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之江新语》看习近平的“国家治理观”
2015-01-20黄建钢
黄建钢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在中国历史上,普遍缺少一种具有学术性的政治概念创新。学术性的政治概念不同于一般的提法和说法,主要是一种对政治理论和理念的高度学术概括。然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者都为之一震。这是我国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政治创新,意味着我党在执政理念上的重要突破,需要政界和学界将这个概念转化为一种系统的制度和方法。追本溯源,这一新概念实际上是习近平自担任总书记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而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思考和实践则为这一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思考和实践在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的《之江新语》中有比较充分和完整的体现。
一、《之江新语》是“国家治理观”的雏形
《之江新语》是对习近平在浙江省担任省委书记六个年头中写下的一系列短文的汇集,是作为“一把手”的省委书记对一个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系统而全面的思考。从短小精悍、意境高远、思想深邃、文风朴实、博大丰富的232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之江新语》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讲话的早期形式。不仅为社会治理提供许多启示,而且为各级干部在学风、文风和作风上树立了榜样。《之江新语》与其说反映了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的所思所想,不如说体现了习近平的学习作风、语言作风、思考作风和实践作风。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习近平强烈的群众路线观念和务实的实践精神,为最终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作风的角度看,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学”“思”结合的学风
在基层工作,一般较容易关注局部、现象和方法问题,但《之江新语》却是一种基于现实问题而着眼于制度、机制和心理层面的思考。这是习近平做到“学”“思”结合的结果。他勤于思考,为此写过短文《为政者需要学与思》[1]244,特别重视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写过《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2],从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推导出“干部学习理论三境界”:一要“独上高楼”而“望尽天涯路”;二要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三要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这些思考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深化性”思路的一个早期形态。
(二)“群语”丰富的语风
《之江新语》语言平实生动,说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具有浓浓“群众语言风”。这与习近平经常到基层调研考察密切相关。其中一些提法对浙江省的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影响深远,如“干净干事”、“干部好坏群众说了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使得群众易于接受需要他们接受的概念和理念。这一特点在每篇短论的题目中就可以清晰看到,如《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引进人才要防止“近亲繁殖”》、《抗旱要“目中有人”》、《“书呆子”现象要不得》等等。某些概念的提法既通俗易懂,又给人启发,如“中国梦”、“穿鞋子”、“扣扣子”、“精神钙”等,使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从他的语言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语言,二者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思考中表达,在表达中思考,边思考边表达,类似孔子《论语》的风格。这不是说他们所表达的只是临时想到的,而是事先有所准备,又能根据实际情况而及时把新的思考反映在新的表达中,具有贴近现场,贴近社会,贴近思想的感染力。这个特点在十八大报告中有很多和很好的体现。在十八大报告中,政治语言、学术语言和群众语言几乎各占1/3的态势,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报告系列中是十分罕见的。
(三)“虚”“实”结合的作风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很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为此,他写过一篇《虚功一定要实做》[3]的短文,认为“虚与实是相比较而言的”,但在现实中,“实的比较好把握,虚的相对难以把握”。他还把“虚与实的工作,好比人体的大脑和心脏”“都需要、都需要,缺一不可”。在《既重务实,又善务虚》中,认为“各级领导干部既要重务实,又要善务虚,把务实与务虚有机结合起来,就实论虚,以虚率实,才能做好各项工作,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期待”。[4]270他以自己为表率,一方面抓物质的“实”桥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支持杭州湾大桥和舟山跨海大桥的两桥建设;另一方面抓精神的“虚”桥梁——在《浙江日报》上开辟“之江新语”,搭建了一个“一把手领导”与群众交流的平台。
(四)“全面”“整体”的思风
虽然每篇文章都是应时和应事而作,但汇编成为《之江新语》后就有了一个整体感和系统感。其中,既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又有“执政意识”和“执政素质”,还有轻重缓急的思路,更有巧妙智慧的方法。从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蕴含着一个“全面”的思维方式,具有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这是对过去的片面性、重点性、局部性、分析性思维方式的一种重大超越。所以,在“全面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习近平形成了一些具有整体创新的理论观点。从十八届一中全会闭幕时与记者见面时提到的“人民”概念到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讲到的“中国梦”无不突出了一个整体性,如“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等。从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习近平非常注重思想境界和理论思辨,如“两山理论”等,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其思维特点不仅具有系统性、逻辑性、说理性、学术性,而且注重与人沟通,具有旁敲侧击、融会贯通的效果,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榜样。
二、“全面观”是“国家治理”的核心
这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全面”一词得到的一个启示。之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说明了当时“全面”概念的深刻含义。它其实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的核心。当时的《决定》就包含了明确的“全面”性和“深化”性的内涵。它们都是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所以,要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就必须把握“全面观”的视角和思维。但这种视角和思维不仅早在《之江新语》就有了,而且还体现得很充分和很浓厚。
(一)国家治理
“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国家治理”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治理方式。这种方式是自上而下地运行,往往高屋建瓴,具有强大辐射力。浙江的地理状况呈现出一种复合性,既有平原又有山地,还有河流、湖泊与海洋,这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大力推行“山海协作”的自然条件背景“山海协作”是“陆海统筹”的早期形式。从东海的钓鱼岛到南海的黄岩岛的主权宣告,从“经略海洋”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正是这种“全面性”思维方式的演绎的结果。
(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结合
虽然早有“善治”的理念,但将“治理”从体系和能力角度给予审视,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做的特别贡献。其实,“体系”是一种框架结构,相对稳定、静态;但“能力”却是动态的,变化的。体系的科学设计和布局离不开治理能力,更是治理能力的一种体现。为此,《之江新语》特别强调“治理意识”,如“大胆设想和小心求证”[5]、“十指弹琴”[6]62、“干事和干净”[7]、“瞻前和顾后”[8]、“务实和务虚”[4]269、“过河与桥船”[9]142、“法治和德治”[10]、“敢于和善于”[11]、“对上和对下”[12]、“学和思”[1]244,等等,这些对应概念的联系、融合也是“全面性”和“整体性”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治理应该统揽全局和统筹兼顾,这也是作为“一把手”必须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治理意识”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不仅“治理体系”无法布局,而且“治理能力”也无法提高。
(三)治理的“全面思想”
从《之江新语》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特别推崇进而推动“山海协作”,这是其“全面思想”的一个具体表现。从“全面思想”的角度再来看“社会主义”会发现,社会主义虽然幼稚,但最有前途,它的前途和潜力体现在发展的全面、系统和整体上。资本主义经过从尼德兰革命算起到现在的四、五百年历史的发展,虽然相当成熟,但基本处于一种发展的饱和状态,甚至已经到强弩之末。其中,“全面观”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观念。习近平“四个全面”的论述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全面观”,也体现了现代化的“全面观”。
三、“群众观”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群众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没有群众作为基础,政权就不稳固,国家就会动荡。所以,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就十分注意扰民的问题,把“是否扰民”作为一切活动的前提。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十分重视落实群众观,着意将“群众路线教育与实践活动”阐释得十分清晰,认为处理好如下关系是社会治理良性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群众思维
很多研究民主的同志对群众都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的群众缺少研究,形成了一个“群众是群众”和“民主是民主”的“两张皮”。在现实中,“群众”不仅是“人民”的另一个代名词,而且还是“人民”的一个底层概念。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与记者见面时提出并反复强调“人民”概念,据凤凰网刊文统计,共提到“人民”的概念19次。其实,“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底层人的概念,“群”是一个很多人无序聚集的意思。所以,“群众”是“人民”的基础,“人民”是“群众”组织起来后的状态。所以,“群众路线”的背后是“群众观”,而“群众观”的背后是“群众思维”。如果只有“群众路线”而没有“群众思维”,就等于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就有很多关于“群众思维”的论述。在《之江新语》的开篇中,他就指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而“‘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社会各个层面去解决问题”。[13]提出“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14]的口号,同时也正是从群众利益的角度才提出了“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的观点。为此,他批评了“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是“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不考虑“子孙”的想法和做法。[15]可见他的生态观也是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形成的。他还赞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并认为,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16]
(二)群众语言
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地开展。本质而言,“群众路线”的背后是“群众观”,而“群众观”的背后是“群体思维”。习近平的群众思维特别明显。他在2013年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注重群众性就是注重对社会治理的重视。其中,使用群众语言是体现群众观的最好形式。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主张,上级领导不仅要给下级下达“过河的任务”,更要切实指导帮助其解决“桥”和“船”的问题。[9]142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使人过耳不忘。这种语言风格在习近平自担任总书记以来系列重要讲话得到了更加自觉、广泛的运用,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等等。同时,习近平很注意来自基层的信访,凡是给他的信访信件,几乎都能得到他的批示,如他给浙江海洋学院就有过三个批示:一是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的批示,二是对“浙江海洋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论文集《蓝色报告2003》”的批示,三是对“以舟山和浙江海洋学院为突破口突破《浙江省与北京大学合作协议》”的批示等等,这些批示极大地鼓舞了浙江海洋学院的师生们。从《之江新语》中就可以看到,早在2004年6月的《办法就在群众中》[17]一文中,习近平就形成了一个“问计于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干部观”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国家治理”的主体是谁?《之江新语》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即干部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干部观”是“国家治理观”的关键。在“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决定一切”的思路下,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就十分关心和关注干部问题。其关键在于,对干部的标准有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给予认识。习近平在2013年6月28日的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好干部”的概念。其标准有如下五个方面:一是要“信念坚定”,二是要“为民服务”,三是要“勤政务实”,四是要“敢于担当”,五是要“清正廉洁”,超越传统意义上清正廉洁是好干部的唯一标准。这也说明,好干部的标准问题需要不断审视和升华。
(一)“两干观”
《之江新语》对干部标准的表述十分简洁——一要干事,二要干净。这很贴近实际的概括,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形成并提出的。它分别从什么是“好干部”和怎样做“好干部”以及怎样培养“好干部”的角度展开思考和论述,如《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不要引导干部当“满票干部”》、《敢于负责、善于负责》、《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做好“样子”》等等。在现实中,一般注重“干净”较多,往往不太注意甚至忽视“干事”,这似乎是基于干部“腐败形象”的消极策略,而“两干观”则是对两者重要性的重申,强调重视干部的能力。习近平在2013年的组织工作会议上又重点强调了一个“好干部”务必“干事”的问题。其实,这两个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要“干事”是一种正向要求,而“干净”则是一种负向要求,“好干部”应在持守负向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正向要求。《之江新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与干部有关,其中“干部要干事”的要求几乎贯穿整本书。
(二)“三类观”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把干部分为三类:“第一类,眼光敏锐,见微知著”,“第二类,勤勤恳恳,忙忙碌碌”,“第三类,见事迟,反应慢,发现不了问题”。他主张,干部要“力求最高境界,力戒第三种情况”。[18]并对“干部”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什么是“好干部”,怎样做“好干部”,怎样培养“好干部”。他认为,“好干部”就是既要“干事”又要“干净”;当好“好干部”既要“敢于负责”又要“善于负责”;培养干部一定不能在“温室”里,要经得起风雨和考验。
(三)“好干部观”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重点论述了怎么做好“好干部”的十条路径:第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始终充满激情、充满干劲”,要“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开展工作;[19]因为,“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20]第二,“解决矛盾和困难是对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考验”。[21]第三,“要学会十指弹琴”,他反对那种“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的方式,认为那是“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的基础和根源。这体现了他的全面性的思维方式。[6]62第四,做群众工作一定要“面对面”地开展。“上访”是困扰我们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他认为,要想减少或者缓解群众“上访”,领导就必须做到和做好“下访”。他说,下访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工作思路”,是一种“有效机制”,是一种“重要渠道”。他还指出,领导“调研”并不等于“下访”。[22]第五,既要“干事”,更要“干净”。他主张,“领导干部不仅要想干事、肯干事、敢干事,还要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第六,要“做官先做人”。他很赞同毛主席当初的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3]第七,“既重务实,又善务虚”。他认为,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务虚是“运筹帷幄之中”。[4]269第八,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有一种“化压力为动力”的能力。他主张给干部要有“四种压力”:一是要“增”加“压”力,二是要“减”少“压”力,三是要保持经“常压”力,四是要保持“常态压力”。他还主张,对基层干部,领导要“多给一些鼓励,多予一些指导,多教一些方法”[9]142。第九,注重“一把手”的作用。他认为,“一把手”是“这样的指挥,善于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24];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不是简单的自然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党委和政府的人格化代表。……都要补台而不拆台,……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演一台“二人转”的好戏。[25]并对“一把手”领导提出了一个“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26]的要求,尤其是还明确了“一把手”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展其才”。[27]
应该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理念,对它的研究、探索、实践都需要一个过程,关键在于思维的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整体性、全面性与和谐性的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的作用,发挥干部的善治、能治的作用,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其中,要特别把这些概念落实到制度中,形成并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的体系布局,国家才能知道底线和方向是什么,机动和机制是什么,限制和鼓励是什么,而习近平的系列讲话和《之江新语》给我们的恰是这样一种清晰的思路。
[1]习近平.为政者需要学与思[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习近平.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
[3]习近平.虚功一定要实做[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96.
[4]习近平.既重务实,又善务虚[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习近平.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7.
[6]习近平.要学会十指弹琴[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2.
[7]习近平.要“平安”,不要“平庸”[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53.
[8]习近平.新官上任要善于“瞻前”,注意“顾后”[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66.
[9]习近平.化压力为动力[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2.
[10]习近平.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06.
[11]习近平.敢于负责,善于负责[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29.
[12]习近平.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0.
[13]习近平.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
[14]习近平.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
[15]习近平.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
[16]习近平.心无百姓莫为“官”[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6.
[17]习近平.办法就在群众中[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1.
[18]习近平.要讲究领导艺术[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7.
[19]习近平.要“干事”,更要“干净”[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6.
[20]习近平.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0.
[2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0.
[22]习近平.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54.
[23]习近平.做人与做官[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8.
[24]习近平.多种声音与一首乐曲[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2.
[25]习近平.共演一台“二人转”的好戏[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
[26]习近平.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0.
[27]习近平.打好“团结牌”[M]//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