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
2015-01-19邓国利
邓国利
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把古诗和古代散文合编成了一本教材。如何务实、高效地在半学期内学完如此多的内容,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如何寻找运用选修教材的有效门径,提高教学的效率?就此,我谈谈看法。
何为“选修”?我认为应该着重在“选”字。选修就应该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延伸,从整体考虑,为学生提供更进一步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一、 着眼于作者定取舍
就一个诗人来说,其诗歌风格特点、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甚至会变化很大。就如南唐后主李煜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两人的作品都明显分为前后两期,且后期的创作比前期的成就更为突出。因此,单靠必修教材的一两首诗,想让学生能体会诗歌的真实气韵是很难的。巩固必修教学内容,加强选修与必修的联系,有必要从作者的角度定取舍。
例如,学习了《杜甫诗三首》,我们了解到,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却始终没有实现的机会,他的内心经常是苦痛的。所以他的诗歌风格体现为沉郁顿挫。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这种风格尤其体现在《登高》这首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我们再结合选修教材中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阁夜》进一步进行赏析,不难发现,这几首诗歌都分别在不同层度上反映了这几种感情。因而,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杜甫,体会他的诗歌思想内容。
二、着眼于比较整合定取舍
与必修教材相比,选修教材专题性更强,所选文章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如果再运用必修教材惯用的单篇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难以体现教材编写者所选专题探究的意图。因而,从实际考虑,我认为可在各单元的专题下,设计几个子专题,对教材文本进行增删重组,通过对比阅读实现专题目标。
例如,以第一单元为例,可将内容整合重组为这样的教学专题:第一,同写爱情,蕴意相异,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屈原的《湘夫人》比较阅读;第二,同题抒怀,同中有异,将李白在南游吴越时所作的《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放在一起比较,分析两首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第三,同一诗人,不同情怀,将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三、着眼于考题定取舍
选修有它自身的特性,充分展现了其自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可以采取将选修教学与考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一则给学生作答题引导,二则也给学生一种紧迫感。加强选修与试题之间的联系,不妨参照下面的做法:
1.一句成“名”活动——让学生欣赏点评某一首诗歌中的某一名句,品一品成“名”的价值。例如学生品味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名句,说说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给古人设计颁奖词——抓住诗人创作的风格、诗歌的内涵、生活经历、思想修养等,描述诗人在“我”心中留下的美妙的情怀,让诗人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如,学完《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为李白写颁奖词:
高峻蜀山记录着他的脚步,挺拔天姥诉说着他的向往。在那个安史之乱的混乱时期,他用自己的诗篇讲诉着什么是理想生活,在那个争夺帝位的斗争年代,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拥有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秉性与山水同在。
3.诗意写画——诗意写画就是借助诗意,展开想象,运用多种手法,对诗歌的意象、情感等加以描绘、阐发。“写画”,一是强调描写的画面感,二是强调语言的美感。
4.编辑意象小词典——就是积累意象为自己阅读欣赏古诗服务。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让学生积累意象,编辑成为小词典:月亮、流水、浮云、南浦、扁舟、双鲤、落花等等。
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我们有义务带领学生一道去领略古诗文恒久的魅力,从中吸取宝贵的精华。而这本选修教材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授人以渔是必要的,欣赏诗文不求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才是重要。我想,我们只要勤于钻研,积极探索,用心施教,一定会赢得尊重和认可。
(作者单位:泸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