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5-01-19何旭,张方
何 旭,张 方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生物医药产业已被许多国家列为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其发展可给社会带来显著的效益和利润,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2012 年《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目标和政策计划。生物医药产业是辽宁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初步形成了沈阳本溪和大连双D 港(“双D”是“Digital”和“DNA”的首字母,引申为“数字技术”和“生命技术”)两大产业园区,但由于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现通过SWOT 分析,提出适合产业发展的模式及策略,利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快辽宁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1 SWOT 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
自然地理环境:辽宁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2004 年海水可养殖面积占到725.84 km2,拥有港口占全国的0.24%[1];海岸线2 920 km,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有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大港口,使其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和外贸优势。本溪拥有74%森林覆盖率和32.6 亿m3水资源,各类野生中药材达1 117 种,自然蕴藏量达2 200 万kg。
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2008 年初,辽宁省明确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在组织保障、科技经费与条件平台建设、投融资等方面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省政府的推动下,省内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医药企业自愿组成了辽宁医药临床研究战略联盟,政府为联盟成员提供专业培训技术指导和统一的服务,加强了政府与制药企业之间的联系。近年来,政府又先后出台了《本溪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本溪市“十二五主导产业人才发展实施规划”》及《关于引进本溪生物医药产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高端知识型人才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建设。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源泉,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拥有医药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等40 多所,在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功能蛋白生物技术制药等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如沈阳协和集团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超级抗原药物高聚生[2];沈阳化工研究院与沈阳药科大学联合建立的“国家(沈阳)新药安全评价中心”,是我国第1 家通过欧盟AAALAC 认证的大型综合性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安全评价机构。努力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让高新技术得以迅速扩散和使用,并进一步促进园区生物医药项目的招商引资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完善。
1.2 劣势(weaknesses)
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生物医药技术专利中,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多数专利技术都掌握于其手中[3],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59%,19%和17%。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自我创新能力不足,2002 年获批准专利数仅占中国总批准数的0.002 1%,产业研发投入薄弱,缺乏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项目和产品,多数企业仍以仿制为主,重复生产现象严重,通过压低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无疑难以保证质量。
产品流通市场不规范:生物医药产业的物质链除了原材料的采购和中间产品的流通,还包括药品采购、储存、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通过营销将药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即药品供应链物流系统。国内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十分重视园区内物流,如上海张江引入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医药物流企业上药集团[4]。辽宁省对医药物流企业的培植或引入重视不够,使得药品运输质量、运输费用和运输时间等一系列问题难以解决。普通物流公司托运方便、快捷,但没有质量监控机制,难以满足有些生物制品对温度、湿度等的高要求。
1.3 机遇(opportunities)
外侨投资:近年来,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与国际的交流和接轨,如作为“中国药都”的辽宁本溪将“走出去”和“引进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2010 年召开的“2010 中国辽宁(本溪)医药产业侨商投资洽谈会”汇集了11个国家的侨商和8 个重点城市的商会代表,洽谈合作项目116个,32 个项目在会上签约,总投资额79 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不断完善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
生物医药消费需求巨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医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费用逐渐向个人消费的方式过渡,人们正从被动求医转变为未病保健,加之中国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以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疾病和营养过剩为主的保健品市场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些因素都为辽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和市场空间。
1.4 威胁(threats)
市场开放的冲击:国外许多生物制药企业都已直接或间接进入了辽宁生物医药市场,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拥有大量专利,其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将生产或临床试验外包。而国内许多药品研发得不到充分的临床试验,药品不良事件频发,导致患者对国内药品的不信任,不利于国内药品的研发。加之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进口药品品种和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虽然国家已采取上调出口退税率等相应措施,但就中药而言,其年出口额仍远小于进口额。这些都将对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省市已意识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制订优惠的产业发展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抢占产业资源。北京、上海等地凭借自身的地域和政策优势,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其他省份也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步伐,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给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5 辽宁省与其他省份对比
国内一些省份研究起步早且成果显著,如上海张江[5-6]借助长三角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壮大,通过区域合作扩宽发展空间;天津滨海[7]是继上海之后又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园区,拥有标准的国际化产业基地。各地区间竞争日益激烈,无疑对仍处于发展阶段的辽宁医药产业带来一定的紧迫感。面对强势竞争,辽宁省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目前,辽宁省已经形成医疗器械产业园与疫苗产业链,但仍处于发展阶段。北京天坛拥有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及技术的研发型生产企业,如万泰生物、百奥药业、三元基因、金豪制药等,其年销售收入均超过5 000 万元,且通过人才引进逐渐向世界接轨[8]。辽宁省医药产业研发力度相对较小,缺少自主创新型产品,只有不断地加强产业创新及研发,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尤其是完善相关的生物安全法和知识产权制度。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引进本溪生物医药产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政策规定》)加强高端知识型人才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辽宁省医药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合理利用其沿海经济优势,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吸引大量企业、外商投资。应不断巩固优势竞争力,弥补劣势,使辽宁省拥有具有中国北方特色、国内一流、世界先进规划建设标准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各省区的SWOT 分析对照详见表1。
表1 辽宁省与其他地区SWOT 分析
2 发展策略研究
2.1 吸引多方面投融资
多元化、多方位积极稳妥地引入产业研发资金,积极吸引政府、企业、民间、海外投资等多种资本参与,健全风险投资制度,以应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风险特征。可通过引进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现代中药、天然产物提取及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北方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化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以吸引国内外投资。
2.2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产品创新研发的高端人才匮乏和研发资金不足仍是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员工技术入股、奖金等人才激励机制,以留住高端、高效的科技人才,使员工定期参加培训和知识交流以与世界产业发展最新状态保持同步,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增加新药的创制补贴、产品研发的税负减免及出口创汇额补贴等,以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3 健全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良好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发展模式,依据省内主要医药园区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努力构建“产业应用研究机构+产业集群+大学+政府”的新型研发模式,使各环节合理地链接,形成集聚效应,从而促进该行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鼓励产业通过与研究机构合作,获得基础研究成果;与高校合作,引入高端人才;与政府合作,获得研发建设资金。各个技术转移机构应充分掌握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使科研成果能迅速转移到实际应用,将获得的利润再投入创新研发,达到各部门机构共同受益的目的。此外,积极寻求与药品物流公司合作,并由专业人员把关,确保药品运输的质量。
2.4 充分发挥地理资源优势
辽宁省丰富的自然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生物医药、旅游、林下产业等,这些产业不仅回报高,且纯天然、无污染。大连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从海洋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并开发研究新的药物前景广阔。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将生态环境破坏或将资源耗尽,这将给产业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3 结语
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仍需完善医药产业专利保护。应加大政府扶持和鼓励企业创新,以应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完善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意识。在加大外商投资的同时应注意保护民族医药产权,使中药类等传统药材能真正进步和发展,并使国民受益。借鉴的同时要注意不能将国外或其他省份的经验和模式生搬硬套,要找出适合辽宁省自身发展优势的新型研发模式,利用其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应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使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得到良好发展。
[1] 辽宁省统计局. 辽宁统计年鉴2004[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36.
[2] 陈廷祚. 高聚生研发历程述评及其用于癌症治疗的理论基础[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1,29(2):63 -69.
[3] 朱 娴. 欧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35 -37.
[4] 佚 名. 探索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新模式—— 访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马晓蓓[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16(6):85-87.
[5] 佚 名. 于宁妮. 以自主创新为推动力加强长三角地区生物和医药产业合作[J]. 生物产业技术,2008(3):69 -71.
[6] 王兰忠. 立足创新发展做强张江“药谷”[J]. 中国科技投资,2007(6):43 -45.
[7] 吴曙霞. 提升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预见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
[8] 贾添元. 京津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现状调研[J]. 环渤海经济望,2011(9):44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