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不能少
2015-01-17胡修喜
胡修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课堂之前,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现结合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选入的《桂花雨》一课,谈谈教师“对话”文本的三个视角。
一、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由于作者个人经历,情感价值观及所处时代的不同,其对人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色彩纷呈,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千差万别。要读懂不同作者在不同时期写的作品,就必须走近作者,追溯作者行文时的文思、心思和情思。走近作者,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我们对话文本非常重要的视角之一。
琦君的散文大多写“自己的童年与故乡,自己的亲人师友,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在这动荡的大时代里如何挣扎奋勉”。故乡和童年的人事对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的琦君来说,永远是魂牵梦绕、历久弥新的情思。琦君客居台湾,但对故乡仍然充满深挚的怀恋,《桂花雨》以“桂花”为主体意象,给读者展开了一幅生动而富有乡情意味的童年生活。读者在她的娓娓讲述之中,隐隐可以闻见桂花的清香,也会为那种随着文字氤氲开来的乡思所打动。
琦君之所以选择“桂花”的意象,是因为“桂花”牵出了太多与故乡有关的回忆。琦君12岁就和母亲一起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给她带来童年快乐的桂花树。每次从外地回家,总要给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人教版)“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苏教版)故乡的生活融入到老人的生命中,老人对家乡旧宅院的桂花是最有感情的,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母亲对故乡无尽的眷恋。其实,这何尝又不是琦君在借母亲之口表达自己的乡愁呢?桂花雨飘落在故乡的空气中,飘落在记忆中,也久久飘在游子的心间。缤纷洒落的桂花雨,如甘霖滋润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也似浪迹天涯的游子泪,载满乡愁,充盈着琦君精神世界的怀想。
……
鲁迅先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所以,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样才能洞察作品所表现的情志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
二、整体观照,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
文本是编者智慧的结晶。不同版本的文本,其编辑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意图、编写体例、呈现方式等各具特色。因此,和文本对话也得从编者这一视角去审视。
人教版和苏教版都编选了《桂花雨》,但细读之下不难发现,两个版本的编者在对原文的选择上表现了较大差异,且一个放在五年级,一个放在四年级,其编选意图显然是不同的。
人教版将其编选入“月是故乡明”的单元中,侧重表现“浓浓故乡情”。课文以“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开篇,那浓浓的乡情,如那浓浓的桂花香气一样渐渐地弥漫开来,将读者浸染期间。中秋节富含的人文情愫和着桂花散发的芬芳的香气,为全文打下了浓郁、唯美的情感基调。课文为了表现“乡情”的主题,编选了母亲为多收桂花送给邻居而担心来台风的情节。特别是母亲的念叨:“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多么朴素的愿望,多么朴素的邻里亲情!作者一家人与邻居和睦相处,亲密无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客居异地,静静沉思,重回昨日的时候,此情此景,温暖甜美之外,淡淡的忧伤也漾在心田。另外,编者特别强调了“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搬到了杭州……”这显然是为了凸显“乡情”这一主题。
而苏教版教材偏重表现“悠悠童年乐”。编者在编选时淡化了有关故乡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节,在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中透露对家乡的怀念。以“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开篇,一个“喜欢”直奔主题,为写童年之乐定下了基调。文章接下来着重写了“摇花之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天真调皮的小女孩正靠在母亲的膝盖旁,撒着娇催促母亲去摇桂花的情景。“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短短两句话充分表现了摇桂花的欣喜与激动;而后面呈现的父母焚香吟诗的场景同样充满快乐——金黄的桂花盛在晶莹剔透的水晶盘里,随着袅袅的青烟,檀香燃起来了,它的香气和桂花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在屋中弥漫开来。在这淡雅的清香中父亲的诗句悠然传入耳畔……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悠扬的檀香使人超脱,一家人收桂花时的“快乐”跃然纸上。
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我们才可以最大程度发掘教材资源,才可以充分设想文本应着重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为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三、把握学情,合理制定适切的目标
教师深入“对话”文本的落脚点是学生,对话文本,我们更要从学生的视角和文本对话,即根据学生学习汉语言的一般规律,及各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维特点、知识经验等对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合理制订适切的目标,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架起学生心灵和文本对话的桥梁。
五年级是第三学段的起始年级,经过几年的学习,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按照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的《桂花雨》时,就要让学生充分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在阵阵花香中走进琦君的美丽乡愁,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中表情达意的方法。
苏教版将《桂花雨》编选在四年级,四年级尚处中年段,孩子们概括、品赏等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根据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就要简化头绪,着力表现童年之乐,这样才会更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作者、编者、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只有我们关注到了这些“对话”的视角,我们在对话文本时才会准确深入而又合理适度,从而保证教学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