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持“微创理念”,推进脊柱外科技术发展——访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蒋毅教授

2015-01-19文图中国医药导报刘志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26期
关键词:椎间腰椎间盘骨科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蒋毅教授近照

据记者了解,外科技术的“微创化”是目前的学界热点,也是临床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微创”作为一种理念时刻伴随着外科医生成长的步伐, 但如何将理念正确地技术化并在临床上为患者带来益处,却并非易事。

2015 年8 月21 日, 由北京市海淀医院发起并举办的“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椎间孔镜及通道技术沙龙”在该院举行,海淀医院骨科专家蒋毅教授出任执行主席。 在此之前记者还了解到, 蒋毅教授长期致力于脊柱疾患的诊断与微创治疗,自2005 年开始在海淀医院开展脊柱微创治疗与研究以来, 已经填补了多项院内空白。有鉴于此,在本次学习班开幕当日, 本刊记者就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诸多学术热点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脊柱微创技术发展迅猛

采访一开始,蒋毅教授首先对微创技术的发展概况做了简要介绍。 他说,微创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运用,是现代手术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种技术在实现小“孔”切口的同时, 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能更好地观察手术区域。

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 蒋毅说:“在过去的10 年间,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脊柱微创手术对软组织的牵拉和剥离较少,因而能够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而且随着显微内镜技术的发展和特殊手术器械与设备的临床应用,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微小的切口来完成以往的手术操作。与开放手术相同,微创脊柱手术也能实现微创下的神经减压, 脊柱稳定与融合,以及脊柱畸形的矫正。脊柱微创技术从椎体成形到经皮置钉,从显微镜下摘除到通道下融合,从介入髓核消融到完全内镜技术,几乎涵盖了退变性疾病治疗的各个方面。在刘尚礼、池永龙、周跃、刘晓光、海涌教授等专家的大力发展下,我国脊柱微创在治疗手段和技术培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

采访前据记者了解,蒋毅教授曾在2011 年及2014 年在德国和美国接受了脊柱微创的培训,因此,记者希望他能介绍一下国内外在脊柱微创治疗方面的理念是否有差异;如果有的话,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谈及这个话题,蒋毅教授坦言:“由于国内的微创技术发展较晚,同时受限于微创设备的购置和微创技术的普及,‘终极治疗’往往是骨科临床目前的常见手段,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合理的。微创技术在国外日臻成熟并且逐渐流程化, 能给病人提供更好、创伤更小并且更有效的服务,因此也更受患者的喜爱。技术微创化是微创治疗理念的表现之一,国外的医疗更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维,治疗更为个体化,医疗设备更为先进, 配套设施更为完善,这也使得微创治疗的方式更为多样化,阶梯治疗成为常态。 ”

据此,蒋毅教授认为,虽然近10 年来我国脊柱微创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临床随访结果令人振奋, 但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一步降低并发症, 能否研制出更适合于微创植入的椎间融合器, 如何降低微创技术的学习曲线以利于微创手术的普及等等;同时,微创手术远期临床效果目前报道也比较少, 还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青年医生最渴望“微创教育”

在采访中,蒋毅教授谈及正在举行的“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椎间孔镜及通道技术沙龙”的宗旨和意义时说:“这已经是我们医院举办的第二届学习班了。去年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微创委员会和医院领导的关怀下,尤其是在周跃教授和刘晓光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成了第一届脊柱微创内镜培训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全国近200 人参加,得到参会学员的一致认同,并表达了想再次参加类似培训班的意愿,于是我们又举办了第二届学习班,再一次搭建起了脊柱微创的交流平台。 ”

他继续介绍说:“这次学习班作为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之一,也再次得到了北京市医学会和海淀医院的支持。此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主办、 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承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协办的。本次会议结合我院目前开展比较成熟的内镜和通道技术作为基础,邀请到了部分国内在微创内镜和通道技术领先的专家进行报告和点评,同时还有微创手术的直播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在目前是最受参会人员喜爱的交流方式,更为直观并真实,可以更直接地解答微创技术的疑点和难点,更容易帮助初学者突破技术壁垒。 ”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蒋毅教授主持。他首先宣读了来自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周跃教授的贺词:“微创先锋,引领未来。 ”在开幕式上致辞的专家学者还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晓光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王东教授;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 解放军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钟沃权教授、 祝斌教授,北京大学北大医院刘宪义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黄承教授等多位专家,并在会上做了精彩演讲。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在互动环节,由蒋毅教授主刀、吴磊老师等海淀医院骨科医生护士们开展的现场手术直播——微创经皮全内镜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切除术,与会专家学者与蒋毅教授一起探讨互动,现场气氛活跃,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蒋毅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手术成功的经验和技巧,与会专家学者赞声连连。“这次会议的手术直播,为青年医生学员们提供了更为真实生动的学习平台! ”蒋毅教授欣慰地说。

此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晓光教授在《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课题中谈到近三年的热点微创技术有:经皮微创通道下后路腰椎椎体融合内固定术;小切口技术治疗颈、胸、疾患;改进的各类内镜技术、椎间孔镜;各类导航技术、术中神经探测技术及术中3-D 和CT 监测。

在培训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钟沃权教授围绕《应用通道技术(MIS-TLIF)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课题做了精彩发言:MISTLIF 手术指证为腰椎不稳定、间盘源性腰痛、腰椎滑脱、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区狭窄、腰椎侧弯、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间盘钙化/椎体后缘离断:同时还指出透视要求定位是: 透视要求标准正侧位;正位棘突在椎体的中线;侧位椎体腰板呈直线; 如存在退行性侧弯、椎体旋转,可调整手术床使双侧椎弓根对称; 不要随意调整C 臂机/G 臂肌透视的正位,易被误导。

解放军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就《经皮脊柱内镜的原则和技巧》课题做了精彩讲解。张教授强调了脊柱内镜临床应用的趋势:可以手术的病理越来越扩大,接受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二次手术返修率越来越低, 可以使用的品种越来越多,国内应用的单位越来越多。同时还强调理想的脊柱内镜手术技巧是:操作方法简单、 医患放射线少、患者依存性好、医生容易学习、复发容易返修。

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在《关节突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应用中的价值》这一课题中指出,关节突成形的原因是:椎间孔——手术入路;Kambin 三角——神经间隙:出口神经根、下椎体后上缘与硬膜囊外侧缘之间的解剖区域,骨性结构关节突关节;盘黄间隙,椎间盘与黄韧带之间和安全入路。

谈及这次学习班的详细情况,蒋毅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我在多年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了解到,青年医生特别渴望“微创教育”,也正是这种契机我们决定举办脊柱微创技术学习班。 第一届的成功举办,不仅证实了我的认识,也更坚定了我们举办第二届的决心,因此我们邀请到了更多知名专家现场授课并答疑。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专家和学者欢聚一堂,演讲和研讨骨科的新进展和新技术,推动椎间孔镜及通道微创技术交流,增进临床骨科各专业医师之间的互相了解。

此外,在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蒋毅教授一起为“脊柱微创青年沙龙(北京)内镜基地”揭牌,“这一基地的成立,更为广大微创同道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蒋毅教授说。

微创脊柱内镜有望成为另一“金标准”

蒋毅教授还在采访中介绍了他本人在该领域所主要从事的相关研究:“脊柱微创治疗是我2005年开始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先后开展了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穿刺激光及射频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内镜及通道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吸引了全国40 余家医院前来学习,总结经验并发表了相关论文,目前主要在研究脊柱单元重要结构(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保留与否在微创治疗中的意义。现在我有两项内镜相关的专利正在申报之中,希望能在日后的临床应用上为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变革,贡献一份微弱的力量。 ”

话题延伸到具体的学术领域,蒋毅教授坦陈:“脊柱内镜技术引入国内以来,在老一辈微创专家的引领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以周跃教授为首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团队的努力下, 以Joimax 椎间孔镜技术作为突破点,大力拓展了脊柱内镜技术,并使该技术在全国得到了迅猛而有序的发展。 ”

蒋毅教授认为:“要成功地完成手术,以下几点缺一不可:精良的手术设备、适应症的良好选择和阶梯式的技术训练。目前内镜技术集中在椎管狭窄的治疗上,镜下的动力磨钻系统尤其重要,可视下对骨性狭窄结构的减压是动力磨钻系统的主要功用,也是保证安全的主要措施。从当前应用西山科技的可变角度的动力磨钻的体会来说,不仅对椎管狭窄椎间孔区域骨性结构的减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应用经椎弓根的入路治疗重度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 ”

他还认为:“微创脊柱内镜技术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逐渐在初次手术选择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另一个‘金标准’。目前椎间孔及椎板间隙是主要的入路途径,但在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重度脱出移位及椎管内占位严重的病例因减压不彻底的可能性较大, 导致疗效不满意。同时,对于青年医生而言,内镜手术也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合理的技术训练是保证安全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有实际操作的训练,这方面新桥医院的内镜培训基地,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技术学习平台。 ”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成立于1998 年, 由杨明连主任开创, 经过17 年的努力, 在脊柱、关节及创伤等专业上逐渐发展成熟; 现在在王东主任的带领下,主要关注常见病及多发病,致力于退变性疾病的诊治,为老龄化的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此外还承担着北京市海淀区科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 院内青年基金等,发表多篇国外SCI 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 骨科重视人才的培养,期间多次选送优秀医生出国深造,为后期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业细化激发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高年资医生的传、帮、带理念和青年医生的热情,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根本。基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蒋毅教授接着介绍说:“我们应用微创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在经椎间孔/椎板间/椎弓根三种不同入路技术方面, 治疗了68 例重度脱出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蒋毅教授进一步介绍说,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认为,椎间孔较大、 椎管空间大的病例可以采用椎间孔入路并通过加大置入角度将工作管道置入到椎管内,先切除部分纤维环, 必要时切除部分下位椎体后上缘骨质, 充分显露突出物, 通过弹性探钩和弹性髓核钳可以摘除移位髓核。 对于椎间孔较小、高髂嵴,尤其是L5S1节段椎板间隙较大者, 可以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成, 术中可以先寻找神经根肩部或腋部进入,部分减压后再旋转管道推开神经根进一步减压摘除髓核。 对于椎板间隙及椎间孔间隙均狭小的病例,可以尝试经椎弓根入路,扩大骨性工作空间后直接减压, 但摘除移位髓核后, 处理椎间隙难度较大, 应用动力磨钻系统有一定的风险性。 通过术后CT 测量,经椎弓根上切迹磨除的高度在3 至5mm,最大宽度8mm 左右。虽然术中及随访中没有出现骨折现象,但远期风险需长期观察。

采访中,蒋毅教授坦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脊柱微创技术在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也带了一些争议和热评。我们在两届学习班上也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同时我还主编了一期《脊柱微创聚焦孔镜技术与动力装置》特刊,荟萃了国内顶级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体会,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带来一些益处。 ”

蒋毅教授最后表示:“虽然微创手术创伤较小,但并不代表手术的风险更小,相反外科医生承担了更大的手术难度和风险,需要微创脊柱外科医生熟悉脊柱周围的三维解剖,严格掌握微创手术的适应症,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新的器械、新的生物制剂和先进影像设备、高精尖机器人系统的不断发展,有望推动一场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新的革命! ”

猜你喜欢

椎间腰椎间盘骨科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