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还话语权,一切因“交流”而精彩
2015-01-19季莹
季莹
语言交流是美的生活开始的前奏,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就不能生成情感上的交融。所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重要的任务。但口语交际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仍把持着话语权,课堂上很少会听见学生个体的声音;另一方面,教师虽然让学生更多地发出声音,但是这种声音太依赖书本、人云亦云、随意、无逻辑,不成结构。基于此,教师要归还学生话语权,让其自由地各抒己见,进行有目的、有重心、有结构的语言交流。
一、 课前读报,三分钟演讲练口语
以网络、报纸、杂志、传单等为载体的信息扑面而来,这种公开化的信息俯拾皆是。但我们常常将其忽略,或是读完,撇弃一边。至于语文课堂,这种信息更不会作为一种学习源为之所用。无形中,教师浪费了这种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信息资源。
本文将报纸作为媒介核心谈论。浅层次的读报是得知发生的信息,继而产生与社会的联系;而深层次的读报是在得知事情发生的基础上,了解产生原因、意义,事情的本质,并能引发自己有个性的思考,继而与别人交流,产生思想火花,加强口语交际及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利用深层次的读报,将一个有张力及挖掘意义的热点话题用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课前读报,总结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并组织语言,进行三分钟脱稿演讲。
有争议的话题是最有挖掘价值的,教师可以选择热点话题展开,让学生以口头演讲的方式,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言明心意,还能有真知灼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都会有一定的转变。
二、 课上复述,压缩文章求言简
语文知识的“八字宪法”,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八个方面都有其内在的联系,通透一项,其他便也知晓三分。所以语文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项。关于文章,它就像用线交织成的大网,这些线索分别属于这八项,是结构文章的器官,缺一不成完整。所以对文章的学习也是提高口语交际的途径之一。
以文章作为中心点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通常情况下,教师会犯一个大忌,那就是反复让学生读原文,整体读完,分组读;分组读完,个人读,一直读到学生厌烦为止,文章的美大多都在过程中流失。这是不能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放下书本,学生一样是不会说。所以要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放下书本也能说。这就是复述。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几遍之后进行故事梗概复述。将课文所要表现的事情、主旨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做到言简意赅,使人听之便觉得是这一文章所出;对比,又觉得不是此文。
三、 课上讨论,观点交流达互学
希腊神话中有临水自鉴的水仙之神,它眷恋着自己的仙姿,无限相思,憔悴而死。无人欣赏,无人交流确实是一件无益于自己的事。对于激情澎湃,充满无限想法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头脑中的思想越是不得抒发,人就越容易感到孤独,越是觉得孤独,越是不喜于言语。所以为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归还学生话语权。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交流呢?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这一途径入手。讨论活动展开的主角是一些人,而不是一个人。它将单个的学生引入一个群体,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和群体发生联系。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无法预期,所以这更加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另外,在言语交流中,学生的思想也会在相互的借鉴、警醒中得到升华。
四、 课下写作,说写一体互促进
笔下的语言都是内心声音的流露,它是无声的,但可能也是最能具体表达我们的声音。写作这一活动不属于口语范畴,但却与我们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语言有千万种联系。作为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万不可将写作孤立在外。教师可以将写作这种以无声语言作为展开条件的活动变成有声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将写出来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来赏评。在将无声变有声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喜欢有目的的口语训练,对语言更加敏锐。而且,这也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使其在互相的赏评中互帮互助,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专题的写作:生成诗歌的意象,当学生完成一篇充沛着自己文思的诗歌时,教师要变通以往的封闭式批阅,将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上台读自己的诗歌,让听的学生进行赏评,如果有学生对他人的习作有感觉,还可以借来上台读。这样一来,听、说与写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没有学生声音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泛不起半点涟漪;没有学生间交流的教学如枯槁,苍白,缺乏生命力。在口语交际中找到人生旨趣,归还学生话语权,一切因交流而精彩。
(作者单位: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