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丁香开胃贴降低乳糖酸红霉素副反应的效果观察
2015-01-18孙秀杰
孙秀杰
乳糖酸红霉素是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青霉素过敏及各种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对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为首选药物。但因乳糖酸红霉素常伴有严重的消化道副反应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复方丁香开胃贴系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丁香、苍术、白术、豆蔻等,辅料为尼泊金乙脂、薄荷油等。其中丁香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能减轻恶心呕吐,缓解腹部气胀,并有镇痛作用。本研究将复方丁香开胃贴应用于需静脉输注乳糖酸红霉素的患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我科住院需静脉输注红霉素的患儿120例,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0岁~14岁,所有患儿均为支原体感染,静滴红霉素之前均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既往无相关病史,也未使用其他影响消化道功能的药物。将120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两组均给予乳糖酸红霉素和5%碳酸氢钠0.5mL~1.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乳糖酸红霉素剂量按20mg/(kg·d)~30mg/(kg·d)计算)]以3mL/(kg·h)~5mL/(kg·h)的速度匀速静脉输注。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输液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静脉输注红霉素前1h将丁香开胃贴敷于脐部(置药丸于胶布护圈中,药芯对准脐部)并保持12h,每日一贴,如患儿对丁香开胃贴过敏则停止用药(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无变态反应)。
1.3 评价方法 观察静脉输注乳糖酸红霉素后的消化道副反应发生率和副反应发生程度,副反应程度分为无反应、轻度、中度、重度。无反应为无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婴幼儿能安静完成治疗;轻度为年长患儿叙述腹部微疼能忍受,不能表述的婴幼儿表现为断续哭闹或患儿精神萎靡、腹部略胀,无呕吐或呕吐1次或2次,减慢输液速度后能完成治疗;中度为腹部疼痛,婴幼儿表现为哭闹且伴有频繁呕吐,或无疼痛但呕吐频繁,减慢输液速度能坚持完成治疗;重度为腹部剧烈疼痛,无法忍受,婴幼儿表现为剧烈哭闹且伴有呕吐,减慢输液速度也不能坚持完成治疗。
2 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消化道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表2 两组消化道副反应程度比较 例
3 讨论
乳糖酸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敏感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抑制氨酰基t-RNA的转运,同时还抑制多肽的合成,从而发挥抑菌作用[1],但抑菌的同时常导致病人发生上腹部不适、胃绞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有研究表明,乳糖酸红霉素引起消化道反应的原因是:①红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刺激胃窦小肠产生类似生理性收缩,产生胃肠运动紊乱致恶心、呕吐腹部不适[2];②通过刺激胃肠神经丛中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胃肠运动增加[3]。临床上采用乳糖酸红霉素治疗的病人较多,其不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反应,临床上即使患儿无反应或反应轻微也必须在输液速度极其缓慢的情况下静脉输注,导致很多家长和患儿难以接受而拒绝。有报道指出,临床上为了减少乳糖酸红霉素的消化道副反应,临床医生在用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时加入山莨菪碱、维生素K3或维生素B6等,但存在无确切药理学依据的问题。应用复方丁香开胃贴敷于肚脐(神阙穴),利用神阙穴敏感度高、渗透性强,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的解剖特点及神阙穴总理人体百脉、联系五脏六腑的特点,使药物经肚脐迅速渗透到胃肠道进而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修复胃肠黏膜而止痛。此外,红霉素是由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获得,在中性水溶液中稳定,在酸性(pH<5)溶液中不稳定,易分解,而且红霉素用氯化钠溶液稀释能形成结晶[4],故只能用葡萄糖溶液稀释,而葡萄糖溶液偏酸性,所以加入碳酸氢钠,以减少红霉素分解,增强药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丁香开胃贴与碳酸氢钠联合应用可减轻乳糖酸红霉素所致的消化道副反应。
[1] 沈刚.新编实用儿科药物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31.
[2] 侯晓华.消化道运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99-702.
[3] 董燕平.红霉素对小儿胃电节律的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3):151.
[4] 杨宝峰,苏定冯,王玲,等.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