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
2015-01-17纪同娟
纪同娟
顾德希老先生在《对年轻朋友的热切期盼》中强调 :“母语学习,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决不能无视母语学习的这种一般性规律,否则就要碰壁。”如果能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对语文学习将大有裨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呢?
一、激发兴趣,乐于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积累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断重复练习而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因此,培养习惯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态度能克服懈怠的心理,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积累的重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又应针对积累的范围和内容,开展相应的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会使学生充满信心,尝到甜头后,他们的兴趣将会更浓厚。
二、授之方法,巧于积累
1.宁精勿滥。
积累必须要选取精华,而且要尽可能多积累一些。如,名言、名诗、名文,也可以是精辟、独到的观点,典型、生动的事例。学生课业繁多,时间有限,所以选文非精而又精不可。文章总是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一心读“宗”,将来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熟读一个“宗”,比读一打毛糙糙的东西,不知要强多少倍。让学生切记“宁精勿滥”,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定任务,切忌只讲数量不求质量。
2.加强阅读背诵。
背诵是非常有效的积累方法,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在这方面下过大功夫,著名的小说家巴金,十二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杰出的文艺评论家茅盾,小时候就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没有阅读背诵,没有文化的积淀,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语言修养、有文化内涵的人。
根据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高中生需要背诵诗词曲50首,古文20篇(段),还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名篇,这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语言感知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3.善体味,求消化。
对于积累的各类材料,不仅要记忆牢固,重要的还在于进行仔细的体会和玩味,以加深理解。所抄、记的材料,能否用之于文,用之于生活,就决定于体味的深浅。所谓“体味”,实质上就是吸收,让材料烂熟于心,在头脑里活起来,以备用时之需,这也是“积累”与死记硬背的根本差别。有些学生也注意了摘抄和记诵材料,却仍然用不上,原因大都在对材料未认真反复地加以体味,对事例的消化不够。
4.善于从生活中积累。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舞台就有多大。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为语文学习提供生活素材。(1)关注自己,要善于写情感日记,懂得梳理自己。既要记录自己的生活,又要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然后兼以理性思考,从而让自己能够成熟起来。(2)关注社会与他人,调动所有感官,养成敏感习惯。“道听途说”,看报纸,看电视,看网络,听广播,突破四面墙两面窗的拘囿,做个有心人。
三、精心呵护,鼓励评价
如果能让学生反复体验积累的成功,感受积累的喜悦,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就能转化为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益。在学生积累之后,可举行交流活动展示他们的成果和收获。对每一个勇于发言的学生,都要报以热烈的掌声,充分肯定他的成绩。批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发现优美的语言、引用的诗句和事例、细节描写、独到的见解等亮点时,要勾画出来,进行鼓励。对优秀的作文要做好评点,并推荐给班刊使用。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养成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会让他们终身受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