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问题”,父母“制造”

2015-01-19桐桐妈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4年7期
关键词:桐桐恐惧内心

很多家长朋友在跟我交流时,都会郁闷地谈到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仔细审视这些问题却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大都是特定性情的孩子的正常表现,或者是特定年龄段的发展性问题,比如,孩子怕生、胆小不敢上台表演、护食等,这是并不需要特别焦虑的,然而,很多家长朋友却难以释然,总觉得孩子不正常。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除了跟他们解释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之外,总是禁不住提醒他们: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着孩子的问题犯愁,却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这些问题,即使能一时能把某个问题压下去,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变自己的内在,孩子的问题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内在焦虑的投射

每一个成人都难免对自己的成长心存这样那样的缺憾,当孩子出生后,很容易本能地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家长看到孩子不敢登台表演更容易着急,一个从小就容易受欺负的家长对孩子的忍气吞声更加敏感。因为家长心里总是心存这样那样的焦虑,自然禁不住在所关注的方面对心爱的孩子“明察秋毫”,不知不觉就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光去看孩子了。带着这样的眼光看孩子,看到的当然都是问题。我们的注意力都在问题上,就决定了一些不是问题的行为被选择性过滤了。其实,我们关注到的问题行为,只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投射而已!

如果不能觉察到自己内心的这种否定性投射,并“强大”自己的内心,那么,教育办法再多,孩子的问题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往外涌现的!

孩子的问题源于家长内心的恐惧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对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的家长,因为对掌控局面缺乏信心,这样的家长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看不得孩子偏离自己意志的地方,结果就很容易发生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管不住孩子,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自有其规律,他的成长是跟着成熟的节奏来的,而不是跟着父母的期望来的,一旦内心恐惧的家长发现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来,就乱了分寸,觉得孩子出问题了。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被管得服服帖帖,看似应该合乎家长意愿了,其实却不然,因为孩子是在家长的管束和控制下成长的,长成的只能是父母设计出来的样子,但因为父母本身是有问题的,孩子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来。

所以,如果家长本身心存恐惧,控制欲强,那么无论孩子怎么成长,总会被家长发现问题的。

你关注什么,孩子就拿什么问题来控制你

某日,有个家长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问题,谈到孩子近几年都被便秘困扰的现状,非常抓狂,控制不住地担心,问我该怎么办?这让我想起女儿桐桐便秘的经历。

因为我的女儿桐桐小时候就深受便秘困扰,她的大便一度成为我们全家的心头大患。每次为了让她大便,都要全家出动连哄带骗。平时只要听说吃什么对通便有好处,我们都会拿来尝试,中医西医都看过,结果却不甚理想。可以说我们越用心,小家伙的大便越糟糕,直到折腾得我们失去了治疗的信心,不得不放弃各种精心安排的治疗和食疗。谁知就在我们不再去管这个问题之后,小家伙的便秘不知不觉地好了。

结合跟其他家长交流的一些体会,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育儿过程中,家长越是关注什么,孩子就越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因为家长的关注点是孩子控制家长最好的切口。父母在极其关注什么的时候,弱小的孩子也会慢慢发现,原来只要在父母关注的方面稍稍出点问题,就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强大到可以跟爸爸妈妈抗衡了,他不加利用这点才怪呢!所以,不必奇怪家长越是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孩子的吃饭越成问题,越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越容易让人抓狂。

我把这个道理讲给那位家长听,她恍然大悟:“以前我是弱化,怕给她增加压力,上学后我转为提醒,慢慢地发展为恐吓,因她平时爱吃东西,又变成恐吓加诱惑。最近我对这事快扛不住了,常在她说要拉又拉不出来时,向她发火。看来我错了,应该回到最初!”

过分的关注是一种压力,让孩子因焦虑而失常

有一个听起来可能有点惨痛的例子,却是我最近亲眼目睹的。有一个朋友,因为担心培养不出成功的孩子,从小就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到几近严苛的地步,孩子即使考个99分,也会被责骂,为了给孩子一个尽量优越的读书环境,从小到大,都是千方百计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高压之下,孩子也的确非常争气,直到高中之前,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当朋友因为希望孩子出国留学,给他换了一个高中的预备班时,压力之下,孩子突然出了问题——严重焦虑,不敢抬头看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总是低着头,神情呆滞,跟他讲话他也没什么反应,最后不得不休学。孩子休学这段时间,爱儿心切的朋友才意识到到问题的严重性,四处求治,在一次“家庭系统排列”治疗课上,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如果低着头更快乐的话,还是低着头的好。”显然,孩子的躯体化症状就是对学习压力的逃避!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关注出来的,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又源于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所以,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最根本的不是学习具体的操作办法,而是家长自己的改变。家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不会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的恐惧,亦无需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掌控局面的安全感,看到的“问题”,自然就少了很多。所以,一个明智的父母,应该是一个善于觉察、自省的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并想办法疗愈自己,也只有先把自己“修炼”得强大了,正能量才会自然溢出,让孩子得到滋养。

作者简介:

桐桐妈,本名房欲飞,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早期阅读推广人,现供职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主修幼儿教育,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爱女桐桐诞生之后,遂把她当“课题”来“研究”,学习、工作、育儿之间隙坚持撰文分享教养心得,受邀为多家婴幼教育杂志供稿,发表文章300余篇,著有《从“零”开始做父母》等。

猜你喜欢

桐桐恐惧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情窦初开”的桐桐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桐桐学唐诗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我家的“和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