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恩来宗教观的实践基础

2015-01-17石琳琳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周恩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

摘 要:周恩来宗教观的形成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条件。在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周恩来逐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步转变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形成和完善了他的宗教观。这些经历对他的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成长环境、受教育经历和革命实践历程成为周恩来宗教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周恩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035-02

周恩来宗教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条件。这种历史原因和条件是复杂的,有他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和自身教育经历的独特性,也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背景,更与其从事革命事业的经历紧密相关。这些都是周恩来宗教观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一、成长环境

周恩来,字翔宇,笔名和别名伍豪、飞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常用代名“少山”。在1947年和毛泽东在一起转战陕北时,代名“胡必成”。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他家从祖父一辈起,从浙江迁居到江苏省淮安县。祖父周殿魁曾任山阳县知事,在周恩来出世后不久病故,家境逐渐破落。周恩来父亲周贻能为人忠厚,不善言谈,收入微薄,还经常失业。母亲万氏,系清河县(今淮阴区)知事万青选的女儿,性格开朗,处事精明,全力主持家务。周恩来几个月时被过继给叔父周贻淦。不久,嗣父去世,由嗣母陈氏抚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虽性格文静,但才学出众,书画和文学都颇有造诣,对周恩来的抚育同样倾注了全部心血。

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少年周恩来在性格形成方面受到了生母和嗣母的多方面影响。生母万氏嫁入周家后,家中大小事务都离不开她,常常带周恩来同去调解家族内部纠纷。日后周恩来的办事能力受到生母这种精明的处事能力的影响。他从10岁开始,“佐理家务,井然有序”。而嗣母的教育对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很深刻。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在重庆接受采访时,周恩来曾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目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恨着亲恩未报!”[1]“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1]

周恩来的家庭环境造就了谦虚沉稳又不失乐观开朗的个性和勤奋好学、敢于发问的学习习惯,更为他今后的受教育经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家庭环境也影响了周恩来宗教观的形成。

二、受教育经历

1902年,周恩来四岁时在嗣母的教导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五岁时进入家塾读书,八岁时在嗣母引导下开始阅读小说。十岁时进入表舅家的家塾寄读。其表舅龚荫荪是革新派人物之一,在生活中常常結识同盟会成员并对革命提出赞助,在家时经常向周恩来介绍革新派的新思想和当时的时事。至此,周恩来得到一部分政治上的启蒙。

1910年,周恩来十二岁,随伯父周贻赓移居辽东,进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丁班学习。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影响下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事的习惯。十五岁时因伯父工作变动搬到天津进入南开中学学习。在学期间成绩优异,课外关心时事,经常阅读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报刊、书籍。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于9月到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他参加旅日中国留学生的爱国团体——新中会。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和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同时也出现,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周恩来逐步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成为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传播者。他对马克思主义新思潮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为此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这个时候,周恩来开始倾向于赞成十月革命和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思想的变化是周恩来踏上革命道路的新起点。

1919年,在得知南开学校创办大学部的消息后,周恩来决定回国继续学习深造。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不久,他搬入南开学校,以校友身份全力参加运动,带头举行话剧义演,募集办报经费,筹划解决纸张、印刷、出版、立案等问题。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并用它指导天津的五四运动,在宣传新思想、唤起民众、推动进步青年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会报》和天津各校刊物等联合组成天津学生报社联合会,周恩来被推选为主要负责人。而后,周恩来与同学成立了觉悟社。团体本着“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觉”“自决”为主旨,并出版不定期的小册子——《觉悟》。觉悟社成立后,即成为天津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核心。同时,周恩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亲自参加革命斗争实践,对中国社会矛盾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也达到新的高度,逐渐由一个爱国者和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

1920年,周恩来二十二岁,经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先生推荐,决定到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英国留学考察。周恩来旅欧期间勤工俭学,并作为天津《益世报》的驻欧记者,以撰写旅欧通讯所得稿费来维持生活。到了欧洲后,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加速了周恩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进程。此后,他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和践行。周恩来先后创办的《少年》和《赤光》。《少年》是旅欧中国共青团的机关刊物,1924年2月改名为《赤光》。1922年,周恩来在《少年》上接连发表了《共产主义与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告工友》等多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了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强调了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这些文章不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也说明了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对马克思主义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旅欧期间,周恩来继续投身于革命实践。在德国,他和张申府、刘清扬和张伯简组成旅德中共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活动,联络勤工俭学学生和进步华工,举行报告会,做过多次演讲,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推动旅欧共产主义组织的筹备工作”[2]。在巴黎,周恩来参加旅欧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大会,并起草章程。会议确定组织名称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

周恩来的受教育经历从家庭教育开始,后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先后曾就读家塾、小学到南开学校,并旅日旅欧留学。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的思想一步步转变,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旅欧期间,他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对之进行宣传和实践。周恩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理论,对其宗教观的形成起到启蒙作用。

三、革命实践历程

1924年秋,周恩来回国。周恩来根据党的决定出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讲授政治经济学。除指导、落实政治部各项工作外,他还代表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黄埔军校的中共党组织,发动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开展工作,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开始了他长期领导统战工作的生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反帝反封建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重任。1927年5月,周恩来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就任中央军人部(军事部)长,并主持成立特科,以情报工作为主。1935年12月,瓦窑堡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周恩来全力以赴,积极争取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同山东、山西等地的地方势力也建立了统战关系。并与国民党秘密谈判。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受毛泽东的委托,亲临现场,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运筹帷幄,多方斡旋,以高超的斗争艺术,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形成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方面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抗日救国的力量,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可以说,他战斗在统战工作的第一线。他广泛团结包括国民党内民主力量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爱國人士,坚决支持民主人士的爱国民主斗争,同各民主党派、民族工商业、文化科学界,以及民族、宗教、华侨各界爱国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恩来坚决贯彻毛泽东提出的统一战线方针,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毫不留情地批评和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分裂行径,团结了广大爱国民主进步人士,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阻止内战爆发,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并领导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军事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协助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并兼任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他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支持和发动广大学生、工人、农民、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成功开辟了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周恩来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文化和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给予特别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重要成绩。

周恩来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经历和革命实践经历对他的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周恩来革命的一生中,他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5-01-04

作者简介:石琳琳(1989-),女,山西太原人,硕士,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周恩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周恩来中西方文化观初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