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视域下理性掌舵网络大潮
2015-01-17袁媛
袁媛
摘 要: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指出文化产品已不能为人们的审美提供价值、已不足以让人类去思考和批判,反成为促使人舒舒服服顺从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麻醉剂。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真理都会成为偶像式的盲目崇拜”,从而走向它的反面——一种新的神话。本文试图将“理性审视网络传播”置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视域中予以重构,力图促使人们能够用理性、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网络信息,从而绿化我们的网络环境,凸显“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网络信息;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64-02
微信、微博等APP的出现促使人们日常生活更加丰富,而网络信息的转载传播也异常的活跃。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恰如自如的剑术既为正直的人服务,也为强盗服务,既可用于自卫,也可用于谋杀”[1],网络既可以传播正能量,也会让一些谣言四起;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予了不法分子从中获得利益的机会。网络传播在为人们服务的同时却慢慢地让人们淡去了去探索事物本质的能力。换句话说,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的传播最初是作为人们的便捷工具出现的。然而后来“理性变成了对目的性的盲目”“思想完全变成了机制”“纯粹理性变成了非理性”,而理性本身,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真理都会成为偶像式的盲目崇拜”,从而走向它反面——种新的神话。最终,神话就变成了启蒙,而启蒙退化为了神话,大众文化的传播也转变为大众欺骗的途径,我们的认知能力也在渐渐退化。
那么何为大众文化?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之前的大众文化被认为是从大众本身产生的,是流行艺术在现今社会的表现形式,但是在霍克海默对M.阿德勒《艺术与审慎》所写的评论中谈道:“人们今天所称的流行娱乐实际上是为文化工业所刺激、所操纵、所悄悄腐蚀的要求”,这便是首次提出以“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来替代“大众文化”。然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来替代“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也旨在表明在当时的文化环境及背景中,对“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及虚假性予以严厉的批判。虽然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在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面前,这种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在现今网络大潮中我们要保持清醒明确方向,才能平稳前行。
一、清醒:在网络大潮中明确目标
《启蒙辩证法》关注的首要问题即:大众文化“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帷幕,遮蔽的是现实的无可救药”[2]4。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不仅操控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选择性的行为,更深层上控制了人们的内心和潜意识。在大众文化的操控下,我们不禁像洞穴里的人一样,只能接收到大众文化筛选过的信息,而对于信息的来源却不得而知。可以看出大众俨然被文化所支配,大众文化在社会中不仅不是服务于大众的,反而是反大众的,促使人们对问题不再深入的思索,丧失了对现实的反思。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促使文化商品没有了高雅与低俗之分,对文化的欣赏能力也共同回归到原始状态。大众的日常生活被同一化了,大众的个性也在不断丧失和泯灭,每个人都保持了对生活和社会的同样的态度和心理认同。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说“每个人都停留在类存在的单一层面上”[2]10。逐渐成为一批批“单向度的人”。
在网络时代下,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斥着随处可见的信息。一方面,人们每天都可以从各种渠道在茫茫的网络大潮中看到自己所想获取的信息,简便地翻阅便可以获取这个时代最新的信息,人们也因而获得了对这个社会极大地参与感与获得新信息的满足感。在这个“微时代”越是微小的文章越深得人们喜爱,好像可以从一句话或一个简短的道理就可以找到支持心中那个梦想的“划桨”。这些简短的话或者浓缩的深刻道理,或者让复杂的理论深入浅出,但却促使人们丧失了去深入探讨的能力。更何况如今的网络信息如此的繁多、复杂而又真假难辨,人们每天接触的都有可能推翻之前的观点。因而如果不能对一个信息深刻的认识、探索,不能接触到元认知而仅观事态的表象,不能对新的信息进行批判的接受,那么必然免不了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广告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厂家掷重金邀请明星代言广告,而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不加以重视,以至于本末倒置,给大众义正词严的许诺渲染,迷惑大众的双眼,美好的渲染刺激了人们对自己愿望的实现从而跟随者广告的步伐。
因而,我们应当抱着对当前的“大众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态度去接受,并选择性的去筛选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信息,继而把所接受到的新信息重新加入到我们已有的知识构架中以便运用。如此,才能保持我们大脑的清醒,明确自己真正的需求,才不会在网络信息泛滥的今天迷失自己。
二、平稳:在网络大潮中稳如泰山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的首要特征便是其伪大众性,“大众性不是由大众直接决定的,而往往是由大众在其他社会阶层的代表决定的”[3]。在此基础上,“大众文化”便出现了商品化及娱乐性的特征。继而颠覆了大众文化的初衷,大众文化从为大众服务进行了反转,站在了大众的对立面,也因而构成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文化不再仅仅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是向经济领域转变,文化与经济已经不再有清晰地界限。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任何客体都不具有内在的价值;它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获得价值”[2]143。文化产品对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的作用远远不及其获得利润的功能,彻底成为文化商品,也变为大众消遣性娱乐的对象。在当时“大众文化”确实是资本主义为了稳定现有的社会秩序所特有的。而如今在我国虽然不存在这些现象,但是“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及娱乐性却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蛊惑人心的工具。因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这一批判视角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在网络环境下,大众被新闻和信息所填满,对于认同的观点都会予以转载传播,其中不乏一些负面的新闻或消极的信息,人们出于对自身不满情绪的发泄而在微信、微博等app,转载传播自己都不明真伪的消息,一方面,让一些人“有偿删帖”者非法牟取极大地利益。何为“有偿删帖”?简单来说正是因为网络传播负面消息很可能一发不可收拾,一些企业或者公司为了保住自己的名义,进而以非法的手段请一些黑客删除有损本公司或企业形象的帖子。而大部分不法分子会为了删帖而发帖,这些“删帖党”正是利用了大众的同情、打抱不平的心態不仅传播负能量还企图从中牟取利润。另一方面,如近来发生的“优衣库”视频事件,对这些低俗淫秽的信息,大众抱着好玩娱乐的心态微信微博转发而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警方的介入才使事情告一段落。类似事件在网上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巨大负面的影响。大众及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而被迫接受这些毫无“营养价值”的“垃圾食品”。这就需要我们在接收或转载网络信息的时候应当具有分析事情的能力,不仅要能分辨真伪,还要深入探索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确保无误了再进行传播或转载。对于“垃圾食品”则要坚决予以抵制的态度。促使自己在网络的大潮中不被虚假信息迷惑双眼,稳步前行。
三、前行:积极营造绿色网络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针对晚期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作为指导,创建绿色网络,提高大众上网素质,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
大众文化的同一性、整体性遭到批判,那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当提倡文化的多元性、创造性。但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中的领导权地位,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李克强总理提出“有权不可任性”,同样,“大众文化也不可任性”。在网络大潮中,放任大众文化的发展不仅会对高雅的文化造成冲击,影响人们的判断,进而走向文化的反面。同时,在市场环境下,还会使人盲目的为利润而文化,违背了大众文化的初衷。而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高尚的文化,需要人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需要释放大众自身特有的个性及创造力。因此,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确立大众个性的发展并避免大众文化的物化功能,进而创造多元的文化。只有创建绿色网络,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网络信息,才能让大众在网络大潮中畅行无阻。
最后,我们也要用批判的态度去审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我们既要看到这一批判理论对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启示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这一理论的缺陷及不足之处。他们认为大众是消极的乃至被动的,但并不能否定了大众意识形态的反作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到了大众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统摄,却忽视了大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没有能够辩证的去看待大众文化对大众的影响。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不足之处也正是这一点。
当今是一个文化泛滥的时代,文化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影响力也通过网络信息潜移默化着大众。尽管我们评判着网络中各种信息的真伪以及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吸取网络信息俨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我们也可以运用网络媒体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更要善于利用网络环境这一无时无刻而又无处不在的特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促使大众以此作为生活指导,引导大众往更高层面的上层建筑“前行”。虽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批判理论尚存不足之处,但是他们对大众文化纵向的反思值得我们借鉴,对大众文化内涵及特征的阐释不仅让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更对现今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给予了深刻的启发及警戒作用。在网络环境的背景下,为创建绿色网络献出自己的力量,积极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7.
[2]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曹卫东,选编.霍克海默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