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文本细化教学探微
2015-01-19李海霞
李海霞
目前,很多学生在语文阅读文本的学习与鉴赏过程中,既不懂得欣赏文本中用词的精妙,也不懂得体味作者寄寓于文本中的丰富情感,更不懂得鉴赏、评价、借鉴文本缜密的行文思路和高妙的技巧,而仅仅是求得文意的理解、名言警句的背诵默写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细化教学引入课堂。那么,何谓细化教学?细化教学就是一种引导学生运用细读文本词语、文本片段和细品文本结构等方式阅读和鉴赏文本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运用细化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学会从不同的维度去体味蕴含于文本中的精妙之处。具体方法如下。
一、辨析词义,品味内涵
在语文阅读文本中,有很多用词极为精妙、独到的范例。阅读教学时,假如我们引导学生充分辨析、体味、阐述文本中某些词语的内涵,学生就能在此过程中充分感知到某些词语在文本特定的语境中所产生的艺术魅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对如何正确、巧妙地使用词语表情达意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在今后的文本阅读中学会辨析词语、学会从单纯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上升到多维理解其深刻内涵的阅读境界。
要注意贬词褒用。朱自清曾在《春》一文的“春风图”中用贬义“卖弄”一词十分精妙地表现出了鸟儿有着与人一般的虚荣、乐趣及对春天的无限喜爱之情。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来达到品鉴文中“卖弄”一词精妙独特的目的:
(1)《春》一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举例说明。(2)“卖弄”一词带有怎样的感情色彩?用在此处是否合适?理由何在?
要体味褒词贬用。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用褒义词“标致”反话正说“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丑态,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的途径来达到品鉴文中“标致”一词精妙独到的目的:
(1)举例说明作者对“清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持的态度。(2)“标志”一词带有怎样的感情色彩?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细读深品,体味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很多都是通过托物言志或假事寄情或借景抒怀等不同形式营造出美丽的意境,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教学时,如果从不同文本中选取情感丰富或意蕴深远或场景动人的片段引导学生潜心细读、静心体味,学生往往能够真切地感知其美好的情感,领悟其深远的意蕴,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继之产生妙不可言的审美愉悦。
以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细细品味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片段描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下列问题的途径体味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等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之情:
(1)在小弗郎士眼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课堂氛围与往日有何不同?(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衣着、表情、语言、动作等与往日有何不同?(3)小弗朗士为何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韩麦尔先生“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三、分析结构,探究技巧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均结构精美、思路清晰、行文流畅、表述清楚,显示出极高的布局谋篇技巧。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叙述作者童年时在百草园的生活情况和少年时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情况,中间用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将作者在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的两个生活片段巧妙过渡自然衔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作者的行踪和时空的转换为线索,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冷寂: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氛围(气氛、感受)——同行之人。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运用总分式结构和运用五个小标题的形式从“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五个方面紧扣题目由景到人逐层深入地描写西双版纳的美丽迷人。教学时,宜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鉴赏文章精美的段落结构,探索写作记叙文、散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时布局谋篇的高超技巧,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细化教学,不仅必须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文本中的丰富意蕴,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的字词、文段、情感、结构等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深品,理解、体味精妙无比、恰到好处的词语运用,体味作者寄寓于文本中的丰富情感,鉴赏文本精美独特的行文结构,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感,提高自己包括写作技能在内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海安县李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