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疗效观察

2015-01-16王小洁郭菊秋许绍忠刘振春

中成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丹红缺血性注射液

王小洁, 郭菊秋, 许绍忠, 张 寒, 刘振春

(1.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河北唐山063000;2.唐山市古冶区医院内科,河北唐山063000;3.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范各庄医院内科,河北唐山063000;4.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康复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疗效观察

王小洁1, 郭菊秋2, 许绍忠3, 张 寒4, 刘振春2

(1.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河北唐山063000;2.唐山市古冶区医院内科,河北唐山063000;3.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范各庄医院内科,河北唐山063000;4.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康复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后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28名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并加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入选病例治疗前首次TCD检查无侧支循环开放。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均有开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NIHS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14 d时治疗组侧支循环和NIHSS评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促进侧支循环开放,降低NIHSS评分,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明显疗效。

丹红注射液;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TCD

脑梗死是因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变窄、血栓形成所致,很多患者存在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要提高治疗效果,要减少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就要尽早建立侧支循环。近年研究发现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大脑前、后交通动脉开放,软脑膜、眼动脉及新生血管可建立侧支循环来起到代偿作用。本研究以严重狭窄或闭塞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观察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开滦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内科病房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28例,其中24例经全脑血管造影 (DSA)确诊颈内动脉狭窄≥70%,104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明确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有患者首次TCD检查无侧支循环开放。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组:对照组男46例,女18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 (61.2±8.1)岁;治疗组男48例,女16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 (60.9±8.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差异。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②OCSP分型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③发病在48 h以内;④行头颅CT排除脑出血;⑤经DSA或MRA明确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⑥治疗前行TCD未见侧支循环开放。

1.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存在颅脑或身体其他部位出血;②合并急性后循环缺血;③不能耐受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行DSA或MRA检查;④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患者或家属不同意者;⑥住院日<14 d;⑦治疗前首次行TCD提示有侧支循环开放;⑧对丹红注射液过敏。

1.2 分组及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 (n=64),治疗组 (n=64)。对照组按照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1]给予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脑代谢并口服阿司匹林,连续14 d;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给予生理盐水250 mL加丹红注射液 (菏泽步长制药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Z20026866,10 mL/支)4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续应用14 d。

1.3 观察指标及仪器设备 由同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分别于治疗当天、治疗第7天及第14天行NIHSS评分,并由同一名医生为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

1.3.1 经颅多普勒(TCD) 采用德国威尔(DWL)公司生产的X-2型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应用2MHz探头通过颞窗探测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通过枕窗探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通过眶窗探测颈内动脉虹吸段和眼动脉。

TCD判断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时侧支代偿开放标准[2-3]:①前交通动脉开放:病变侧大脑前动脉A1段血流方向逆转,对侧A1段血流方向不变,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压迫对侧颈总动脉病变侧A1段和M1段血流信号明显减低。②后交通动脉开放:病变侧大脑后动脉P1段血流速度较对侧增加20%以上;压迫对侧颈总动脉病变侧P1段和BA血液流速显著增加。③经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病变侧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压迫患侧面动脉颞浅动脉流速下降。④软脑膜血管吻合侧支循环开放:病变侧大脑前动脉A1段或大脑后动脉P1、P2段血流速度较对侧增加35%以上,无血流方向变化。

1.3.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Innova2000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来自GE数字平板系统获得影像,GEMnetDDS工作站。血管狭窄程度判断采用NASCFT法,即狭窄程度=[(狭窄远端血管管径-最狭窄处管径)/狭窄远端血管管径]×100%。

1.3.3 血管核磁检查 采用GE SignaTwinSpeed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检查。TOF-MRA:TR23 ms,TE 7 ms,slabs 3,Flip25°,Thk1.0/0.7 mm。扫描完毕进行MIP后处理重建操作。

1.3.4 观察指标 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及第14天观察如下指标。

1.3.4.1 生化指标 所有检查者禁食8 h以上采集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上层血清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应用日立760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盒由北方生物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

1.3.4.2 凝血指标 取空腹静脉血清,应用SF-8000全自动凝血测试仪,试剂盒由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提供。

1.4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不同组间,同一时点侧支循环开放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NIHSS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不同代偿途径显示率比较 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均有开放,前、后交通动脉开放为主,无新生血管出现,但治疗组侧支开放情况更多,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14 d时治疗组侧支循环开放更多,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14天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统计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 治疗7 d时NIHS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14 d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14 dNIHSS评分

2.3 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指标对比 无统计学差异,即丹红注射液对患者上述指标无影响,具有安全性。

3 讨论

颈内动脉系统是颅内脑组织的主要供血来源,其重度狭窄或闭塞会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代偿出现的侧支循环可以改善供血。全脑血管造影即DSA是监测脑血管形态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性、价格昂贵,要求设备、技术水平高,临床应用受到局限。MRA不能直接计算血管狭窄程度,如MRA提示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则经研究证实[4-5]血管狭窄程度已达70%以上。而TCD检查无创、安全[6],具备实用性、经济性及重复性高等优势[7-8],故运用TCD监测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可为医生提供客观依据。

本研究选择病例为颈内动脉严重病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较重,起病时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为15.0± 4.5,属于重症病例。入院后依照脑血管病治疗指南治疗一周后,两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均有开放,以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明显,治疗组侧支开放情况更多,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侧支循环是早期恢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再灌注的好方法,侧支循环的建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十分重大。治疗一周时NIHS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待14 d时治疗组侧支循环开放更多,NIHSS评分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可见在治疗早期 (7 d)可以检测到侧支循环开放的不同,但临床症状的恢复可能因患者的多方面综合原因要慢于血管供血的改善情况。治疗组预后好于对照组,可见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病人预后具有直接影响。治疗者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和红花,主要功能为活血化瘀 ,通脉舒络。现代药理证实[9-10],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的行为障碍,缩小缺血区范围,对缺血性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丹红注射液经本研究证实可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改善脑梗死的预后,减少病残率。目前我国专家已达成共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进行全面的侧支评估,这对药物的选择起到关键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源于局部脑组织血流低于某阚值所致,局部脑组织的血流是由供血动脉的病变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共同决定的,两者同为影响血流动力学状况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血管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相关,侧支循环的建立可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脑缺血的发生。

颈内动脉等大血管病变形成梗死后继发脑水肿、再灌注损伤等,使大脑平均区域脑血流量降低,脑细胞死亡,脑功能下降。脑功能在脑组织损伤后进行重组,而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促进脑功能重组。研究发现[11-13]脑侧支循环开放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是前、后交通动脉开放,其后是眼动脉、软脑膜吻合侧支血管开放,最后出现新生血管的三级侧支循环。脑血管狭窄是一个慢性、逐级发展的过程[14],随着低灌注的持续加重,侧支循环逐渐开放,如发生急性脑梗死,脑组织灌注突然下降[15],侧支循环可加快开放以改善缺血区血液供应。为了更加客观地观察病例,本研究剔除了发生急性脑梗死时已有侧支循环建立的病例,目的也是观察丹红注射液的疗效。在研究完成后有些病例继续随诊,发现1月甚至3~6月后出现新生血管,也验证了侧支循环逐级开放的理论。在脑梗死的治疗中,经TCD监测可选择对侧支循环开放有利药物,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1):68-74.

[2]Kim Y S,Meyer JS,Garamiz Z,et al.Flow diversion in transcranial droppler ultrasound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improvement in patientswith acutemiddle cerebralartery occlusion[J].Cerebrovase Dis,2006,21(2):74-78.

[3]高 山,黄一宁,金征宇,等.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4):283-286.

[4]韩新生,裘丽红,许予明.CTA/MRA及DSA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33-36.

[5]黄建敏,简崇东,唐雄林,等.DSA等老年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应用价值[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5):527-529.

[6]Claassen JA,Zhang R,Fu Q,et al.Transcranial Droppler estimati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cerebrovascular conductance duringmodified rebreathing[J].J Appl Physiol,2007,102(3):870-877.

[7]徐丽英,黄 河,黄海波,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的诊断与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11(16):421-423.

[8]Kim Y S,Sin D S,Park H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flow diversion on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and 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ve disorder[J].JNeuoimaging,2009,19(1):23-26.

[9]Reichardt L F.Neurotrophin-regulated signalling pathways[J]. Philos TransR Soc Lond B Biol Sci,2006,361(1473):1545-1564.

[10]米秀娟,李光勤.丹红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870-873.

[11]高 山.经颅多普勒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J].中国卒中杂志,2008,3(1):32-38.

[12]余传庆,张 梅,薛 敏,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7(3):142-145.

[13]Alkan O,Kizilkilic O,Yildirim T,et al.Intracranial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with associated coronary artery and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Turkish patients[J].Fur J Radiol,2009,71(3):450-455.

[14]王桂红,王拥军,姜为剑,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杂志,2003,5(5):315-317.

[15]Zachrisson H,Fouladium M,Blomstrand C,et al.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high-grade ICA stenosiswith uplex ultrasound and transcranial droppler[J].Clin Physiol Funct Imaging,2012,32(3):241-246.

R287

:B

:1001-1528(2015)07-1624-03

10.3969/j.issn.1001-1528.2015.07.055

2014-12-15

王小洁(1975—),女,副主任医师。Tel:15933254680,E-mail:xiaojiew0315@126.com

猜你喜欢

丹红缺血性注射液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的系统评价
丹红注射液对高糖引起腹膜间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