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建立众创空间的思考:基于创业型大学的视角
2015-01-18蒋安琦
蒋安琦,尚 超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北京 102206)
一、引 言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引擎,从而实现结构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创新创业。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明确指出“众创”的结果是产生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强调以大众为代表的市场主体是市场活力的源泉。2015年5月1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方面,将健全创业政策体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现阶段政府的重要目标,明确政府将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支持为手段、以资金投入为保障促进创新创业。
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在一系列促进“两创”的措施中,均重点强调众创空间的构建,充分认可众创空间是创新创业的载体。结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高校的创业型大学转型趋势,笔者认为大学建立众创空间正是落实“互联网+大学管理”的重要形式,是促进高校完成创业型大学转型的重要契机和关键手段。众创空间在高等院校中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高科技、网络化、低成本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本文将基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视角,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分析和思考大学建立“众创空间”的意义与可行性,对于当前高校建设“众创空间”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草根创新及创业对就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数研究均表明创业,尤其是青年人的创业互动,对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等各类社会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王良洪(2006)认为微型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微型企业的大量集中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形成国家的竞争优势。美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危机中大量增长的微型企业成为经济落后地区的财税来源,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2]。张运成(2003)总结美国、日本、德国、欧盟以小企业发展中心、公立试验机构、创业者中心等扶持小企业发展,认为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反垄断与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共同发挥作用[2]。安宇宏(2015)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全要素生产率驱动时代,根本措施是依靠创新,当前创新型小微企业对于我国保持经济良性增长有着重要意义[3]。Dorcas R Gilmore(2009)指出需要对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予以法律、资金上的支持,让青年参与经济的发展,青年创业是就业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4]。
我国具有数量庞大的在校大学生,2015年大学毕业生规模超过740万[5],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青年创新创业与就业社会问题密切关联,就业和经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角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近年来,国家一直努力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就业和创业,其中与大学生校园生活直接相关的就是大学创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大学创业孵化器、各类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平台。祁鸣鸣等(2013)认为大学生创业基地有利于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完善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6]。杨艳等(2013)将大学生创业基地定义为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我国高校灌输式教育禁锢学生思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弱,高等教育改革迫切要求创业基地建设[7]。谢艺伟(2010)研究了国外企业孵化器,认为企业孵化器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就业和将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孵化器如何将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网络化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关键[8]。这些文献研究对应着实践层面的热点问题和变革趋势,如何建设大学创新创业平台使其发挥有效作用,解决毕业生就业并促进创新创业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
大学生创业和就业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亨利·埃茨科威兹教授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大学、企业和政府在联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一种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该理论解释了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的共生、共荣、共进的多重关系,认为这种复杂的关系是密切合作、相互作用、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关系。该理论的提出旨在加强学术界、产业界、政府之间的合作,促进整体协同发展,进而催生出一种新的大学教育类型——创业型大学,这是一种描述和展望大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视角。该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一经提出,即受到广泛关注。图1显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经济、创业新常态的发展,国内有关创业型大学的文献研究逐年增加,这说明创业型大学相关的理论和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李福华(2013)将创业型大学定义为资金来源多样、与政府、企业密切联系,将创业纳入教学职能中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创业文化氛围的大学[9]。刘军仪(2009)总结了美国创业型大学的特征: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充分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创业文化、广泛的社会联系等[10]。梁镜源(2013)、朱智怡(2013)、吕莹莹(2013)认为经济转型需要的人才与科研资源离不开创业型大学,能够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大学就可以归为创业型大学,而我国大学缺乏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需要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11-13]。综述国内外有关创业型大学的文献,可以看出要适应21世纪经济、技术的全面发展与挑战,我国大学需要完成创业型大学的职能转变,促进知识成果转化为市场生产力,这离不开构建与市场紧密结合、资金来源多样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平台建设推动传统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变革。
三、众创空间与大学创业基地
(一)众创空间的概念
“众创空间”来源于国外,1995年产生的Hackerspace最初是欧洲黑客的聚会场所,此后相继出现了 c-base、Metalab、TechShop、Makerspace等社区中心,这些场所为具有创新思想和创造性技术的人提供实施其创意的机会,不断催生颇具创意的新颖产品。2007年美国黑客创办了HacDC、NYC Resistor、Noisebridge等一系列聚集场所,这些场所被用于程序设计、兴趣交流、教学课堂等活动。2010年Makerspace进入中国并被称为“创客空间”,以兴趣为导向、面向广大电子程序爱好者、设计师、网络高手等的开放社区形式存在,分布于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在2012年左右,全球的1 000多家创客空间中,中国有7至8家左右[14],其中包括上海新车间、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创客空间、杭州洋葱胶囊等,而当前这一数字正在快速增长,国内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代表的创业示范区,正在蓬勃兴起各类创客空间。
目前“创客空间”主要出现于大城市并且是非盈利性质,其主要问题在于未能将企业与市场紧密结合,只具备“众创空间”的技术、人员、设施等基本元素,却没有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其结果必将是缺乏活力。“众创空间”不同于“创客空间”,它将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等包括在内,实现了人才资源与市场充分结合,融合了新型互联网产业的运营理念和方法,是具有专业化和盈利性特点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根据《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众创空间是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了多种创业平台模式,利用了众多科技园区的有利条件,发挥了社会力量的主要作用,产生了政策集成与协同效应,为创新创业提供空间。高云峰、高震提出GIS(Group Innovation Space)理论,反映了众创空间的三个要素:群体集聚效应、创新创业目的以及为群体创新提供的空间场所。当前,作为一个业已写入政府高层文件的概念,“众创空间”不仅仅是创业孵化基地,更是支持创业的服务产业。
以中关村创业大街内的3W咖啡为例,这是一家公司化运营的典型互联网行业众创空间,其内部涵盖了天使投资、创业俱乐部、创业基金、创业指导、企业公关、会议组织、咖啡厅等业务,各类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等通过3W咖啡的空间交流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和创业机会。该众创空间构建了一个轻松的氛围,汇集了互联网行业的思想、资金、经验和信息。截至目前,该众创空间已经孵化了100多家企业,50多家拿到了下一轮融资,融资总规模达到5个亿。可以说,3W咖啡、3W孵化器、3W基金、3W传播、拉勾网、3W猎头已经构成了完整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15]。
(二)大学创业基地概述
在“众创空间”提出之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和创业,主要以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大学创业园等形式促进创业。目前国内各大学相关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叶景明(2014)研究和概括了大学创业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素质拓展中心、学科竞赛中心、创新训练中心、创业实践中心、技术信息中心等[16]。2001年我国确定了15个国家级大学创业基地和22家大学科技园,目前我国各级高校科技园数量已达到几百家,以上海为例,该地区有71个科技创业苗圃、10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3个科技企业加速器。2014年,我国有超过1 600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115家大学科技园,超过50万家的园区注册企业,以及1 000多家全国创业投资机构[17]。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基地、科技园等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但已有创业平台的资金利用和运营模式存在一定问题,截至目前大学创业基地并未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激励作用,对于技术创新和毕业生就业改善的作用有限,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以及创业成功率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低了很多。
概括来说,目前大学生创业基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资金支持不足;创业教育缺乏,未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与市场脱节,创新产品未能充分投入市场运营,缺乏创业激励;创新能力不足,形式重于实质;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1]。综上可以看出,原有创业基地、科技园等形式不足以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创业平台服务,无法满足创业型大学建设需求,在大学内部发展“众创空间”综合平台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这是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重要契机,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的关键性工作。
(三)众创空间与现有大学创业基地的关系
国内大学建立众创空间,完成创业型大学的转型,离不开原有创新创业基地的整合与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现有的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具备众创空间的部分要素,它们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以促进创新创业为目的;依托政府支持和高校的优势资源;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强调个性化自主发展。但两者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尤其是众创空间在促进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的作用与大学现有的创新创业基地大不相同,这一差别与它们的规模、运营机制、资金来源、文化氛围等区别有关,表1对两者的区别进行了归纳。
表1 众创空间与创业基地要素对比
首先,在市场化方面,众创空间适应市场化机制,其创新创业以产品投入市场和资本化为目的,属于真刀真枪的企业化经营。而大学的创新创业基地多为模拟经营,在申报课题时更多强调创新或创业项目设计,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弱,未能将创业成果与市场结合。缺乏市场激励机制的结果是缺乏活力,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僵化运营之中。
其次,在资金来源方面,众创空间善于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包括充分利用国家财政、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天使投资、互联网股权众筹、创业基金等各方面的支持①,全面广泛地获得资金支持。而大学创新创业基地主要依托政府投入和大学自身的投入,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因此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对创业创新产生有效的拉动和孵化作用。
再次,在文化氛围方面,众创空间更注重学生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奇思妙想的创业实践,以各种创业训练营、创业沙龙等活动宣传新的价值观并融入校园文化,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而很多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受限于文化和制度因素,对于学生进入市场自主创立新企业的引导不足,未能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众创空间是借助了互联网力量的庞大综合体,融合了线上线下资源,兼有企业孵化与投融资,是对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等新形式的融合[3],并与创业基地、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示范区相结合。大学创新创业基地只是具有众创空间的一部分属性和功能,从发展方向来看,大学创新创业基地最终应通过产学研结合以及各方面完善,向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靠拢。因此,可以说现阶段大学众创空间的建设应主要是对原有创新创业基地的改造、升级和革新。
四、大学建立众创空间的可行性
(一)政策可行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教育发展政策,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实现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关键工作。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育众创空间这类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国家将对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利用租金较低的各类园区建设创业基地。2015年伊始,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创新创业,对于创新创业的清障服务提出一系列措施,简化行政审批制度,完善财政资金引导机制,从降低创业成本、增加资金支持和改善创业环境等方面促进“两创”。因此,可以说在逐步完善的“两创”政策环境下,大学众创空间的发展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除了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教育部以及各地方的具体政策也将很快落地。
(二)经济可行性
创业型大学注重资源获取和价值创造,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意识,斯劳特(Slaughter)将大学的这种倾向归为市场化行为,克拉克(Clark)认为创业型大学的运行管理需要秉持“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多产出”的效益原则。因此,以大学为依托建设众创空间,需要从经济成本和投入回报考虑其可行性。在经济成本方面,大学校园具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办公设备,众创空间的场地资源容易获得,且成本较低。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友企业的资源,成立大学创投基金公司,考虑利用股权众筹形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保障。此外,众创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大学人才资源,其日常运营的维系成本较低。在投入回报方面,众创空间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孵化一系列创新小微企业,大学生或教师将创新方案付诸实施后,可以推出创新产品甚至投入市场,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企业运营和产品销售的利润能转化为对众创空间的投资支持,形成其产出回报。除了资金的有形回报,众创空间凭借平台综合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升、知识储备增加和视野开拓创造条件,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产出。
(三)技术可行性
众创空间具有集成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特点,需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这就意味着建设众创空间依赖专业网络技术和高新科技。大学校园网络信息中心和信息学院可以提供网站空间、域名、云服务器、大数据、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大学生群体对于高新技术的探索与学习将推动众创空间运转。因此,以大学校园为依托的众创空间在技术上具备较好的实施条件。在大学不易提供的技术方面,近年来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兴起,各类开放技术平台不断出现,都可以有效弥补大学在技术层面的不足和缺陷,为众创空间提供全功能的技术保障环境。
(四)价值可行性
众创空间本身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型的中小企业的出现和成长,其对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意义显而易见。同时,大学众创空间能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高等教育的完善和转型提供条件,推动毕业生自主创新创业,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根据上文分析,从其成本的低廉和产出的高效益来看,大学校园内的众创空间具有较高的建设价值,是增加高等教育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如果通过建立众创空间加速推进创业型大学转型,其对于国家的社会效益在当下更是难以估量。
五、大学建立众创空间的意义
(一)众创空间促进创新创业
国内高校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需要有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人才资源、场地设备、技术保障、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化运行机制,众创空间则满足了这一系列核心要素。众创空间发挥了创新创业基地、高校科技园、创新工场、创客空间、高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创业场所的综合优势[3],为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条件。大学生以校园内的众创空间为基础,以众创空间网络平台和校园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获得国家、学校和社会各机构的政策、场所、信息、投资等全方位支持,其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门槛将有明显降低。因此,大学众创空间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将创新和创业“普惠化”、“真实化”,十分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创新创业。
(二)众创空间促进高等教育转型
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教育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下,高等教育的导向需要更加多元化,不仅注重学生就业水平的提高,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是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方式。大学众创空间将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再只是以兴趣为导向,而是与毕业生职业发展直接关联,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和改革的重要引擎。因此,大学众创空间推动创新创业的同时,促进了高等院校在导向、结构和内容上向创业型大学发展与转型。
(三)众创空间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
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意味着人才与就业市场的不相适应,仅靠财政救助与支持不足以应对青年的就业问题。大学众创空间能有效地引导一部分学生创新和创业,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促进灵活就业,使得创业成为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发展模式。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解决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不但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还可以由初创企业为社会增加一部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众创空间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与就业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增加工作经验。因此,大学众创空间的建设对于全面改善大学生素质,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解决中国就业市场矛盾有着重要意义。
六、结 语
综上思考,众创空间与高等学校的结合对于当前的“两创”有着重要意义,是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重要方式与核心工作。我国高校充分利用政策环境与学校本身的各项有利条件,以国家推进“两创”为契机,建设众创空间将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众创空间的建设,需要技术与市场结合以推动其发展,为众创空间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是释放其技术创新活力与市场竞争意识的关键。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多渠道支持。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直接支持大学众创空间建设的同时,为投资基金等社会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其发展,用财政资金拓宽众创空间的社会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大学众创空间融资机制。②利用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等财政政策促进“众创空间”的建设和运营。降低大学内众创空间创建门槛,为其注册登记提供方便,对高校发展众创空间给予税收减免,用政府购买鼓励创新产品生产并对众创空间的机械设备、办公设施、网络软件等予以支持。③在适当扶持中促进“众创空间”的市场化,鼓励产品投入市场,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和创业。改变以往政府为主导的方式,政府做好基本服务支持的前提下做到“放手”,将众创空间推向市场竞争淘汰机制中,众创空间的运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广泛吸引真实的企业入驻和参与空间内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接触创业实践和市场竞争而非模拟创业。④引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众创空间”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创业指导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热情;有效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辅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大量组织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培训和讲座活动,以海报、微信平台、校园网站等宣传创新创业和众创空间的日常活动,引起师生足够的关注。
注 释
①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3月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总结得出。
[1] 王良洪.国外的微型企业及其作用[J].经济管理,2006,(1):89-93.
[2] 张运成,宿景祥.国外扶持“小经济”解决就业的思路与举措[J].宏观经济研究,2003,(11):42-43.
[3] 安宇宏.众创空间[J].宏观经济管理,2015,(4):85.
[4] Dorcas R.Gilmore,Expanding Opportunities for Low-Income Youth: Making Space for Youth Entrepreneurship Legal Services [J].Journal of Affordable Housing&Community Development Law,2009,(3):22.
[5] 邓晖.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N].光明日报,2013-12-9(06).
[6] 祁鸣鸣,韩希.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3,(23):249-250.
[7] 杨艳,艾志强,沈元军.刍议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
[8] 谢艺伟,陈亮.国外企业孵化器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25-126.
[9] 李福华.中国创业型大学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3:23-57.
[10] 刘军仪.建立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应[J].比较教育研究,2009,(4):42-43.
[11] 梁镜源.中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模式及发展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0-36.
[12] 朱智怡.美国创业型大学科研组织的个案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3:20-38.
[13] 吕莹莹.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16-59.
[14] 跃承,于磊,创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N].科技日报,2014-3-3(05).
[15] 周再宇.3W咖啡:另类的商业生态[J].新营销,2013,(11):25-27.
[16] 叶景明.我国民办高校创业基地运营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14-19.
[17] 编者.我国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J].科技促进发展,2014,(3):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