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环节要“瘦身”及几点做法
2015-01-19刘希德
刘希德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上语文课,可讲可学的内容有很多,这让语文教学变得不堪重负。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学环节复杂的不良现象。教师上得枝繁叶茂、千头万绪,分不清主次轻重,搞得学生一头雾水。语文课堂就像一个臃肿、虚弱的“大胖子”,其效率、效益比较低,应该给语文课堂“瘦身”了。
过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设置重重障碍,零敲碎打地进行提问。学生疲于应对,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强烈冲击,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被挤占了,积累运用的实践更是被挤进了角落。
教学环节要“瘦身”,实际上就是要优化精讲的环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对教学环节进行有科学根据的、合理的优化组合。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繁琐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抛开课文语言去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陈旧套路,而采用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通过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造简约而实用的课堂教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长此以往还会形成他们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提倡简约,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防止教学流程的设想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
首先,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使所学课文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觉整体,为后面的重点精读铺路。它的一般任务是:①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或文章的基本结构;②感性了解文章的主体特色;③初步或部分解决生字词。它是一种轮廓式的阅读,其方式是快速的,但在这快速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到了精读阶段,其本身也会变得真切而具体,而且感知阶段心灵瞬间的感受,也会变得更为深刻而准确。
其次,精读理解。它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点、难点。就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所选精讲点进行局部的重点突破,边读边细细品味、揣摩,以达到落实必备的语文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积累文化底蕴的目的。
第三,熟读迁移。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逐步地形成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悟性。这一层次,主要是在精读课文后,再统览全文,对文章的精华,在更高的层次上再度概括、总结。因为在初读、精读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还是较广的,有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答题的疑点,也有非重点的内容,通过重点的归纳、梳理,进一步分清红花和绿叶,使重点更明确,知识更精要,印象更深刻,进入认识的更高层次,以求精读教学的成效。
例如,鲁迅的《祝福》:从小说体裁角度,完全可以把解读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作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从人物形象上,可以分析主要人物祥林嫂的三次眼睛描写、两次微笑描写、名字称呼、死因探究、反抗精神等;从情节结构上,可以关注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文章倒叙的手法、首尾照应的结构等;从环境上,可以注意文章中四次描绘鲁镇的飞雪、五处有关钱的描写以及对祝福场景的描绘等。
课堂教学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一定要清楚,以达到纲举目张之效。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整合的问题覆盖面一定要大,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要达成真正意义上语文教学环节的“瘦身”,必定得借助确有成效的方法。说实话,要从宏观上概括这些方法,并非易事,下面仅谈微观操作中采用的三点做法。
一、听记预习法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一是有的课文以听促读。设计一些题目,用于上课前的检查,要求学生听记,相互检查、评分。因听记答题实行闭卷,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听记能力再强也无法进行。二是有的课文以说促读。让学生复述,改编故事,上课前让学生即席表演。三是有的课文以写促读。让学生设计预习题目,教师挑选其中出色的作为全班共同的预习题。一般来说,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事前都会认真熟悉课文。这样,听、说、写的过程就变成了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过程,既改变了预习工作的千篇一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二、讲解简化法
要实施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亟需纠正的是事无巨细的满堂灌,尽量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简化教师的讲解,要求教师以简练、简要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重点、难点,腾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深入,去推敲。
三、多媒体运用法
语言文字是描绘容观事物的符号,这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电教媒体可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表象,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使学生将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理解,化难为易。如,在教学舒婷的诗《致橡树》时,根据诗作的意境,制成蓝天白云下橡树与木棉并排挺立的画面,将其展现在投影屏上。从末见过橡树和木棉的学生,也即刻由橡树高大粗壮的立干、钢铁般的枝桠,联想到身材伟岸、颇具阳刚之气的男子;从木棉红硕的花朵、挺拔的外形,联想到刚柔并济的女子。而那“相触”的枝叶,紧紧相连的根须和各自又独立的外形,也很快能使学生理解恋人之间彼此独立而又紧紧相依的关系。所有这些,让学生正确地把握了诗作的主旨,在短时间里达成了教学的目标,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