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
2015-01-16中国银行广西分行财务管理部
●中国银行广西分行财务管理部 麻 汇
我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
●中国银行广西分行财务管理部 麻 汇
信息不对称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对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保护投资者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评价财务报告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阐述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功能来论证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必要性,然后从文献回顾的视角分析了我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的措施和建议以供参考。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 功能 问题措施
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已是现代企业的必然趋势,委托代理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由此可能带来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问题。另外,企业面向市场进行投融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客观上也要求企业向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披露自身相关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而财务报告作为企业财务信息的书面载体,其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其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更决定了整个资本市场能否健康发展。
从1992年的 “深圳原野事件”到琼民源事件、红光实业事件,再到银广夏事件,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的曝光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根据2009—2013年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都有近百家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情况(秦玉文、衣洁,2015)。事实上,世界通信、安然、施乐等财务舞弊案件表明财务报告质量低下已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此时,如何评价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便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功能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功能即通过其反映对会计信息的评价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对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对市场监管者的作用。
(一)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对上市公司具有激励作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对上市公司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其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对财务报告质量具有导向和引导功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作为评优判劣的标尺,不仅体现了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应具备哪些质量特征,而且其本身又是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应努力的目标,为其编制指明了方向,引导其向高质量靠拢;第二,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机制对财务报告质量具有监督功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是在给定标准的情况下,评价主体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特定财务报告进行甄别、评价并出具评价结论的过程,该过程同时也是评价主体(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供者(企业)的经营活动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财务报告作为沟通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桥梁,其质量评价能够将投资者的意见反馈给上市公司,为上市公司编制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提供有益借鉴;第三,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结果经由财务报告使用者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有赖于出具者恪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还需要使用者具有辨别会计信息真假的能力以及对虚假报告的明确态度。如果报告使用者对虚假财务报告置之不理,不仅助长了企业财务报告造假的歪风邪气,还会给市场上其他投资者传递错误信号,导致更多的投资者利益受损。
(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引导投资者决策,保护投资者权益。财务报告作为反映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书面文件,是投资者获取企业信息的主要来源。由于会计信息固有的专业性,财务报告编制者更多地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投资者在理解报表数据背后的含义时可能存在困惑,尤其是对于中小股东而言,其会计专业知识、能力比较欠缺,再加上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一股独大”现象,关联交易等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的行为屡见不鲜,根据2008年1月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公司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投资者账户资金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占85%,占股民绝大多数(周晓苏、李进营,2009)。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为投资者判断财务报告质量高低提供了依据,当然也包括中小股东。更重要的是,财务报告质量评价通过专业的方法可以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测度排序,帮助投资者立足于真实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
(三)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辅助监管者对市场进行监督。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主要采取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和监管部门评估检查的监管模式。由于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结果必然存在差异。构建一套全面、规范、科学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评价机构的审计质量,可以“倒逼”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生成、披露等环节更加严格遵守会计准则,使其会计行为更加规范,减少财务报告造假行为,从而有助于监管者对市场的监管。
二、我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于文献回顾的视角
(一)评价标准方面。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标准,现有研究主要是以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为基础。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被公认为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蓝本。其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层次和次级层次。基本层次的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次级层次的质量特征包括重要性和可比性;另外,针对用户的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其中,可靠性又体现在真实、客观、如实反映、可核实性和中立性等方面,相关性则体现在会计信息是否具备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我国现行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标准以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参照,具体见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些规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我国会计信息要求具备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个方面的质量特征。但相比FASB为代表的西方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王静梅(2005)认为其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之间关系比较松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质量特征之间的主次关系、重要程度不明确。比如,虽然从各质量特征的排序上可以推测,我国也十分注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但是财务报告使用者在评价财务报告质量面对诸多质量要求时可能并不清楚,导致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又如,相关性和可靠性间的权衡,有时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固然对使用者决策有帮助,但缺乏可靠性,这种情况下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者该如何抉择也是值得明确的问题。其次,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够全面,解释也过于言简意赅、不够充分。例如,对于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之一——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尚未论及。
但也有学者(罗云芳,2006)认为目前流行的这种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视同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是不恰当的,原因在于这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主要是为会计规范制定机构和实际机构的会计行为提供指导。FSAC No.2指出会计实施机构的会计选择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按照FASB或其他有权作出规定的机构所制定的规定,二是个别企业在各种允许的可选择会计方法中选用一种具体的会计方法。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实际上也一样。
(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过程方面。就评价模式而言,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有营利性模式和非营利性模式两种,而且主要是以营利性模式为主。营利性模式即公司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一定的费用,聘请其对公司一定时期内的会计工作成果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布。但注册会计师是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其独立性和超脱性与其和公司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呈负相关。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注册会计师不得不在独立性和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公信度也自然受到质疑 (白平,2012)。因此依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来评价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是不可靠的。
就评价方法而言,目前现有的一系列评价财务报告质量的方法主要围绕财务报告的总体质量、财务报告内容的质量和财务报告的披露质量三个方面。财务报告总体质量评价主要是从盈余质量方面研究财务报告质量,认为公司盈余质量是财务报告质量的基本标准,如王艳艳、陈汉文(2006)和王守海(2010)等的研究。然而王永海(2006)指出,公司的财务信息不仅仅表现在盈余管理方面,还应该包括资产管理、资本结构管理和现金流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财务报告内容质量评价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就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研究,如王化成(2003)、程小可(2004)、魏明海(2005)、陈美华(2006)等的研究。关于财务报告披露质量的评价方法,我国目前主要有权威机构的评价方法(如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诚信档案”)和学者利用模型构建的指标进行评价 (如孙国光2012构建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两种。但存在以下问题:权威机构的评价结果往往比较笼统或针对某一特定方面,不能满足使用者多方面的需求;学者自行构建的指标和模型或缺乏足够的理论论证,或前提假设条件过于严苛等因素,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吕旭,2014)。另外,评价方法不一,也导致了评价结果的差异。
就评价体系而言,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评价体系更多地是基于注册会计师或者政府监管部门的视角,较少考虑投资者的需要。我国目前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主要被注册会计师行业所垄断,辅之以政府监管部门的审计。白平(2012)指出,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与投资者在审计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基于其宏观调控职能,对上市公司的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与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也可能有所不同。更甚者,政府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上市公司资源方面存在着与民争利的情况,当政府与民众利益目标不一致时,难免会顾此失彼(童映磊,2005)。因此,以上主体出具的审计意见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保护的需要。
(三)评价结果方面。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具体有六种:标准无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否定意见和无法发表意见。其中,只有标准无保留意见意味着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质量合格,其余五种意见统称为非标准意见,意味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由此可见,我国财务报告的质量仅在“及格”与“不及格”间做出了区分,市场中的投资者根据质量未被区分的财务报告进行决策显然不够科学,不能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孙光国等,2013)。目前我国境内已有超过2500家上市公司必须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定期披露财务报告,这些财务报告虽都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但仅能确保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且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一般均能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
三、完善我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措施
(一)完善质量评估标准。将符合会计核算规范的程度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标准的前提条件是会计核算规范必须具有统一性和高质量。针对我国目前会计核算规范《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将FASB的SFAC NO.2视为完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一方面,要明确各质量特征间的主次关系、重要程度,如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应考虑可靠性优先的原则。根据何柱峰、尹涛2000年对证券市场投资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披露信息的不真实。因此,作为衡量财务报告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应该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不断补充、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使其包含会计信息应具备的所有质量特征,并对各质量特征作出较为详细的阐述,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本栏目责任编辑:郑洁)
(二)健全质量评估机制。构建健全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和机制对保障和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来说十分重要。针对现有评价机制和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推广、发展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非营利模式。非营利模式区别于营利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评价机构与评价对象之间不存在商业关系,更具有独立性和超脱性,其评价结果的公信度也就越高。具体我们可以借鉴英国财务报告理事会的监督模式。为了加强对会计体系的监管以及提高投资者对企业出具的会计信息质量的信心,英国设立了财务报告理事会(FRC),由于其经费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缴纳、政府的资助以及金融机构,因此其独立于具体的被评价企业,设立的专门的检查和审议委员会负责监管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就我国目前而言,推广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非营利模式即推广政府监管部门的审计活动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年度评级制度。二是逐步建立起一套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会面对不同的行业中的各种企业,其财务往来和处理方式都存在差异,我们目前可能很难构建一套标准、全面、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评价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的原则,始终把握科学性为主线,构建与评价企业相匹配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尽可能体现会计信息所有的质量特征要求,并尽量数量化、具体化和明确化,各指标间应该具有内在的联系。待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条件都趋于成熟时,再逐步建立起一套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财务报告评价结果更具有公正性和可比性,当然,该体系应该是动态的。三是构建以投资者视角为基础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公共品,其代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利益。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目标主要是用户需求和投资者保护,而前者可以称作是后者的基础,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最终目标。构建以投资者视角为基础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为注册会计师和政府监管部门确定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提供参考,为投资者评价企业出具的财务报告的质量提供更可靠地依据,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
(三)将评价结果细分化、等级化。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结果对投资者判断企业财务报告质量高低的影响最直接,针对目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仅在“合格”与“不合格”之间做出区分,更加细微的差异无法得到充分反映的现实情况,评价结果的细化工作便显得十分必要。有些权威机构,如深交所以上市公司年度信息披露情况为基础进行的年度评级,根据上市公司的处分记录、信息披露考评、承诺事项履行情况及重大股权变动情况等,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以及不合格四个等级。该考评制度尽管为投资人判断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高低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区分,但这种区分度仍不够精确,而且也没有对该考评的具体说明,投资者不清楚考评结果的具体原因。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对财务报告质量高低进行打分的方法,并划分为不同等级,再辅之以具体说明,如CIFAR指数和“不透明指数”等。将评价结果指数化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区分,具体说明可以帮助投资者进一步分析财务报告质量高低的具体原因,避免决策失误。■
1.白平.2012.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财会月刊,3。
2.程小可、王化成等.2004.年度盈余披露的及时性与市场反应——来自沪市的证据[J].审计研究,2。
3.罗云芳.2006.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7。4.吕旭.2014.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秦玉文、衣洁.2015.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1。
6.孙国光、杨金凤、郑文婧.2013.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3。
7.童映磊、周彩粉.2005.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问题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
8.王静梅.2005.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估标准的探讨[J].经济师,12。
9.王守海、郑伟、张彦国.2010.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5。
10.王艳艳、陈汉文.2006.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4。
11.王永海.2006.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会计师,4。
12.魏明海.2005.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3。
13.周晓苏、李进营.2009.从高质量到高透明度——财务报告评价的演进及启示[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