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前语文学习“亮”起来
2015-01-19郭立
郭立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启迪,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的目的。当然,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办法有很多种,但课前五分钟的能力训练确是一种用时不多、精短高效的办法,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能力如雨后春笋“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课前语文学习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黑板演练落实为主要方式,它形式多样,内容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利用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讲。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要求,比如,背诵名作名篇,背诵你认为的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和结尾;也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去默写他认为最有哲理的段落,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也可以是成语接龙的形式。总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课前五分钟的利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一、打开一扇窗
透过一扇窗看世界,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进入视野,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归纳、整理、表达能力。比如,在谈到“牛”的话题时,有的学生说到校园里牛的雕塑,象征着一种充满活力的精神,谈到人生应该充满活力;有的学生想到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认为要养成“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有的学生引申到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毛,谈到为人要谦虚;有的学生谈到“牵牛要牵牛鼻子”,进而说处理问题要抓主要矛盾;有的学生针对牛的“反刍”现象,谈到学习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等。这样,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学习,打开一扇扇窗,打开一扇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窗。
二、疑义相与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文学习,最终是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深层次地去研究课文,促使他们用心、用脑子读书,而不是仅仅用口“念”书。结果不少学生找出文中的病句、错别字、注音有问题等。有的学生针对不同教材的异同,来谈自己的心得。比如,在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的时候,人教版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苏教版却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就有学生从词的写作背景入手,结合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理解,说“比”比“似”好。这种钻研、琢磨、领悟的精神,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良好习惯,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真理,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开心五分钟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学生讲故事,说笑话,表演小品,不拘一格,在开心娱乐的同时,更从工整凝练的语言中体会到对联的特点,从幽默大师(比如,赵本山)那里体会到成语的妙用,从耐人寻味的歇后语、谚语、格言、名句中领略了中国文字的精彩,从幽默含蓄的相声小品中感受到了汉语语言的魅力。比如,学习《说“吃”》这篇课文,有的学生就以山东快书的形式再现了各种各样的吃,学生的精彩表演强烈地激发了大家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四、奇文共欣赏
好的作品生命力最强,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品。于是,这个栏目成了师生美文共欣赏的园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余光中的《乡愁》等,甚至获奖的歌词《父亲》、《常回家看看》等,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自选最喜爱的作品来品评,分析文字的优美、构思的精巧,说出自己喜欢的道理,真诚的感情流露于朴素的语言之中。教师也以身示范,背诵自己欣赏的名家名篇,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北国的大好风光,领略“大漠孤烟直”的壮阔,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和温馨。
五、时事大家评
真、假、美、丑最快在这里披露,师生班级荣辱最早在这里发布,它不仅成了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的第一侯选,也成了班级的“焦点访谈”。学生利用课间和周末,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收集新闻焦点,例如,“今日说法”“百家讲坛”等。谈看《动物世界》的心得,关注伊拉克,维护世界和平,等等。从小事到大事,从身边事到国际时事,无不凝聚着每位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由此不禁让人深思,学生在此所听到的,仅仅是一条新闻么?
课前的语文学习要动起来,要“亮”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