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癌症终末期病人急性阿片中毒效果的影响
2015-01-18曾慧美陈春贤范晓兰汪红霞林克如
曾慧美,陈春贤,范晓兰,汪红霞,林克如
癌痛在晚期癌症病人中的发生率高达60%~90%,通过药物可使80%以上的癌痛获得缓解[1]。癌症终末期病人多伴有顽固性重度癌痛,对阿片类药物需求量大,但因一般状态差且肝肾功能不全,阿片中毒风险明显增加[2]。芬太尼透皮贴剂是中重度癌痛的首选药物。应用于急性吗啡中毒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中可降低病死率。本研究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急性阿片中毒的早期诊断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癌症终末期病人诊断标准:①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实体瘤;②影像学证实为晚期肿瘤;③预期生存期<3个月;④不稳定的重度癌痛,疼痛评分为7分~10分;⑤芬太尼透皮贴剂每72h剂量>16.8 mg。急性阿片中毒诊断标准:①呼吸抑制:呼吸频率<8/min或血氧饱和度<90%;②双侧瞳孔缩小,直径<1.5mm;③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或昏迷。癌痛严重程度分级:轻度为无伴有昏迷或昏睡,重度为伴有昏迷或昏睡。将入选的52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试验组干预方法:①护士每6h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呼吸幅度、血氧饱和度、血压、双侧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等;②护理人员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癌痛宣教,病人家属随时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双侧瞳孔大小、意识状态,有异常立即上报医护人员。对照组仅按照医嘱指导病人按时用药,不做定期评估和宣教。
1.3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病人的阿片中毒率、早诊率、阿片中毒死亡率和爆发痛率。早诊率是指轻度急性阿片中毒的发生比例;阿片中毒死亡率是指因阿片中毒导致的死亡比例;爆发痛率是指在阿片中毒成功解救后爆发痛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中有18例病人出现急性阿片中毒,通过抢救后未出现中毒相关死亡;抢救成功后有6例出现爆发痛。对照组中有23例病人出现急性阿片中毒,4例病人出现中毒相关死亡;抢救成功后有16例出现爆发痛。两组比较,试验组阿片中毒早诊率高,解救后爆发痛发生率低,而两组阿片中毒率和中毒相关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各项指标比较 例(%)
3 讨论
芬太尼透皮贴剂经过皮肤吸收,因终末期病人的营养状态差,并且皮下脂肪分布差异大,影响药物吸收;并且药物主要是经过肝脏代谢、尿液排泄,因终末期病人常合并肝转移等肝肾功能不全和脱水状态等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体内蓄积增加,因此,芬太尼透皮贴剂在终末期病人中的中毒风险远远增加[3,4]。终末期癌症病人在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时需要多学科协助,由于护理人员与病人最直接接触并且接触时间最多,在管理病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证实护理干预能提高癌痛的控制率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5-7]。
本研究纳入的人群为接受大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的终末期癌症病人,属于阿片中毒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每6h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呼吸幅度、血氧饱和度、血压、双侧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等;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癌痛宣教,教会他们如何去早期发现阿片中毒,提高阿片中毒的早诊率。发生阿片中毒后,立即配合医生进行积极抢救,床旁动态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并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根据治疗反应决定芬太尼透皮贴剂撕除的贴数,在保证抢救成功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芬太尼透皮贴剂,降低了解救后爆发痛发生率。另外,撕除芬太尼透皮贴剂后,芬太尼浓度在体内仍有20多小时的蓄积,而纳洛酮半衰期不到半小时,因此,在停止纳洛酮后仍要继续进行护理干预。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提高急性阿片类中毒的早诊率和降低阿片解救后爆发痛发生率。
[1] 李小梅,刘端琪,李红英,等.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前的阿片类药物止痛回顾[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3):1358-1363.
[2] Caraceni A,Hanks G,Kaasa S,etal.Use of opioid analgesic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EAPC[J].Lancet Oncol,2012,13(2):e58-e68.
[3] Allan L,Hays H,Jensen N H,etal.Randomised crossover trial of transdermal fentanyl and sustained release oral morphine for treating chronic non-cancer pain[J].Bmj,2001,322(7295):1154.
[4] Nelson L,Schwaner R.Transdermal fentanyl: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J].Journal of medical toxicology,2009,5(4):230-241.
[5] Wit R,Dam F,Zandbelt L,etal.A pain education program for chronic cancer pain patients:Follow-up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ain,1997,73(1):55-69.
[6] Meyer TJ,Mark MM.Effects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with adult cancer patient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experiments[J].Health Psychology,1995,14(2):101.
[7] 王秀锋,王秀丽,杨雪萍,等.急性吗啡中毒11例临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2):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