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西五县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2015-01-17黄江
摘 要:从旅游发展的规律看,旅游消费随着人均GDP不断升高而升级,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可以预测,文化旅游业将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梵净山西五县文化旅游开发星多月不明,与东线不对称,与周边不融合,与长江不衔接,需要在政府主导、体制改革、市场打造、宣传方式和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梵净山;西五县;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100-04
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从旅游发展的规律看,旅游消费随着人均GDP不断升高而升级,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可以预测,文化旅游业将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4年3月和8月,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了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和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
对铜仁西五县而言,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随之而来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會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2—2020)》、《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和《铜仁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为梵净山西五县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
然而,机遇是存在的,现实是残酷的。无论是纵比、横比,还是与梵净山东线相比,梵净山西五县文化旅游发展都有待思考和提升。首先,梵净山西五县文化深厚、自然丰富,确有“说头”,但在文化旅游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玩头”方面,跟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相比,梵净山经济效益要逊色得多,如九华山,2006年就实现旅游收入6.5亿元,而且其在“九华圣境,莲花佛国”,“灵山九华,佛佑天下”的影响下,其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一箭三雕,日新月异。张和敬等曾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撰文指出,九华山佛教文化对九华山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九华山地区形成了以佛教圣地为依托,以旅游经济为龙头的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其次,围绕梵净山佛教和生态的文化旅游研究方面,也比较少,主要是政府在唱独台戏,制定了相关规划。比较成熟的构想只有刘奇凡曾在《当代贵州》2013年第7期提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一业振兴”。还有张明提出的“山连水,水连城”思想。最后,从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结果看,“西冷东热”是不争的事实,集中众多古代寺庙群的西部传统朝山线路冷清不盛,而梵净山东线,旅客量一旦超过5 000人就不堪重负。
如何减轻梵净山东线压力,如何整合西五县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值得深思。
一、梵净山西五县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梵净山东、西线旅游比较
1.梵净山东线旅游优势与忧虑
梵净山东线,地处江口,是梵净山旅游文化经济圈和铜仁城市经济圈“两圈”的核心,其在高起点的《梵净山文化旅游战略规划》,梵净山环山公路,索道,梵净山文化旅游节等制度层面、硬件设施和文化宣传的合力下,特别在政府投巨资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营销,通过整合梵净山生态文化和佛教文化,创造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文化品牌,并逐步发展,形成了梵净山马太效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倍增倍涨,带动了环梵净山“金三角”旅游的火爆局面。
但东、西两半,对梵净山,对铜仁,特别对西五县的长远发展,叫缺少眼光。表现在体制方面,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梵净山旅游景区管委会、梵净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武汉三特公司、江口县、印江县、松桃县、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党工委和铜仁市,可谓“九龙治水”;表现在发展方面,东线爆满,一票难求,旅客怨声载道,而同时西线道路不畅车马稀,造成西线旅游资源白白浪费;与四大佛教名山相比,梵净山可谓“家事不顺”,“东西不和”严重制约了梵净山旅游国际化发展。
2.梵净山西线旅游“星多月不明”
梵净山西线,在面积一万平方公里多一点的西五县,散落着护国寺、万里睡佛、睡美人、温泉、石林、佛顶山、乌江等近百个旅游景点和旅游景区,可同时容纳梵净山东线最大旅客量的百倍。然而,由于管理混乱、交通不畅、文化不响,患了软、硬均不足的“后天营养”不良综合征,梵净山、思南和石阡“金三角”同床异梦,乌江特色产业带“老少边陲”,乌江-梵净山片区同质竞争,旅游城镇化一业振兴心有余而力不足,“两加一推”星空夜话。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资源品位优势不明显。如思南县旅游资源拥有全部的8个主类,31个亚类中的21个,155个基本类型中的69个,其中具有可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占全部资源的30.31%。但其4级以上的高品位资源仅占资源总量的2.34%。
人文资源独特性较强,但产品化程度不高。如思南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旅游资源列入国家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土家花灯,南方古盐道,拥有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村落。但从目前来看,资源产品化程度不高,大量人文资源都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或未开发阶段。
自然资源类别集中,但资源同质性强。各地多以山系、水系组合构成的峡江风貌,分布集中。如思南县具有可开发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类资源占72.1%,水域风光类占20.19%,其余自然资源类型占7.69%。而其景观价值与峡江异常丰富的川渝黔鄂地区相比,都存在资源同质性强的现象。在自然景观方面,与周边旅游地相比,难以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
(二)梵净山西线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顺,各自为政
梵净山西线文化旅游开发最突出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体制方面,市与县、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居民权责利不分,就梵净山东、西线贯通问题,印江、江口和三特公司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造成西线无人问津。还有梵净山、佛顶山、乌江,保护区的管理五花八门,涉及林业、土地、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导致旅游部门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开展不顺。机制方面,西线没有盘活布局的整体性,没有统一规划,印江和思南不能同城发展,石阡、思南、印江、德江和沿河不能形成“五方会谈”,遵义凤冈、余庆、黔东南施秉和佛顶山不能统一管理、共生共长。也正因为体制不顺的缘故,梵净山西线与东线出现了各自为政、各打算盘的局面,出现了同质化竞争的不良现象。
2.重视不够,片面发展
近些年,社会对西线关注的力度不够,尤其是在统筹、规划、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举全市之力建设西线,打造西线大出口。各县之间,也是打着自己的算盘,急功近利,重自然资源的开发、轻文化元素的挖掘;重短期的经济利益、轻持续的发展能力;重区域经济的竞争、轻跨区域资源的整合,造成各县景点遍地开花,但不能连线成片。
3.资金匮乏,设施落后
欠發达、欠开发是梵净山西五县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市场竞争力弱,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加上政府对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资金短缺、交通不佳的瓶颈,如佛顶山尚属处女地,其环行公路建立渴待帮扶。
旅游产业链更是短板,游客消费单一,各县缺少项目支撑,景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食之品味不精、住之档次不高、行之交通不便、游之特色不显、购之商品不全,娱之基调单一”等问题,特别是“购”和“娱”相当弱小,使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单一,对服务业的拉动和辐射不强。
4.文化挖掘,缺乏打造
一直以来,梵净山西线冷于东线,除了地理位置原因外,还在于其文化提炼不足、宣传不够。如石板寨、团龙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乌江文化,缺乏研究提炼,没有形成特色,其景点闪光点还停留在原生态和观光层面,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没有深度,与周边旅游区相比同质性高,缺乏吸引力。整个印江旅游资源开发没有找到自己的突破点,重要景区知名度低,缺乏特色。各县宣传推介的方式和渠道单一,数字化旅游策略不明显。更重要的,各县的自我定位不准,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造成景区景点和产品没有震撼力,无法产生吸引力,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如印江主打土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选择上犹豫不决,以护国寺为核心的佛教文化开发不足。
5.聚力不强,人力匮乏
发展文化旅游经济,需要大量的策划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而目前西五县,一缺导游,德江仅有三家有资质旅行社,沿河仅有青旅、博大两家,其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少服务行业标准和规范。二缺高僧,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寺庙香火清淡,造成佛教文化园的打造滞后。三缺企业,由于没有知名企业的凝聚力,高端人才缺乏,无人研究,无人开发,西五县许多民族文化已经泯灭或散失。
6.通道障碍,旅游瓶颈
无论是梵净山西线和东线,还是西五县,通达性都不强,如索道建设,自2008年修建以来,梵净山西线一直未畅通,导致苏家坪到护国寺,从护国寺到苏家岭开发缓慢。沿河、乌江沿岸至今无高速。梨子园水库项目,西线索道项目等推进也很缓慢,错过了与梵净山东线同步旅游开发的黄金时期。既有的旅游公路修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还特别差,沿途服务设施、旅游附属设施短缺,游客在旅途中只有单调和烦闷。更重要的,西五县普通线路和车况都比较差,可进入性不足,没有安全感,给旅游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抑,并且经常出现交通事故,给社会和旅游发展制造了不少负面效应。
7.开发滞后,缺乏规划
近几年,在打造梵净山品牌时,一直忽略了印江,忽略了乌江文化,也忽略了旅游产业链的打造,梵净山和乌江附产品也特别少。在整体性规划方面,没有跳出铜仁、跳出贵州,没有与长江经济带连接,没有很好地打开梵净山西五县出口和入口。这导致印江等县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还没有变成旅游产品,产业化程度较低。江口索道的单向开通使印江西上梵净山的游客大量减少,对印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重要旅游景区游客萧条。
二、梵净山西五县线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重视,强力推进
1.政策帮扶,重心西移
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帮扶。梵净山西线文化旅游开发,关键要靠省市政府的政策西移,给足资源、给足政策、给足投资环境。
一是实施梵净山东西线比翼双飞。建议打通遵义、贵阳、黔江、武隆到梵净山的西线线路,直达永义,在永义建立中心站和梵净山西入口。在西线建立高山小火车作为上山交通工具,同时改造团龙至护国寺公路,建设张家坝、团龙、护国寺等旅游区大型停车场,实现与梵净山东线一体化旅游、差异化发展,游客可步行、可坐车,实行一票制,自由方便,增强西线竞争力。
二是打造印江,思南,石阡“金三角”。建议市委市政府将重点倾斜到石阡、思南,打造石阡、思南、印江半小时快速旅游线路。在思南建立西北部旅游集散中心,最短距离连接印江,辐射和服务遵义、重庆、秀山、湖南等区域游客,把思南、印江县城打造成为黔中、黔北以及重庆、四川进入梵净山的西部枢纽,拉动乌江和梵净山旅游整体发展。
三是实行梵净山-乌江一体化战略。沿乌江建立沿江高速,连接石阡、思南、德江和沿河,与石阡-思南-印江-铜仁高速、沿河-印江-铜仁高速贯通,构成乌江-梵净山点、线、面旅游线路网。
四是构建乌江品牌,全面建设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通过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和交通业,引导当地居民发展花卉、石器等旅游工艺品,招商引资盘活资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智慧旅游产业链,实现乌江流域铜仁段工业现代化、产业信息化和旅游城镇化,建设沿江高速和铁路南通贵阳、北接重庆,打通梵净山西线新大门。完善梵净山旅游网,开通乌江旅游信息网。
2.资金扶持,统筹投入
以资本为纽带,整合国家、企业和社会资源,实现国家扶持、企业投资和社会融资“三资合一”,探索融资新模式,着力打造梵净山和乌江旅游及产业开发上市公司,创造条件公开发行股票,吸引社会闲置资本,增强生产商、服务商和中介商的发展动力,增添梵净山、乌江旅游发展后劲。做大做强武陵山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卜”型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本市场良性发展。
3.人力支持,广纳精英
梵净山、乌江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交通和水利,最根本的制约因素还是教育和人才。市委市政府要千方百计给政策、给环境,筑巢引凤,解决梵净山西线文化旅游开发的生态文化旅游规划人才、生态文化旅游经营人才和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人才的人才“三缺问题”,让企业家、专家和各类投资者汇聚梵净山和乌江,让他们成为乌江-梵净山开发的领军。同时,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企业和智慧旅游业,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等年轻人才,摇起乌梵金扇,打造乌江-梵净山“卜”型经济区。
(二)理顺体制,统筹规划
1.成立机构,统筹推进
乌江-梵净山“九龙治水”肯定不行,当务之急要在思南成立乌江文化旅游开发管委会和在印江成立梵净山景区管委会,归属市委市政府领导,实现对区域内核心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各县同时要组建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安排专人把旅游作为产业来抓,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形成发展合力。最后要通过市场手段,尽快解决政府基建与企业经营的权责利不分历史遗留问题,引入企业竞争机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地方政府开发的积极性和当地居民城镇化建设水平。
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乌江文化旅游开发管委会和梵净山景区管委会的具体落实下,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高度统筹,整合营销。企业运作,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导作用,引导企业积极投资开发梵净山西线生态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形成生产商、服务商和中介商“三商结义”。各县参与,充分调动各县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应有作用,帮助其实现旅游城镇化和旅游开发受益最大化。
2.理顺关系,统筹兼顾
文化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涉及旅游、规划、环保、文化、体育、文物、园林、商务、工业、农业、林业和水务等部门,力量整合,利用现有的行业、部门政策,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管理措施,统一指导区域旅游业发展。各部门要统筹兼顾山地“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城镇化发展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把梵净山西线文化旅游开发当作产业经济工程、农村民生工程、文化保护工程以及生态环境工程长远谋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3.统筹规划,高端打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梵净山西线,山连着水,水连着山,山连着城,山高水秀城古朴,佛慈民善景更优。因此,作为铜仁仁者智者,不能对不起自然给我们的恩赐,不能把这么优越的自然禀赋藏在山里,当然更不能简单化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为政府和企业,在梵净山西线旅游开发中,不能千篇一律小而杂同质竞争,不能目光短浅、低端发展粗放经济,做到高品位开发、高品位打造、高品位建设。在发展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时,注重发掘和保持淳厚正统的梵净山米勒文化内涵,培养僧才,扶持法门龙象;注重开发和保持梵净山-乌江生态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研发生态产品,搞活生态文明。在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时,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划中需充分考虑游客以及梵净山西线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创建和谐社会和生态城镇化的背景下,做到风景资源永续利用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交通建设方面,遵照贵州省骨架公路网建设规划,合理开展游线路与产业布局,逐步建成公路、铁路、水运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千方百计缩短与重庆、湖南和省内贵阳、遵义的时空距离,特别是加快融入重庆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
(三)营造市场,招商引资
1.开发精品旅游市场
充分发挥梵净山西线生态文化、佛教文化辐射作用,以乌江山峡、石阡、思南地热资源、思南石林开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自然生态、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自驾车游、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强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以乌江-梵净山一线一点为核心,加快黄金旅游线路建设,尽快形成贵阳—乌江百里画廊—长江三峡、重庆—乌江百里画廊—遵义—贵阳、(重庆)遵义—乌江百里画廊—梵净山—石阡温泉—镇远—贵阳旅游黄金环线。沿线发展自然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温泉保健等旅游产品市场;以梵净山佛教文化、德江傩戏文化与扶阳古城历史文化、印江书法、思南土家花灯为重点,发展佛教和民族文化旅游;以思南郝家湾等民族村寨,石阡楼上、尧上等民族村寨,沿河淇滩古镇等村、镇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以思南石林、乌江百里画廊为主线,发展地质公园游、自然风光游;以红军重要会址、线路等为重点,发展红色旅游。
2.发展衍生商品市场
以梵净山紫袍玉带石、民族民间工艺、特色食品、乌江奇石、德江天麻酒及竹制旅游产品等为重点,加快旅游商品生产,培育和扶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结合旅游产业开发,推出一批具有传统工艺、体现民族特色的土特产、素茶等旅游商品。建立大型旅游商品综合市场,完善旅游专项商品市场,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增加旅游商品销售网点。
3.开拓旅游主题市场
以日本和港、澳、台地区为重点,加强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创新市场促销方式和方法,大力提高市场促销质量,大力开发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加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力度,重点开拓珠三角、长三角尤其是广东、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和省内客源市场,形成近、中、远多层面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格局。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合、政企联手、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强化旅游宣传与外宣、招商、文化交流等活动有机结合,统筹安排生态文明论坛、龙舟赛、佛教节、佛顶山科考等主题活动,共同营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投资氛围。
4.争取国家投资、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三合一
有了市场,就有源源不断的资金。通过地方政府部门对旅游市场、商品市场和主题市场的开发和营造,对企业家来说,投资更大的资金,得到更大的受益。当然,政府除了搭建舞台吸收企业投资,还要千方百计地争取国家支持和社会关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围绕梵净山-乌江旅游良性互动。
(四)加强宣传,对外推介
一是建立梵净山-乌江旅游大数据。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体系,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推进数字化营销体系,开展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二是重组梵净山-乌江文化旅游中介商,加大中介商的推销力度和营销动力。特别要引导本地中介商与张家界、凤凰等地旅行社的资源共享和推介合作。三是构建立体营销模式,通过网络、电视、微信等新媒体推荐梵净山-乌江文化旅游。
(五)培养人才,实现专业
围绕文化、特色产业和旅游发展,抓好规划人才、经營人才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党政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党政人才“四化同步一业振兴”意识和决心。二是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意研发人才的培养,不断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和企业家队伍,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提供人才保证。三是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旅游、农业、科技和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农村创业,搞特色产业开发,进行有偿技术承包;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到梵净山-乌江开发产业,加大梵净山-乌江相关特色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四是以适应旅游城镇化、山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培养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就地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意识和能力。
收稿日期:2015-01-16
基金项目:2014年铜仁市委重大决策问题研究课题(2014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江(1979-),男,安徽桐城人,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