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自砥砺终成才

2015-01-17

艺术评鉴 2014年23期
关键词:二胡乐曲时空

2014年12月的第一天,笔者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乐团祁卫东副团长来到梁广程老师位于北京的家中,聆听梁老师为我们讲述自己传奇的音乐人生。

1935年,梁老师出生于广州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汽车司机,母亲是烟厂工人。五岁时,为了躲避日军,全家来到广东省曲江一带的山区,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抗战胜利后,十岁的他随母亲回到广州,因生活无着,经人介绍进入广州基督教会办的童光孤儿院,就读小学三年级。孤儿院每个礼拜日都要进行教会礼拜仪式,他在礼拜仪式上听到人们唱圣诗,不知不觉间就学会了无伴奏四声部合唱规律。当时,孤儿院里还有一个十多人组成的小型管乐队,由一位退伍的军乐队长任教官,梁老师被选为乐队的单簧管乐手,老师在教授乐器演奏的同时,也教些简单的乐理知识。从那时起,梁老师已经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白天他抓紧一切时间练习吹奏单簧管,晚上挑灯夜读学习乐理。老师讲授的内容十分有限,远远无法满足他对音乐知识的渴求。于是,他便向老师借来一本丰子恺先生所著的《音乐知识十八讲》,为了学好乐理,他甚至逐字逐句进行抄写,把全书抄写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整本书抄完之际,他对基本音乐理论已经了若指掌。

1949年底,广州解放,梁老师看到不少年岁较大的同学都参加解放军离开了孤儿院,自己也想参军,但因为年岁不够大,导致愿望落空,这时,他被替补为孤儿院小乐队的队长,在全广州市的小乐队中已经小有名气。

1951年,解放军南海舰队文工团来孤儿院招生,当时十六岁初中还没毕业的梁老师正式成为解放军文艺战士,是乐队的一名单簧管演奏员。由于他吃苦耐劳,表现出色,多次立功受奖,而且单簧管吹奏技术提高很快,于是在1955年被抽调到北京海军军乐队担任乐手,同时兼任业余创作员。当时,海军军乐队的许多同志都积极投入作曲事业,掀起了一种创作热潮,在这种氛围下,梁老师的创作热情也越发高涨,一边发奋自学和声学,对位法、配器法等音乐理论,一边努力进行音乐创作,完成了大量广受好评的乐曲。其中《小号三重奏游击队之歌》,《民兵进行曲》,《胜利返航》等乐曲,被录制成唱片,风靡全国,一些乐曲多次在北京国庆大典阅兵式上使用。他也因此荣获二等功。

笔者看到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厚厚一摞书籍与唱片,梁老师介绍说,这些都是自己多年来的“劳动成果”。对于梁老师的“多产”,笔者早有耳闻,但未曾想,涉及的领域竟然如此之广。于是便在梁老师的首肯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快速的浏览,并提出了一些问题。

音乐时空:我们知道您专长于器乐曲创作,而且创作成果很丰盛,有些乐曲还在国庆大典的阅兵式上使用。

梁广程老师:是的,我创作的《民兵进行曲》、《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等乐曲,在多次国庆大典中使用。国庆大典的盛况向全中国和全世界播出,自己的乐曲被解放军联合军乐团采用,为国家的生日献礼,感到很荣耀,至今想起,仍然激动不已。

音乐时空:最近您创作、出版了一盒反映海军军事题材的音乐光盘。

梁广程老师:立体声音乐光盘《蓝色的梦》,是我和祁卫东老师共同创作的军乐进行曲集,海军军乐团演奏,由北京欣和声音像公司制作、五洲传播音像出版社出版。于今年10月公开发行。含有11首中国海军进行曲,内中的一首《人民海军向前进》,为纪念海军老作曲家绿克而收入其中。作品反映了我人民海军广大官兵为了保卫海疆不畏艰险、战胜风浪、挺进深蓝,追求梦想的雄伟决心。音乐铿锵有力,摧人奋进,出版后受到广大海军官兵的欢迎。

音乐时空:在您的音乐创作中,专为民族乐器创作的作品并不多见,主要就是这首二胡协奏曲《母亲》。

梁广程老师:这部二胡协奏曲是为我的好友、海政歌舞团一级演奏员李祥章创作的。他的二胡演奏水平很高,觉得一般的二胡独奏乐曲拉起来不够过瘾,于是请我写一首协奏曲。但是写什么题材呢?一时拿不准。后来,我产生了以“母亲河”为主线的创作构想,但是李祥章认为这类题材的音乐作品很多,容易产生重复。经过一番商讨,最终定名为《母亲》,因为母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音乐时空:这首作品是由二胡独奏与大型交响乐团进行协奏,您是怎样做到“中西合璧”的呢?

梁广程老师:二胡作为独奏乐器,就决定这部音乐的中国传统民族风格,而使用交响乐团与之协奏又决定了西洋配器模式,单就二胡与交响乐队的对抗就必然出现巨大的难题,如果处理好了,就会为二胡的细腻、温情、委婉的表现,和西洋交响音乐宏大,辉煌和激烈溶为一体,反之,就会使两者音响脱节,各说各话,支离破碎。

音乐时空:您在为其塑造民族风格时,采用了传统的民间音乐素材,但在表现形式上却使用了西洋的曲式和配器手法,这两者的结合做得相当完美,您是怎样做到的?

梁广程老师:乐曲表现了儿女与母亲千丝万缕的依恋之情,歌颂人民与党共同度过的峥嵘岁月;我力图掲示母亲牵挂儿女,儿女热爱母亲的情怀。这首作品运用了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民间音调,可以说“土得掉渣”,但在曲式上采用了西洋的单乐章“奏鸣曲式”,同时调动了大型交响乐队丰富的音乐语言,两者的结合和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张力和反差,这种矛盾和统一,处理得相当融恰。特别是二胡在“发展部”的演奏,复杂、快速的旋律变型,不断的调式转换,把乐曲推向高潮。当然,二胡演奏家李祥章娴熟的演奏技巧,完美地诠释了乐曲内涵。《母亲》可以说是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大胆尝试,寓有扎实的民族风格。

音乐时空:二胡协奏曲《母亲》后来录制成了唱片?

梁广程老师:《母亲》的录制有两个版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向全国广播,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发行了盒带公开发行。后来我对乐曲进行了修改,重新配器,2011年,中国唱片总公司重新录音,制作,发行了一套立体声光盘,里面收录了两部二胡协奏曲,一部是作曲家王嘉实、韩兰魁和李祥章合作的《故土》,另一部就是我和李祥章合作的《母亲》。两部乐曲都由李祥章担任二胡独奏,著名指挥家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演出,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向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海军政委杨怀庆上将等海军首长和著名作家莫言、著名作曲家吕远等文艺界人士出席了首发式并讲话。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这部作品后来获得海军文艺作品金曲奖。作品经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欢迎。endprint

音乐时空:您是作曲家,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但是您又撰写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这种情况在音乐界并不多见。您能不能谈谈您在理论专著创作的缘起?

梁广程老师:是啊,我有时望着书架上摆着的十几本理论专论,心中也产生过疑惑,这些书是我写的吗?我怎么从音乐创作蜕变成音乐理论创作和心理学创作的呢?

要说理论创作的缘起,得从我少年时的志向说起。我十岁进入孤儿院 ,因为贫穷,没钱买书,为了学好乐理,我从老师处借来一本丰子恺老师著的《音乐知识十八讲》,我把全书抄写下来。这个过程使我比较扎实地掌握乐理基本知识,同时使我对丰子恺老师的做人、智慧、多方位的才能留下深刻印象,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就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撤编,我提早退休,失去乐队,便失去器乐创作的依托,一时空闲下来, 心里空荡荡的,不知如何是好。随后我决心不辜负大好余光,终于拿起笔来进行理论创作,后来专著被出版社采用,于是我的写作越发不可收拾,创作灵感如同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为了节省时间进行写作,我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晚上写着写着,不知不觉直达天明。但是兴之所致,不悔不怨。好家伙,后来一算,所有的论著出版加起来超过一百万册,这对于理论专著来说不是个小数字。

音乐时空:您写的《乐器法手册》实用而精确,既适宜于专业作曲者使用,又通俗易懂,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梁广程老师:这本书与潘永璋合著,早在1982年就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我是搞音乐创作的,配器时常常需要翻阅乐器的音域、音高位置和乐器技巧难点等事项,不胜其烦。心想如果手头上有一本乐器手册就方便多了。于是产生了写这本书的愿望。

书中收录了120件乐器的演奏法及其功能介绍,其中民族乐器75件,西洋乐器45件。以我国在合奏或独奏中较常用的为主,也包括一些目前虽使用不多,但却具有特点和艺术效果的乐器。

1996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又出版了增订本,加入电声乐器部份,如电子合成器、电子琴、电吉他、电贝司和架子鼓等,使这本手册更加丰满和紧跟时代节拍。

音乐时空:这本书收录的乐器的确很全面,尤其是民族乐器部分,您是通过哪些途径收集来的资料?

梁广程老师:作为一本专业性的工具用书,首先要求它的准确性和标准性。由于这本书写作得比较早,当时国内并没有同类书籍出版,参考文献十分稀缺。因此只能依靠各种途径进行考察,去中央民族乐团采访乐手,收集到一些民族乐器的资料。但是,有些乐器北京地区根本找不到,比如“巴乌”,只能亲自赴滇,到云南歌舞团进行考察。“唎咧”,则来到海南岛黎族居住地。为这本书的写作,跑了大半个中国。

音乐时空:书中介绍的乐器有些甚至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梁广程老师:没错。例如双管侗笛是一个现代乐手发明的,只有他自己能够制作、吹奏,我在撰写这个条目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实物了,只能用图画的形式向读者展示。还有,弦控式电子琴,这是太原电子乐器研究所所长田进勤发明的一种民族电声乐器,用二胡的指法来演奏,海政歌剧团演出歌剧时曾经使用过,音色颇具特点。

《乐器法手册》因为它的精准性和实用性,已经成为我国各音乐院校的辅助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每年都要再版,原书和增订本的出版数字相加达十余万册。台湾出版社还买去出版权。

音乐时空:您不仅在作曲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在乐器声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观点。

梁广程老师:我写的《乐声的奥秘》是国内第一本乐器声学著作,1982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国在音乐声学理论专著的空白。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都将其作为重要辅助教材。

这本书涵盖了所有乐器的发声原理,对乐声的高低、强弱、共鸣、成律、音色构成、听觉功能、立体声效应、电声转换以及各类乐器的结构和发音原理等等,从物理学、声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同时论述正确的演奏方法,所以具有实用性和知识性。

在这本书里,还第一次提出“人声乐器”的概念,并成为乐器声学的重点。在论述声带发声时,提出声带与吹奏乐器同时发声的新论点。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人提过到过。例如一个人在吹奏某一乐器时,可以同时歌唱;例如一个人在吹口哨时,可以同时用声带发声,产生二重唱效果等等,这些特殊的音响结合,是声波的重迭,对于多个专业都具实用意义,能够创作出特殊效果。又比如有些人在吹奏管乐器的同时,嗓音不自觉地跟着发声,与乐器吹奏产生耦合,对音色产生不利影响,乐手不明其理,因此失去信心。针对这些问题,书中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音乐时空:您后来又出版了一本《声——音响心理与奥秘》的书。

梁广程老师:对,是1993年出版的。这是我和王嘉实老师合作写的音响心理学。音响心理学,属于21世纪带头科学--人类学范畴,这本书将心理学与声学相互渗透,把能够影响现代人类心理行为的一切音响,包括噪声、乐声、立体声、人工立体声、中介声、超声、次声等,列入论述的范围。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音响心理学论著。书中清楚地解答了为什么每个人的歌唱都形成特殊的音色个性;为什么同一种音色,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怎样欣尝音乐作品;什么是立体声效应;怎么防范噪声污染等问题。把以往的被认为象牙塔式的理论,变为大家听得见摸得着的实践理论。

音乐时空:您出版了一本名为《灵感与创造》的专著,好像和您以往的思路有点不同辙?

梁广程老师:《灵感与创造》1988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论述创造心理学的书。我是搞音乐创作的,音乐创作属于创造学范畴,所以远看这本专著好像和我以往的写作思路不合辙,近看则不然,是紧密相扣的。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用大量历史的和现代的实例,展开对灵感的作用、灵感的激发、灵感的捕捉、灵感的提炼进行深入的阐述,同时开拓性地提出灵感的生成机制。无论对音乐 、舞蹈、绘画、建筑设计、各种发明创造都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成为淅江大学等多个院校博士导师推荐的优秀心理学论著。

音乐时空:听说梁老师还出版了一部60万字的长篇小说?

梁广程老师笑着说:2013 年底我发表了长篇小说《爱的守望者》,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小说从令人瞠目的“虐食动物”开场,从晚清一直写到改革开放的现代,穿越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这是一部散文诗般的奇特作品。出版后,反映相当不错。作为一个老人,希望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这部作品寄托了我的期盼,也算是对后人有个交待。

音乐时空:请问梁老师今后有什么打算?

梁广程老师:岁数大了,不中用了,大块头文章写不了啦,写点小论文吧。

梁广程,笔名肖良,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心理学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创作员,1951年参加南海舰队文工团,历任乐手、海军军乐队音乐创作员、海政歌剧团领导、海军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代表作品有:器乐曲《返航》、《民兵进行曲》;交响诗《难忘的岁月》、《海边青松》;交响组曲《万岁毛泽东》;小号三重奏《游击队之歌》;小号独奏《南海护渔》(以上四部作品均获全军文艺会演优秀创作奖);歌剧《壮烈的婚礼》(参加音乐创作,获国务院国庆30周年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二胡协奏曲《母亲》(获海军金曲奖);海军进行曲集《蓝色的梦》(与祁卫东合作)等。理论专著有:《乐器法手册》(与潘永璋合作)、《乐声的奥秘》(乐器声学)、《电子琴与演奏》、《立体声电声乐队配器法》、《实用和声学》、《音响.音乐发烧友手册》、《军乐配器法》(与祁卫东合作)等十余种,其中专著在国内被音乐院校作为ftb教材、辅导教材使用, 并远销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胡乐曲时空
始乱
跨越时空的相遇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