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2015-01-17李丽萍
李丽萍
提起写作文,大多数学生总会感叹:“写作文难,写作文难,提起写作文心里就烦。”其实这是一种畏难情绪在作怪,写作文真的那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那么这粮从哪里获得?说起来也很简单,书中自有作文法,书中自有营养。教材中的文章,就像学生熟悉的朋友,可以经常阅读与品味,把这样的“朋友”引进到自己的作文里面,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似的轻车熟路般的感受。教材中很多文章是经典名篇,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有了充足的素材,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自然界蕴涵着太多的人生哲理,寄寓着太多的人生真谛。自然界中的一泓清泉、一束鲜花、一抹晚霞,都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语文教材会引领学生走进自然的天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画面,将会撩拨学生无限的遐想。这些,就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人是情感动物,亲情是人类至真、至美、至上的情感。真情的流露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作修饰,也不是只有重大的事件才能表现真情,或许只是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或许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表情,却往往更能体现出亲情的温暖、伟大。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李密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贾平凹的“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啊”,等等,这一幕幕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
人生百相,世道沧桑,历史上的各色人物更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有了素材还要会运用,“一则金素材,半部好作文”。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素材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如,《管仲列传》一文,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①千里马需要伯乐。管仲是千里马,鲍叔就是伯乐。如果没有鲍叔对管仲的充分了解和无私举荐,管仲纵有天大本领也没有施展的机会。②相信自己,风雨兼程,定能成功。管仲的成功之路坎坷泥泞,哪怕是沦为阶下囚,他也从未怀疑自己而放弃远大志向,终为齐相,成就功业,千古流芳。③宽容别人,成就自己。齐桓公宽容管仲,不计前嫌,在管仲的辅佐之下,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成春秋霸业。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也可以多角度切入:①金子总会闪光的。烛之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迎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尽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的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冤屈和不满,但国难迎头,他不计个人恩仇,毅然出使秦国。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怨言,郑伯没有表现出点滴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学习。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教材中的一则好素材,会成为很多篇作文的写作素材。一材当然可以多用,但一定要有阐发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的不同的意义。运用材料,不应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的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学生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头脑中存储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此外,还可以整合教材中的多则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如,围绕“宽容”这一话题,可以对《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管仲列传》中的相关文字进行整合,进行论述:“如果烛之武不宽容郑伯的轻贤失察,怎会成就退敌保国的垂史功业;如果蔺相如不宽容廉颇的无礼羞辱,怎会流传将相和的千古美谈;如果唐太宗不宽容魏征的犯颜直谏,怎会创建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看这一段的例证丰富吧?这都是课本教材中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就会找到写作的“源泉”。还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被自然地激发出来。这样,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食材”,有了“烹饪技巧”,何愁没有“美味大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