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015-01-17王真真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

摘 要: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前途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石,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写过一本关于社会形态理论问题的专门著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诸多观点也是散见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众多著作之中的。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为线索,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为最初探索、初步形成、发展成熟、晚年提升四个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四个阶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029-02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最初探索

1.《博士论文》时期

马克思社会分期思想的最初萌芽可以说是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写作期间。1839年至1841年年初,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提出了自然主导的古代社会与精神主导的新社会划分的思想,“古代世界起源于自然,起源于实体的东西。新世界起源于精神,它可以轻易地从自身摆脱另一种东西,即自然。而反过来也是一样:在古代人那里是亵渎自然的东西,在近代的人看来是从盲目信仰束缚之下的一种解脱。”[1]52这可以说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学说的源头。

2.《莱茵报》时期

从1842年年初马克思参与《莱茵报》创刊到1843年3月退出《莱茵报》编辑部,这段时期被称为马克思思想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将历史分为了不自由的世界和自由世界两个主要时期。他指出:“人类分成为若干特定的动物种属,决定他们之间的联系的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律所确定的不平等。不自由的世界要求不自由的法,因为这种动物的法是不自由的体现,而人类的法是自由的体现。封建制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精神的动物王国,是被分裂的人类世界,它和有区别的人类世界相反,因为后者的不平等现象不过是平等的色彩折射而已。”[2]248

其实,无论是《博士论文》时期还是《莱茵报》時期,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思想都是不自觉的。

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

1.克罗茨纳赫和《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思想进行初步阐述是在克罗茨纳赫和《德法年鉴》时期。1843年3月马克思离开了《莱茵报》,5月,来到克罗茨纳赫,一直住到同年10月,这个时期被称为克罗茨纳赫时期。在这期间马克思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一次明确地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古代时期、中世纪的专制时期、人获得政治解放的现时代和真正民主制度时期,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做了初步阐述。这为日后马克思多视角阐述社会形态理论提供了一个思路。

1843年10月至1844年2月《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写了两篇重要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主要论述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阐述了人类解放的实现力量和实现途径。马克思采用历史考察的方法,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来分析人的解放问题,把人的解放看作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也就是说,马克思以人的解放为主线,大致把人类历史区分为前政治解放阶段、政治解放阶段、人的解放阶段。”[3]41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社会形态思想是整个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前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根据劳动的类型和人性发展的阶段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本质未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异化产生的私有制社会、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社会即异化劳动扬弃后私有制被公有制所代替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的初步建构。

3.《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奠立了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石。首先,人的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67“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4]66其次,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动力。“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4]9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分工的角度详尽阐述了四种所有制形态和无产阶级的占有制的嬗变关系,而且从人的发展的向度考察了三种共同体形态,由此找到了两种社会形态划分的基点——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实现了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第一次内在的契合。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经过逐步萌发和艰辛探索阶段,终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初步形成。

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成熟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虽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形成了,但是它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还需要社会实践来证明其科学性。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一直历尽艰辛、呕心沥血地致力于经济学研究,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在其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使社会形态理论得以科学验证并进一步发展起来。

1.《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將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自由个性”这三大历史阶段。并正式地提出了三形态理论,即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最初的社会形态,第一大社会形态,是指“人的依赖”阶段;第二大社会形态,是指“物的依赖”阶段;第三大社会形态,是指“自由个性”阶段。

2.《资本论》

马克思在其鸿篇巨制《资本论》中从剖析价值形式的本质入手,把“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以及“自由个性”阶段正式概括为“直接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物化的社会关系与“自由人联合体”三大社会发展阶段,进一步发展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总之,《资本论》丰富和验证了社会形态理论,使社会形态理论由“假设”变为科学。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公认的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提出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并考察了它的演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政治经济学研究业已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为基础,对萌发、探索和形成这几个阶段的社会形态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就社会形态的结构要素、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社会形态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的趋势等论域进行了系统、完整而科学的经典阐述。

四、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晚年提升

1870年马克思开始学习俄文,并于1870年年底开始用俄语直接研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俄国公社土地占有制的著作,这标志着马克思晚年思想时期的开始。从社会形态理论视角来看,马克思晚年关注的新的重大理论课题是人类史前社会问题和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马克思晚年的理论空间很开阔,著作颇丰,但是以笔记或者“半笔记”的方式为主,我们可以把这些成果概括为“四大类笔记”。

第一类是《古代社会史笔记》,主要是马克思在1879至1882年间所写的五篇读书笔记。笔记基本主题是对资本主义以前特别是史前社会的这些古老社会关系的考察,旨在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从何处来”的问题。

第二类是《历史学笔记》,这是马克思19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所写的一部史学手稿。笔记中,马克思表达了对各种历史现象的认识、理解和看法,特别是重点关注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资本主义各民族国家的起源、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发展等问题。这些笔记,马克思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古代西方各种社会形态的建立、发展、衰落及演变,以及近代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

第三类是《哥达纲领批判》及研究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笔记。《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于1875年撰写的科学共产主义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在这些笔记中,马克思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的原理,探索了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划分、未来社会实现的途径以及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

第四类是关于俄国发展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笔记。从1870年起,马克思阅读了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戈洛瓦乔夫、斯克列比茨基、赫尔岑等人的著作和大量关于俄国改革后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料汇编,并写了《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和改革后的发展的札记》《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问题》等笔记和内容提要。在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马克思撰写了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和给查苏利奇的四个复信草稿,在信中阐述了俄国以及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从马克思晚年写作的“四大类笔记”的思想材料、内容、主题来看,这一时期马克思始终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特别是人类史前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杨文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孙乃龙.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J].焦作大学学报,2009,23(3).

[6]柴艳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7]王晓航.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沿革[J].现代营销,2013(3).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简介:王真真(1990-),女,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