢,创伤、手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应抬高患肢20°~30°,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同时注意患肢保暖,严密观察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有无肿胀,避免在下肢行静脉穿刺,术后当日即做肢体按摩护理,主动进行患肢肌肉舒缩运动,或使用肢体气压泵治疗,以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4)肺部感染:由于老年人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功能及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加之长期卧床呼吸深度不够,怕疼痛不敢咳嗽或咳嗽无力,排痰不畅等原因易引起肺部感染。应指导患者行腹式呼吸,增加呼吸的深度,进行扩胸运动和有效地咳嗽、咯痰,定时给患者翻身、叩背,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5)泌尿系感染:术前训练床上排便,术后多饮水,每日不少2000ml,留置导尿者需做好管道护理。(6)便秘:冠心病患者发生便秘时,因用力排便,使腹腔内压力增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增强,心肌负担急剧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等各种心脏病事件[6]。入院后指导患者定时排便,给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与丰富纤维素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饮开水,遵医嘱应用缓泻剂或中药口服,保持大便通畅。

3讨论老年患者各器官机能均处于老化衰退阶段,伴有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供血障碍,心脏储备功能显著降低,在手术的应激状态下,其代偿和调节功能亦明显减低,围手术期容易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甚至致死性的心脏或非心脏的事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此类患者除了围手术期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以外,还应在术前做好评估干预,积极治疗心脏疾病,改善心功能,术后监测心功能,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根据心功能状况,制定相应治疗及护理计划,严格保持液体出入量的平衡,使他们更好地耐受手术,减少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9.

[2]周荣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评价和危险因素干预[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3):151.

[3]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0.

[4]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511.

[5]何丽红,魏素兰.高龄髋部骨折伴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29-30.

[6]陈洪艳,李海燕,李晓霞.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冠心病便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1-2.

(收稿日期:2014_8_13)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年冠心病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冠心病一直没有症状,是不是治愈了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中医导痰祛瘀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38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