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

2015-01-16姚震寰纪明辉

税务与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产率东北规模

姚震寰,纪明辉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进行生产率分析有利于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以及竞争力水平。全要素生产率由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分析经济增长质量中受到格外重视,广泛应用于区域差异状况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要素投入效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个重要变量,也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东北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均有大幅提高。

(一)人口与劳动力规模较大

2012年年末,东北城市(地级市)总人口达10 458.6万人,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简称:全国城市,下同)人口的8.22%;单位从业人员1274.5万人,占全国城市的8.4%,其中:第一产业103.1万人,占东北城市从业人员总数的8.1%,第二产业531.99万人,占41.7%;第三产业639.4万人,占50.2%。东北城市集聚了全国城市35.1%的第一产业单位从业人员。

(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城市经济发展是提高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和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2年,东北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 668.8亿元,占全国城市的9.5%,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东北34个地级城市中,已经有18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而2003年其数量仅为5个。2012年,东北城市(市辖区)人均生产总值最低为18 245元,最高为262 922元;而2003年则有10个城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在万元以下。可见,东北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三)城市生态与环境水平逐步改善

在城市生活及生态环境方面,2012年,东北城市绿化面积达到180 914公顷,其中公园绿化面积达43 704公顷,分别占全国的9.7%和10.2%。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为40.2%、33.9%和36.0%;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水平较高,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4.0个,远远超过全国2.89个的平均水平。

(四)城市交通与通讯能力显著提高

城市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截止到2012年,东北地区公路里程达35.79万公里,占全国总量的8.4%;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62万公里,占全国的10.7%。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总量326 828万吨,占全国的8.0%。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邮电业务总量1108.8亿元,占全国的7.4%。城市电话用户数1890万户,3G移动电话用户1756万户,城市宽带接入用户1261万户,分别占全国的7.5%、10.0%和9.4%。

二、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为了进一步考察城市增长的质量,采用非参数DEA方法对东北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

(一)方法和数据

1.方法介绍。非参数前沿分析方法同样允许研究对象存在技术无效率,并且不需要事先设定生产函数,也无需估计参数,它采用线性规划技术,找出所有观测点中的相对有效点,并构造生产前沿面。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基于DEA技术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Malmquist指数由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Caves等(1982) 最早使用该指数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之后Fare等(1994)将Malmquist指数与DEA理论相结合,并进一步将Malmquist指数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1]

根据Fara等人1994年对Malmquist指数的定义: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进一步分解:

TEC是规模报酬不变且要素自由处置条件下的效率变化指数,它测度从时期t到t+1生产决策单元到最佳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追赶程度,也被称为“追赶(catch-up)效应”,衡量的是效率的变动。当TEC>1时,表明决策单元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相对技术效率有所提高。TC为技术进步指数,它测度了技术边界从时期t到t+1的移动情况,即效率前沿的移动(frontier-shift),也被称为“增长效应”。当TP>1时,说明技术出现了进步或创新,生产前沿面向上移动。

根据Fare等的研究,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TEC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即:

Mi(xt,yt,xt+1,yt+1)=TEC×TC=PTEC×SEC×TC

作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其中某一指数大于1说明其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小于1则说明其导致全要素生产率降低。[2]

实质上,该指数就是用两个不同时刻的距离函数的比值来刻画生产率的变化,而距离函数的求解是通过DEA的数学线性规划模型来实现的。

Malmquist指数方法可以利用多重投入与产出变量进行效率分析,且不需要相关的价格信息,也不需要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等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将生产率的变化原因分为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并进一步把技术效率变化细分为纯技术效率变化与规模效率变化。这样,利用该方法,城市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便分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而技术效率变化包括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实证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即是要找到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对技术效率变化的贡献程度。如果城市出现非技术效率,那么,它源自何处,其中有多少来自于纯技术非效率,有多少来自于规模非效率,依此可以正确地指引我们的实践改进方向。

2.数据和样本。样本为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34个地级市,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市辖区数据。

本文核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相对意义上的结果,各个城市及他们的投入、产出数据均为当年数据时,价格因素影响不大,且限于各个城市的价格缩减指数的缺乏,本文直接利用各城市的当年数据。产出指标:(1)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2)各城市的财政收入。加上各个城市的财政收入来对产出指标进行合理的调整,防止GDP的特殊偏差,使结果更为精确。

投入指标:(1)资本投入。城市的资本存量较难估计,本文利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代表城市的资本存量。(2)劳动投入。以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代表劳动力变量。(3)土地投入。由城市建成区面积表示。(4)科教投入。选取科研与教育经费来代表。

表1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二)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分析

1.总体分析。本文使用DEAP2.1软件测算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采用的是产出导向的方法。

表2 2003~2012年东北三省地级市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注:Effch、Techch、Pech、Sech和Tfpch分别表示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变动、纯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

率变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从东北三省地级市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Tfpch)来看,2003~2012年十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0.6%,呈负增长;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看,技术进步呈现不增不减态势,技术效率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同,为-0.6%,说明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增长主要受技术效率变动的影响。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动来看,技术效率变动总体呈下降趋势,仅有2005~2006年、2006~2007年和2010~2011年三个年度是正增长,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相比较而言,技术进步的正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虽然2004~2008年度增长为负,但2008~2012的几年里始终保持持续增长,2011~2012年度的增长率达到7.9%,技术进步的显著增长也带动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增长,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两个年度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为16.7%和3.8%,说明技术进步变化的改善对提高东北城市经济效率整体水平有较好的作用,也印证了东北地区近年来大力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引进的效果。进一步对技术效率变动进行分解,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这二者总体上都是负增长。纯技术效率的低水平说明东北城市的经济增长尚处于粗放阶段,资源配置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下不能实现最优,所以在城市发展中需要注意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管理问题。规模效率的低水平说明东北城市增长的规模存在问题,规模效率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2.分城市分析

表3 2003~2012年东北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

东北34个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排名中,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即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态势的城市有16个,占全部比例的47.1%;其中,黑龙江省有9个城市,吉林省有3个城市,辽宁省有4个。全要素生产率最高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的绥化市,增长率为19.8%;最低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的双鸭山市,增长率为-15%。省会城市中,哈尔滨市和长春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沈阳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平均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看,辽宁省为-1.1%,吉林省为-3.2%,黑龙江省为2.3%;相比较而言,黑龙江省的城市发展效率较高。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看,技术进步增长率处于增长态势的城市有20个,技术效率变动处于增长态势的城市仅有17个;进一步对技术效率变动分解显示出,纯技术效率变动处于增长态势的城市有17个,规模效率变动处于增长态势的城市有18个。分省来看,辽宁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动均小于1,呈现负增长,吉林省的情况与辽宁省相似,黑龙江省技术进步增长率较高,达到2.5%,技术效率变动也是正增长,增长率为0.3%。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进步对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用更大,但是受制于技术效率的负增长,东北城市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与前文分析一致。

三、东北城市规模收益状况的进一步分析

表4 2012年东北城市技术效率分解

下面采用2012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城市规模收益和投入要素改进程度的分析。所用的软件是Maxdea5.2。通过对2012年数据进行DEA运算,可得到东北34个地级市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益以及规模报酬状况。

决策单元的规模报酬可有三种状态,当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时,(1)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为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2)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为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3)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要素增加比例时为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当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时,只要有更多的投入要素,就会使产出更多;而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时,更多的投入要素不能产生相应多的产出,造成投入浪费。这两种状态都没有达到规模最优,只有规模报酬不变是决策单元最优的规模状态。

DEA计算结果显示,东北三省城市技术效率值普遍不高,平均值仅为0.7868。由于技术效率值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二者的乘积,2012年东北城市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903,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8812,二者相差无几,可以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普遍不高是东北城市技术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分别从三省看,辽宁省城市技术效率为0.8611,好于吉林省(0.7350)和黑龙江省(0.7347),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城市技术效率均低于东北地区的平均值。从纯技术效率来看,辽宁省平均水平最高,已达到0.9294,吉林省位居第二位,为0.8831,黑龙江省排名最后,为0.8493。从规模效率看,仍然是辽宁省最高,为0.9222,黑龙江省位居第二位,为0.8640,吉林省排名最后,为0.8352。

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方法,这里设定技术效率值为1时为技术效率高水平;技术效率值大于等于0.8而小于1时为技术效率中等水平;技术效率值大于等于0.6而小于0.8时为技术效率低水平;技术效率值小于0.6时为无技术效率水平。从东北34个地级市的技术效率值看,技术效率高水平的城市有6个,占东北城市总数的17.65%,分别是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盘锦市,黑龙江省的双鸭山市和大庆市。技术效率中等水平的城市有12个,占东北城市总数的35.29%,分别是辽宁省抚顺市、本溪市、锦州市、营口市、辽阳市、葫芦岛市,吉林省的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技术效率低水平的城市有10个,占东北城市总数的29.41%,分别为辽宁省的丹东市、铁岭市,吉林省的长春市、通化市、白山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鸡西市、七台河市、黑河市和绥化市。处于无技术效率水平的城市有6个,占东北城市比例为17.65%,分别是辽宁省的阜新市、朝阳市,吉林省的白城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伊春市、鹤岗市。由以上分析可知,东北城市处于技术效率中等和低水平的较多,相比较而言,辽宁省城市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处于高水平技术效率的城市较多,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多数城市处于技术效率中等和低下区间。纯技术效率反映了一个城市在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的水平,规模效率反映了一个城市资源在既定纯技术水平上的投入规模效益。[3]东北34个城市中,有19个城市存在纯技术效率不足、28个城市存在规模效率不足的问题,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东北城市技术效率不足。从规模报酬看,东北28个规模效率非DEA有效的城市除长春市和哈尔滨市属于规模报酬递减以外,其他26个城市全部属于规模报酬递增。对于长春市和哈尔滨市这两个区域特大城市来说,存在资源投入规模相对过大,使得固定成本相对过低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城市的整体效率,可以通过降低生产规模来提高产出效益。而对于其他规模报酬递增的城市来说,由于它们各种资源的投入规模相对过小,使得固定成本过高,从而影响城市的整体效率水平,需要继续加大投入来提高产出水平。

总之,东北城市效率依然处于很低的状态,增长模式依然是一种依赖资源的粗放式模式。

四、制约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城市规模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体现城市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规模成正比。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的优化要以各级规模城市发展有机联系为前提,以资源承载力为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北地区已经崛起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如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辽中南城市群和以哈尔滨、长春为中心的哈长城市群,以及锦州、丹东、四平、通化、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快速崛起的区域中心城市,但部分城市是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资源环境支撑的。目前出现了大城市发育不够完全,超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出现断层,小城市的发展水平较低、发育不足等问题。部分县级城市基本上没有二三产业支撑,没有对周围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强大吸引力并为其提供就业机会。目前,东北城市人口迁移呈省际净迁出状态。人口迁移流动,特别是省际人口迁移流动对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劳动年龄人口和高素质人口的迁出不利于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也限制了东北城市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二)部分城市职能结构亟需转变

资源开发利用仍然是东北一些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比较单一的职能使城市陷入困境,亟需寻找接续产业,转变城市职能。[4]由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较多,根据2013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在其公布的262个资源型城市中,东北(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有37个,占14.1%。其中67个资源衰退型城市中,东北就有21个,占31.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职能结构更是亟需调整。 城市经济发展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整体经济实力比较脆弱。因此,如何提高现有产业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仅是资源型城市,也是东北地区其他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关键。

(三)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2012年东北城市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辽宁省8.24:53.28:38.48;吉林省11.36:50.95:37.70;黑龙江省16.98:48.28:34.73。第三产业比重均低于全国城市41.33%的平均水平。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三次产业均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特征,以重化工业、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远不及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同时,第一产业在三省经济中均占较大比重,农业对东北三省的经济贡献仍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层次上较为接近,没有显现出明显的经济和产业梯次,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趋同趋势明显。

(四)招商引资软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外资在中国具有较大的溢出效应,对提高生产率有正面的影响。外商对一个城市的投资越多,为这个城市提供的学习机会就越多,越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虽然东北地区各市政府出台了一些招商引资相关政策,但多数因不配套和缺乏可操作性而未真正发挥作用。缺少为“三农”和民营企业服务提供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多方位服务的机构,数量少、渠道不畅、运行机制不灵活,很难发挥应有的功能。[5]

五、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挖掘、培育大城市,提高其辐射能力,继续扩大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如鞍山、抚顺、吉林、齐齐哈尔、大庆等大城市,同时健全和完善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等中心城市在东北地区城市体系中的带动作用。加强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所在区域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促进核心城市与所在区域的互动发展。除此之外,发展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如辽宁省的锦州、丹东、阜新、营口等,吉林省的四平、通化、白城等,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等,分区域地促进经济增长,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聚集功能。突出省会城市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做好辽宁中部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和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建设,增强高密度城市群的聚合功能。

(二)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城市功能体系

首先,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最大规模的城市,应在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经济功能和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定位,积极承担区域性城市职能,加速产业与空间的外向化进程。同时,加速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经济技术扩散与产业关联,协调与中小城市的产业和功能关系。其次,沿哈大城市密集带,由近及远加快区域内外城市密集区的整合。整合辽中南、吉林中部和哈大齐三大城市密集区,顺应城市间要素流动、产业协作的有机性,突出城市整合的有效节点,构建一体化结构与功能体系。

(三)构建联系更为紧密、支撑能力更强的产业体系

规划、设计、协调东北地区发展的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边缘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核心产业,如汽配、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壮大规模,强化带动;将与核心产业相关的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制品、新材料、农业、物流等打造成东北地区重点支撑产业,强化支撑;注重边缘产业的发展,并按市场规律自由发展。

(四)科学合理地实施招商引资政策

第一,加快建立东北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库。加强东北地区各个城市电子政务平台和重点项目库建设,形成商务信息资源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第二,逐步完善东北地区各个城市的招商引资政策,特别是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建立招商引资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各个城市之间招商引资协作,避免产生过度竞争,形成统一有序的招商引资新机制。第三,加大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完善投资环境,开创招商引资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使招商引资真正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1]Cave,D.W.,Christensen,L.R.,Diewert,W.E..Multilateral Comparisons of Output,Input and Productivity Using Superlative Index Number[J].Economic Journal,1982,92:73-86.

[2]Fare,R.,Grosskopf,S.,Norris,M.,Zhang,Z..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66-83.

[3]金相郁.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7).

[4]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2).

[5]章韬.经济地理外部性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差异[J].上海经济研究,2013,(12)

猜你喜欢

生产率东北规模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大东北的春节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