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优化写作教学程序,打造高中高效写作课堂
2015-01-19赵荣亮
赵荣亮
高考作文的写作,看似八九百字,但往往给人一种“心中波澜千丈,下笔实无一言”的感觉。把作文写好其实不易,它需要作者心中有丰富的情感与生命体验,更需要高妙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两周或四周一次的作文训练,就达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应该化整为零,优化程序,步步攻坚,完成整合。
一、激活体验,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如果能在学生时代写上几本日记,作文水平就能得到很大提高。因为日记是有感而发,是个人化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最真实,所以最感人,也最有生命的厚度。
二、课外阅读,要写读后随笔
所谓开卷有益,毕竟中学生生活中个人体验有限,书中特别是经典文学中包含着浓重的文化气息、深厚的思想内涵、强烈的生命意识。只要读书,定然心有所感,不妨以随笔的形式记下来——写下所有的思考感受。只有落实到笔下,才能沉淀为个人的体验,才能真正读有所得。
而读书,要读原著。那些所谓的二手文化,都经过了个人化的加工,有太多的个人色彩,读起来如同吃着别人嚼过的馒头——或许挡饱,但干涩无味,更无法咀嚼,只好囫囵吞枣全盘他化。于是,文学失去了个性,自己也失去了阅读的能力。所以,经典要靠自己去读,读了并有所感,写下来,就是自己的文学。
三、见缝插针,创造练笔机会
前两点说的是课下功夫,在课堂上,在新课学习过程中,也可见缝插针,给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
比如,在《鸿门宴》的教学结尾,可留下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成者王侯败者寇,坐观成败论英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心中的英雄。”
再如,《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句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可以让学生即兴表达——中外经典中有很多关于生和死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未知生,焉知死”;“向死而生”;等等。读了这些材料,请学生写一段文字,谈谈对文中这句话的理解。
四、整散结合,写作步步攻关
前文都是说,怎么样利用点滴的时间,调动情感与生命的体验,让书面表达成为一种生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高考作文的写作,不是片段的情感体验,也不是精彩短文的简单组合,它是一系列的程序化的过程,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完全的整体。
所以,高考作文的写作,要化整为零,分成审题立意、文体特征、结构安排、材料运用、论证方法、人物刻画、哲理情感和文采训练等环节,分别进行练习。当然,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还要化零为整,让学生写作整篇的文章,所谓整散结合,形成完整的写作教学程序。
这一方法,可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以下就谈一下对审题立意和人物刻画两个方面的教学环节的处理。
具体到对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指导,教师选用的材料要新。材料新才吸引人,让学生关注,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同时,学生思考得会更活泛、更深入。如,练习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选用这样一首散文诗:
猫生病了,老鼠大声朗诵诗集,并修剪盆花;
猫生病了,老鼠慢慢刷牙洗脸,并打扫厨房;
猫生病了,老鼠倚在窗边欣赏夜色,并对流星许愿。
猫生病了,老鼠也病了,
它说:“我还是习惯那种时时紧张、处处小心、夜夜逃亡的生活。”
午夜,我听到老鼠在叹息,且不再读诗了。
虽然这一环节在整堂课中用时不多,但学生思维活跃,入题快,立意也深。有几个题目是这样拟的:《逍遥死》《不能没有你》《老鼠的幸福生活》《与猫共舞》。
材料也可以从经典中翻新。如,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练习,可给学生出这样的题目:
“三顾茅庐”的故事众所周知,假设刘关张寻访的人才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好友庞统(此人相貌极丑,却也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孙权都对他不重用,只因他相貌怪异,刘备在张飞与孔明的推荐下才对其重用)。刘关张在“两顾”不见,第三次终于见到庞统,却也是在程门立雪多时的情况下。在见到庞统的一刻,这四人各自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和表现?请学生从其中一人的角度,描写这个人物。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当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效果不错。但是,如果能够和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先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环节,然后再练笔,效果就更好了。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坚持运用“化整为零,整散结合,优化写作教学程序”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写作教学模式,定能打造高效的写作课堂,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