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的幸福思想

2015-01-17王娜娜张金凤郭亚琳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幸福中国梦

王娜娜 张金凤 郭亚琳

摘 要:“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文章分析了“中国梦”的幸福思想:满足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追求幸福梦想的内在动力;主动创造是实现幸福梦想的前提;物质幸福梦与精神幸福梦的统一;个人幸福梦与民族幸福梦的统一;人的幸福梦与生态幸福梦的统一;国家幸福梦与世界幸福梦的统一。其幸福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发展,对现阶段建设“幸福中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015-04

一、“中国梦”提出的背景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中国梦在习总书记的阐述中,高度集中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梦的构成上,习总书记强调这个梦想,是炎黄子孙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是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一次重申了中国梦[1],国家领导对中国梦的阐释和解读体现了中国人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热切希望,同时也在学理上对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奋斗的长远目标做了规划,这既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又体现出了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2013年6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时指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

在实现目标的设定上,“两个一百年”是“中国梦”的核心,2021年和2049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在这两个重要的历史年份,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将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国家达到富强的程度,民族得到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信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独具特色的精神价值体系,构建和谐发展的时代精神。在中国梦的建设中,要协调发展,统筹安排,特别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梦”是国家的战略思想,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梦”是构建未来社会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定是深深地扎根于泥土之中的。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让中国人有更多的福祉,百姓享受到幸福的生活。“中国梦”的幸福内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实践中的阶段性成果,在价值理论维度探讨幸福的内涵,“中国梦”为幸福的范畴进行了学理的阐述,为“幸福中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中国梦”的幸福内涵

(一)满足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追求幸福梦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们追求幸福这一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正如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格雷所说:“幸福——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的——在我们的自然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前,是无法达到的。”[3]于是,人们追求幸福是生存本能的必然要求,在生活领域各个方面获得满足感是人类共同的目标,这一目标就构成了幸福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这一点是最为直接的。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本质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也在精神领域完善自己。正如罗素曾说的:“我们的冲动与欲望是创造我们幸福的要素”,在幸福实现的途径中,人类原始的生命活动和本能需求成为了追求的内驱力。所以,人们的各种需要如吃、穿、住等物质需要,娱乐、社交、知识等精神需要是人类的正常的需求,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来看待它,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实现目标,从而给我们带来幸福。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文明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党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和国情出发,逐渐形成了符合人民幸福愿望的“中国梦”。带领人民实现中國梦,是基于全国各族人民对我们党寄予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4]他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因此,我们党只有满足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

(二)主动创造是实现幸福梦的前提

幸福既不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同时也说明了人才是幸福的创造者。此外,人们在享受劳动创造的成果时,更应该重视劳动过程本身所带来的幸福感,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拥有自由自觉创造性活动即劳动的真正本质。

实现全体人民的中国梦,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万众一心,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艰苦奋斗。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中国梦是一个运动变化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停止不动的状态,因此,需要我们亲自去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5]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实现方式上,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果我们希望外人、外部、外国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常常会适得其反。此外,我们在自力更生努力创造的过程中,自身也会觉得充实,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继续为实现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劳动创造,才能享受到丰硕的成果,才能给我们带来充实的幸福感。

(三)物质幸福梦与精神幸福梦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他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辩论、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6]由恩格斯的这句话可知,幸福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条件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如果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层次也会提高,反之,则会降低。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7]此外,虽然物质生活是实现幸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不能绝对地说物质条件越丰富,人们就一定越幸福,反之,就一定不幸福。然而,在客观现实中,若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人们的生活做保障,幸福绝对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中国梦”提出國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内在地说明幸福梦的实现,一方面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离不开精神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经济方面迅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同时,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中部、东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可持续发展进程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人们收入差距较大。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人均GDP排名靠后,所以,我们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经济上实现中国梦近期有两个宏伟目标: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1]。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梦,只有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为人们夯实物质幸福基础。

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物质幸福,另一方面强调精神生活对人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8]46人不同于动物,自然界动物的活动只是为了生存,但是人除了生存,还要追求更幸福的生活,比如婚姻、爱情、理想,这些都是动物所不具备的。当人们的物质需要满足后,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感是短暂的;当人们的精神需要满足后,人们会有一种快乐感、满足感、价值感,从而给人们带来一种持久的幸福感。所以,如果人们只有丰裕的物质生活,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人们的幸福生活也是短暂的、不完整的。同时人的精神生活也是不竭的动力,当人们有充沛的精神生活后,会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力。

如果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人们的物质幸福梦;那么,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就是人们的精神幸福梦[9]。因此,我们要重视精神生活在人们幸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加强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中国梦”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发人们为幸福梦想努力奋斗。在民族精神的维度上突出爱国主义的核心力量,在时代精神的引导下突出改革创新的号召力,有助于促进我们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辉煌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在民族信仰的层面上加强了文化道德的建设,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了强大动力。同时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也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如震撼人心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每种精神都有深刻内涵,激发华夏儿女齐心协力,为幸福中国而努力奋斗。

因此,物质财富的丰富和发达固然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基础,但是一个民族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的文化建设是维系民族长足发展的纽带。为此,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是要保持经济领域各方面的协调、稳步,要速度和效率的统一;二是要在精神领域构建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正确的价值信仰,以及对幸福的认同感,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四)个人幸福梦与民族幸福梦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1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幸福是分层次的,在幸福的感知层面,个人和社会都有对幸福的需求,两者是统一在一个体系中的两个方面。

中国梦伟大的构想在哲学层面统筹兼顾了个人幸福感和民族幸福感。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几十年奋斗的共同纲领,是个人奋斗、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行动指南。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个人利益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在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分配的矛盾中,中国梦在宏观上把个人幸福梦想、集体幸福梦想、社会幸福梦想、国家幸福梦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精神信仰的高度上对幸福梦想进行了高度集中的概括,从学理上阐述了民族幸福梦想是个人幸福梦想的终极保障,个人幸福梦想是民族幸福梦想的量的积累。这样的中国梦的理论认识是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意义的。

其次,个人幸福梦是民族幸福梦的具体体现,没有个人幸福梦,民族幸福梦也就失去了实现的动力与存在的意义。只有每个普通个体为了自己的幸福梦想努力奋斗,才可能有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伟大的幸福梦想必须落实到每个小小的幸福梦想上,才能常开常新、永葆活力。”[10]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还是人民的幸福梦,归根到底要体现在每个个人的幸福梦想上。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幸福梦的践行者。幸福梦的实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觉、自主实现自己的幸福梦想。

(五)人的幸福梦与生态幸福梦的统一

人的幸福需要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假如人们生活在乌烟瘴气、垃圾满天飞的环境中,还会感觉幸福吗?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就是主张为人类幸福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这里不难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要程度,它不仅是关乎人类的幸福,更是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合理因素,形成了一种新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这种人化自然就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他指出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给自然打上人类的烙印,即形成人化自然。而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环境。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创造出一个幸福的环境。

用马克思的矛盾原理来理解的话,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当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人类幸福生活的创造离不开自然,人类需要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自然界很大一部分都打上了人类的烙印,即成了“人化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之密切。这就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要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断地否定着自然界的自然状态,改变着自然界,利用自然界为打造幸福服务。而自然界又力图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否定人类,报复人类。这种否定与被否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就极易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不利于创造幸福的生活。所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的,不要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损害自然,这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我们的幸福梦和生态幸福梦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是全面的幸福,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统一的幸福,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幸福,我们得到的幸福都是短暂的、畸形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还要同时追求生态幸福。生态幸福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提高,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幸福。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当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人文等相关配套设施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生活的质量、生态的协调、环境的优良、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说明了人们对生活幸福感的追求提上了日程。于是,为了人们全面的幸福,我们要积极建设生态幸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

(六)国家幸福梦与世界幸福梦的统一

在世界范围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也都有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角度上,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异曲同工的。但是,每个国家的梦想不同,中国梦在本质上与“美国梦”“欧洲梦”是有区别的。中国梦不是地域性梦想,更不是扩张性、侵略性梦想,而是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梦想。在国际关系的视域里,中国梦是世界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梦是自我发展、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南,与世界各国的梦想相互依存、共同进步。“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

中国幸福梦是世界幸福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梦想殊途同归,共同指向人类幸福的未来。国家间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愿望,所以中国梦的前提是友好的睦邻关系。世界进步的同时,中国也在进步,反之亦然,中国幸福梦也是世界幸福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人民的幸福离不开每一个国家的幸福梦[12]。

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梦有其历史依据,更与未来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现阶段,中国在世界上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事情,更是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另外,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主张合作共赢即共同发展,在这一前提下,中国与世界是互通的,在国力增强的前提下,中国必将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这对世界和平是最强有力的支持。中国梦的实现必将惠及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所以,中国梦也是世界各国人民都期盼的自己国家的繁荣富强的理想。“让中国梦的实现更多惠及世界,让我们同世界人民携手共圆世界梦。”[13]

三、“中国梦”幸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构建幸福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除了现实地关切人的当下处境外,还关注着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并以关注人民的苦难、追求人民的幸福实现为己任。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更为接近现实的科学理论,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更利于人们幸福理想的实现[14]。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中国化,并产生了一系列有关幸福理论的积极成果——毛泽东的革命幸福观、邓小平人民富裕幸福思想、为民谋福的“三个代表”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新一届领导人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中国梦的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代表着人民的幸福梦,它的幸福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发展,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国民幸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近年来,幸福广东、幸福江苏、幸福无锡、幸福华西村乃至幸福中国的建设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幸福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非凡了。

在幸福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其实,在幸福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当前缺乏一个科学而完备的指导性理论,而“中国梦”的幸福思想恰恰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中国梦”的幸福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科学内涵对现阶段幸福问题研究具有全国性的指导意义,它也应是建设“幸福中国”的指导思想。“幸福中国”主要是指以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民生至上、以人为本、五位一体、系统发展为本质特征,相对完满理想,不断追求发展的社会状态。把“中國梦”的幸福思想作为建设“幸福中国”的理论基础;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社会发展要求,夯实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质;努力实现国家幸福和个人幸福的统一,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实现各国和全世界的幸福梦想;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注重生态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有助于正确认识个人、生态、国家、世界的幸福关系

“中国梦”的幸福内涵表现了个体幸福、国家幸福、社会幸福与全人类的幸福的统一,在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幸福指数是现阶段我国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在实践中兼顾个体、社会、国家三个方面,既不能为了满足个人幸福忽略社会、国家的需要,同时又不能只为社会、国家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在幸福实践的过程中,主体的感受成为评判的重要尺度,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主体在实践中践行自己和完善自己。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随着世界的变化,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使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得到双向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幸福和创造幸福[8]1。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幸福总要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交往才能实现,而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进行的社会性活动。在共产主義社会中“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日益丰富,不仅如此,个体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类的关系都得到和谐发展。在人们追寻幸福的过程中,个人与他人合作,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融洽,个人合理利益得以实现,权利得到保障,人与所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睦,个人幸福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人与社会的关系幸福才会充分彰显[14]。此外,中国人民的幸福与全世界人民的幸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的幸福与世界的幸福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世界的幸福是处于主导地位,为我们中国的幸福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的幸福是世界人幸福的一部分,为世界幸福做出贡献。

“中国梦”的幸福内涵从个人、生态、国家与世界和谐共生的角度来解读幸福,开辟了认识幸福的新路径,为我们在探寻幸福的过程中处理好生态幸福、国家幸福与人类幸福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刘瑜,中国梦嬗变的理论透视[J].宁夏党校学报,2013(11).

[2]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的15篇文稿[EB/OL].海网—海疆在线,[2014-12-15].http://blog.sina.com.cn/s/blo

g_62b963a90101jrjh.html.

[3]格雷.人类幸福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

[4]张书林.试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建构[J].学习与实践,2013(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王英梅,王晋京.中国梦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3:108-109.

[10]罗容海.中国梦从每个小小的梦开始[N].光明日报,2012-

12-17.

[1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12]汪宗田,王雷灵茜.中国梦的内涵及其辩证特征[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3]钟声.让中国梦惠及世界[N].人民日报,2013-08-26.

[14]王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5-01-14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王娜娜(1986-),女,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张金凤(1967-),女,浙江临安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郭亚琳(1989-),女,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幸福中国梦
露潼的“幸福”
幸福、德行与至善——康德至善学说探析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为了“幸福”的母亲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