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牵牛要牵牛鼻子”想到“文本解读”
2015-01-19邱林生
邱林生
【摘要】解读文本要善于抓住重要问题,妙解题眼,捕捉要穴,巧设主问题,让文本解读大放异彩。
【关键词】文本解读;现状;策略
近期笔者观摩了福建省龙岩市特级教师陈燕玲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两节经典阅读公开课,一节是《阿长与〈山海经〉》,一节是《我的叔叔于勒》。我被授课教师“牵牛鼻子”的文本解读深深吸引。前者紧紧围绕“有意思”(有意思的题目、故事、人物)引领学生研读文本,体味情感;后者紧扣“两封信”引领学生赏析人物,揭示主题,让人耳目一新。
“牵牛要牵牛鼻子”。就是解读文本要善于抓住重要问题。一个题眼,一个情感点,唤起求知欲;一个细节,一个主问题,贯穿前与后;一个句子,一个关键词,激起千层浪。妙解题眼,捕捉要穴,巧设主问题,让文本解读大放异彩。
一、 “文本解读”现状
1.求“全”。有些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教者解读文本面面俱到。整堂课看似教师讲全讲透,实则学生似懂非懂。精彩课件,感人视频,现场表演……学生眼花缭乱,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场。花哨的形式转移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没时间关注文本内容,没时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没时间感悟作者的情感。
2.求“稳”。不少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还存在应试教育思维,不敢越雷池半步,将参考书对文本的解读奉为“圣旨”,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唯一标度。“教参是鸦片”(叶圣陶),依赖教参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对文本缺乏独立有深度的思考。照本宣科极大地扼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失去挖掘文本魅力的乐趣。
3.求“新”。求“新”,是今天许多语文老师文本解读的“至爱”。特别是公开课,如果没有“新”,似乎很难在众多选手中出类拔萃。教师为了出“新”,总想在文本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解读,把自我因素放大了,心中没有编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学生,教学也没有了目标。文本解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文本解读”策略
(一) 解读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里是要说明,阅读教学必须从正确、客观地解读文本出发,文本解读是阅读的一种高级方式,是多方参与的学习过程。
1.编者编排意图。“用文本教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指导时首先要发出的提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单元目标要求中。教师要细读单元“导读”,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围绕单元“导读”搞清楚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主题、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上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要求。结合课后“练习与思考”,弄清每篇文章在实现单元目标中起什么作用,完成什么目标,突破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难点。
2.作者写作意图。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思是文本解读应该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每个字都不应该忽略,每句话都要认真领悟其含义,就是要与作者一起思考,把握作者的写作的本意。教师只有尊重文本语言,正确解读文本原意,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才能领略文里文外的精彩,才能引导学生“体味、体验”文中情味或情感,去寻找文本语言所蕴含的魅力。所以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蕴生成,而不是胡思乱想。
(二)怎么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么解读,它仍是“哈姆雷特”,因此文本解读必须遵循作者本意,植根于文本。基于此,笔者以为文本解读可采用“牵牛鼻子”方法牵引学生化繁为简,用聚焦的视角去领略文本的风采,享受文本隐藏的乐趣。
1.妙解文题。文题,即课文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指向性,或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或体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一个突破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研读文本,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之功效。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聚焦课题引发学生思考:“阿长是谁,一个怎样的人?《山海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引出文章内容 ,“我”与阿长的有“趣”往事;“我”对不知姓名的阿长情感变化,目不识丁的阿长艰难买得《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与敬佩之情,以及对弱势人群的深切关注与同情。
2.捕捉要穴。“要穴”指能够直击文章中心的重要字词或重要细节。文本解读时,有意识地“牵起”那些标志性的语句或某处扣人心弦的细微情节,那就能引导学生快捷地“牵起”整头“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品读《我的叔叔于勒》第二封信,抓住“要穴”咬文嚼字。“买卖很好”,还有时间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好几年不给你写信”,旅行就不能写信吗?“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发了财”“为期不远”暗示什么?“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难道一个公务员连一封“破产通知书”都读不明白吗?如此解读,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主旨呼之欲出。
3.巧设主问题。“主问题”,即贯穿教学过程的前与后,对展开课堂教学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核心问题。教学中的主问题能有效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让学生快速找到文本“关键点”,直奔文章中心。
如教学《羚羊木雕》可以设置这样的三个主问题:(1)我送万芳木雕,有错吗?(2)爸妈逼“我”要回木雕,有错吗?(3)“我”跟万芳要回木雕,有错吗?围绕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圈点批注,品读人物对话,读出人物纠结的情感。在重重矛盾冲突下紧扣“有错吗”讨论交流,还原作者写作的本意: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他们的矛盾心理。争取做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和合理的,以及成长路上如何对待“伤心事”。
“牵牛要牵牛鼻子”,就是文本解读时要抓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以简化繁,由表及里,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作者单位:龙岩市长汀县
濯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