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

2015-01-19张宝东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2期
关键词:美感语言文字语感

张宝东

感悟包括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是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使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角度和生活经验,获得“自然得之于己”(朱熹语)的审美愉悦。

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去感悟作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情和意。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惟,多种感官联合加工,对语言文字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触摸与感受,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领悟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如朱自清《春》“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为什么用“闹”字而不用“叫”字,因为“闹”不仅写出了蜜蜂繁忙的景象,还绘出了群蜂采蜜、蝴蝶翩翩的热闹景象,从而衬托出春花的艳丽芳香,更加形象生动。在“细雨密密地斜织着”一句中,“斜织”用得好,不仅写出了雨的密、多、广,还侧写出雨中有风。一个“织”字,写出了一种朦胧之景,刻画了春雨绵绵的景象。

通过品读来揣摩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这样的阅读感悟,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品味中体验细节,领会文章所描绘的人和物、动态的场景和丰富的景色描写。在丰富的心理和思维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在阅读中体验情感

白居易曾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情感体验是阅读的灵魂,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有效的感悟,调动他们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用心灵去感应。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所以读罢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爱子之情。扬州人买橘是寄着深蕴的,“橘”与“局”谐音,送橘给亲朋好友就是希望“走局”。联系《背影》写作的特定背景,朱自清的父亲失业赋闲,加上老母病死,家境已不景气了,因而他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车站买橘送别,正是希望儿子“走局”遇好运,父爱子的情怀可见有多深切。让学生理解感受文中的深情,获得人生的启示,还必须反复诵读,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通过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让学生的感情与文章的感情和谐共鸣,从而把握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洞照和发掘醇厚的情愫中所蕴含的深层意味,体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

三、在阅读中体悟美感

从美学角度讲,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进入由精神力量、理性和想象力所参与激发的自由与快乐的境界。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美、自然美,这些美通过语言文字之美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

美感的起点是感受。美学家朱光潜也说:“美感的经验就是形象的直接。”要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就必须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复活”。阅读时,如何能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就成为培养学生美感体悟的重要方法。孙犁的《荷花淀》,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白洋淀的优美景色,以“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世界”,展现出一幅静谧高远、清幽温馨的境界。这种温馨宁静的境界,又与残酷险恶的战斗场面形成鲜明的映衬,渲染出内蕴极深的爱乡爱国情感。教学中,教师要以同样诗意的描述,创造一个情景相生、丰满生动的个性化世界,引导学生深入想象,与作者的心灵感通,让学生在这一境界中,将静态的语言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栩栩如生的景观,感悟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意境与美感,激起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从而领悟作品表达的人性美,领略文学艺术之美。

总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悟和体验课文,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真正把阅读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在“悟”中提升阅读质量,形成读书能力。

(作者单位: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美感语言文字语感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几何映射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秋冬的暗黑浪漫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