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沙汉昆《牧歌》教学价值的体现
2015-01-17张晓燕
张晓燕
摘要:小提琴曲目数量之多,倾尽终生都享用不完。作为一名小提琴教师认真选择教学曲目对学生进行引导并积极推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在分析了乐曲整体结构以及所涉及到的左右手训练要素,进一步阐明作品结构小、技巧难度不大并不意味着曲目没有学习价值,相反,能给学习者带来更大的进步与发展空间。
关键词:小提琴 牧歌 教学价值
在国外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小提琴艺术在清末传入中国,直至1927年肖友梅先生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这时小提琴教育事业正式开始。发展到如今,我国的小提琴演奏水平也是蜚声国际。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水准,无疑都是具备非常过硬的演奏技巧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这些都缘于扎实的基本功。因此一代代传承下来对我们从事小提琴音乐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种启示、一种激励。
小提琴曲目之繁多,倾尽毕生精力都是享用不完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擅于选择旋律优美的、更为本真的曲目作为教学教材,追求在有限的生命里拉尽无限的乐思,同时作为中国人更有责任发扬民族民间音乐,使其深入人心、流传的更为久远。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妙的音乐、奇迹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令人心驰神往的音响,是人们道德智慧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中国小提琴曲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是一种鲜活、生动的文化传承。
一、乐曲整体结构
小提琴曲《牧歌》这首作品是沙汉昆于1953年创作,采用内蒙民歌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乌和尔图和灰腾》的素材创作而成。作品展现了草原地区美丽壮阔的景象、真切地表达了牧民对草原与生活的热爱。长调总是具有一种宽阔、深沉的情怀。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妨让学生唱出这首乐曲旋律,在心中产生画面、唱中加有想象,一望无际的内蒙草原、牛羊群、祥和宁静的画面。然后将内心唱出的感觉在小提琴上体现出来。
全曲是三段体,呈示段为G宫调,这部分是平行乐段。长调音乐强调旋律线条,单音非常长,乐句与乐句间拉得非常开,要轻、不可急。泛音处,弓子拎起来些,不能太重。高八度的重复结构更加深了主题陈述印象,其中三连音处不可忽略,要求富有感情地揉弦,长音符要求保持声音连贯性、稳定性、这也是考验右手的运功能力。一定注意在弓子快到头再做一个连接或是强调一下,这样音就不会断、从而保持音乐流动。
中段转为C宫调,这段在力量、速度上与呈示段有了对比,音乐激动了起来,眼前又有了新的画面,或者篝火或者竞技比赛,除了三连音,又出现了五连音、甚至带休止符的五连音,这使音乐更具推动力,在不断的揉弦中,从D弦到E弦高把位将全曲推向了高潮。
再现段为G宫调,音乐又回到了主题,此刻,弓子运行在琴弦上松弛、平稳,气息更为宽阔。音乐整体线条拉得更长,尽情享受音乐、不错过每一个流动的音符。尾声可以自由一些,有种留恋的感觉,每一句的连接虽有休止符,但要处理的似断非断,像藕断丝连般,换把处要慢点、以便和音乐吻合。结束音停留在了泛音上,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思。
二、左手训练要素
(一)揉弦
揉弦是美化声音的重要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揉弦需要手臂放松,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揉弦的频率、幅度。若手指按弦太用力、手腕僵硬,声音就会断、不连贯,揉弦会非常别扭。我们得注意将演奏下一个音符的手指尽量早一点靠近指板的话,揉弦就容易连贯了。在这个过程中手指不要抬得过高,减少手指垂直的动作就会减少与揉弦时需要的前后动作发生矛盾,从而连贯。演奏这首作品,揉弦无处不在,因此训练揉弦势不可挡。下例第五小节附点二分音符D音的揉弦从头至尾都不可松懈,以便接到下一拍三连音从容而连绵不断。此刻的三连音依旧需要揉弦来保持音乐的连贯、流动。
谱例1
我们要学会用手臂的肌肉控制手,从手腕处有节奏的摆动,将手指轻放弦上,然后在指板上前后均匀地移动,手臂保持不动,以达到控制手腕动作的目的。这样由于手指没用力按弦,手腕不会过分紧张,容易形成有规律的均匀的前后移动动作。手指按弦过紧万万不可取。另外,将手指在琴弦上的压力逐渐增大,手腕动作保持原来的幅度,但手指由于受到琴弦摩擦所产生的阻力的关系,它移动的幅度就变小了,做到从揉弦上体现轻重缓急,声音便得以生命。
(二)换把
换把需要做到手肘先行,指尖最后离开先前把位。动作精准、毫不拖泥带水。如果左手臂紧张、僵硬并且换把准备动作迟钝便会造成不好的换把,这样从手指尖演奏出的音乐就是断的、不连贯的,从而破坏乐句的流畅性。在运弓中,大臂先行带动小臂,这样便是自然、放松的,换把动作必须提前走起,要注意向上换时手臂向右移、向下换时手臂向左移。在近距离换把时,要先伸张后换把,这样会使演奏出来的声音清晰而没有滑音。下例中第一行最后一小节第四拍便是三把位换至四把位,可用伸张指来完成。
谱例2
(三)装饰音
在乐曲中,装饰音运用了倚音与波音,这是表达音乐情感、形成音乐风格不可缺的因素。若将倚音与波音去掉,会大大减弱乐曲意蕴,旋律将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使用得当,音乐便会富有变化、彰显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谱例3
三、右手训练要素
(一)节奏
乐曲中,大量使用了加连音线的附点节奏、三连音节奏、带休止符的五连音。从这点来讲,对学生拍感和节奏感是一大考验。通过练习这些旋律节奏,将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如两拍半加八分音符组合中的八分音符很容易被忽视而拉得不够饱满、时值有紧缩感。三连音要求均匀,容易与前十六后八这种节奏型混淆,因此要求学生将三连音拉均匀、切忌拖沓节拍非常重要。还有五连音更是不能含糊,练习这些节奏型时可以将口、手、脚结合起来练习,口唱谱,手、脚一并打单位拍,三者做到协调,再把这种感觉反映到提琴上。经过严格训练,具备节奏的稳定感、弹性、推动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便抓住了作品的精髓,乐感也会得到大的进步。
谱例4
(二)弓段划分
我们在练习或演奏时不可能所有的音符都用全弓,在乐句进行中也是要合理分配弓段的。音符密集并且是连续的分弓,那么弓子就要用短一点,靠弓尖、靠中弓或者靠弓根,具体的情形要根据音乐要求做。音符时值长,弓子运行起来一定要计划好,一弓内将附点二分音符拉匀,弓子不可以忽快忽慢、忽长忽短,这样会破坏音乐的流畅性。再如,一弓是由一个四分音符和二分附点音符组合(见谱例1第四到第五小节的连接处),这时从习惯上讲,第一拍往往就将弓子拉过一半甚至快到弓尖才拉二分附点音,这样音乐是勉强的、缺乏宽度的。因此,在演奏时要克服这些不好的习惯,将弓段合理划分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就像我们描述一段景致时,话句有短有长、语速有快有慢,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自然流畅。
(三)音色变化
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核心就是发音,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张世祥就讲:“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一切从声音出发,一切为了声音。”音色美是每个小提琴学习者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作为教师,从一开始教授学生就要给学生建立正确的音色美概念。培养敏锐清晰的听觉和思维能力、对音乐要有灵巧的捕捉力,做到左手按弦无错音、颗粒清晰,右手运功平稳、均匀、声音饱满、共鸣好,在音量、音色上富于层次变化,做到具有感染力的演奏。下例对主题进行了高八度重复,声音力度要有所改变,这样才会有不同的音色产生、从而进一步深化音乐情感。
谱例5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开阔的视野对音乐素质的提升、技术含量的理解、音乐情感的表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化学识的广博深厚与文化底蕴的厚积薄发,对音乐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深入表达有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意义。学识广博、眼界开阔,便会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扩大知识层面,才能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这首作品技巧与情感表达结合非常自然。曲目难度不大,从技巧上讲并不难,但能真正恰当地表现出旋律的意味,并不是件随意的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强调不能“重技轻艺”、更不能“眼高手低”。作品结构小、技巧难度不大并不意味着曲目就非常容易掌握。相反,这样的作品更能给学习者一个进步、发展的空间。就像中国汉字,笔画越少的字反而越是难写,从一个乐句到一处笔迹都需要人赋予它深意,其间不能没有“灵性”及“悟性”,因此,像《牧歌》这样的作品是非常有教学价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擅于发现并积极挖掘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来帮助、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及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提高音乐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性[J].当代音乐,2003,(07).
[2]张世祥,吕秀兰.张世祥小提琴教学问答[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