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2015-01-15王晶

金融经济 2014年9期
关键词:金融创新现代农业研究

王晶

摘要: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锁定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由于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完成的产业体系,包括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等多个领域和不同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引导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金融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一、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陕西省全省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1千公顷,总人口37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1万人、占比64.2%。2012年,陕西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451.1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3.2亿元,占比15.9%,增速6%,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763元,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1245.1万吨,同比增长4.2%,单产265.4公斤,较2007年净增35.7公斤,粮食产量实现“九连丰”。由于自然与历史等原因,陕西省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在这种资源和社会条件下,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要素的投入来带动农业,促进脱贫致富与农民增收。当前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农业现代化程度总体较低。国际上对于现代农业有几个被普遍认同的标准,即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95%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当前陕西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54%,农产品商品率低于75%,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比重高于34%(见表1)。从以上指标看,当前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远低于国际标准,且部分指标低于全国水平,陕西省农业现代化程度总体仍然较低。

二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足。当前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仍处于较低水平。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截至2013年末,陕西省评审认定的38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被省、部级认定的高新科技企业40家,占比仅为10.4%,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0.72%,科研经费投入不足50万元的企业占72.5%,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如图1)。

三是新型农村生产经营组织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近年来,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在陕西省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市场化的主力军。据统计,截止2014年6月末,陕西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共110077户,较年初增加11.66%;农民合作社17864个,较年初增加15.8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1个,较年初增加6.95%。新型农村生产经营组织正在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

四是现代农业园区成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陕西省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引导社会资本,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作用显著。截至2013年末,陕西省分三批共认定了省级农业园区达到150个,带动建设各级各类农业园区1389个,省级园区实现104个涉农县区全覆盖。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456万亩,完成建设面积226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3%。仅第一、二批5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已累计引进新品种1665个,新技术376个,自主培育开发新品种66个,新技术89个。园区组织农民培训141530人次,141家科研单位与园区达成技术合作协议,成为推动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金融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商业性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支持呈“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特点

通过对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邮储银行在内的全省257家商业银行县域(不含市辖区)分支机构的调查显示,当前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于现代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是涉农贷款投入总量不足。截至2013年末,以上257家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602.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为512.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在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仅为32%。另一方面,涉农贷款投入的结构严重失衡。在农村中小企业、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与现代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乏力,以上三项业务的贷款余额仅占涉农贷款余额的15.1%,其中,开展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机构仅66家,占比25.7%;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业务的机构仅40家,占比15.6%;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业务的机构仅77家,占比30%,涉农贷款投放结构严重失衡。

(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问题突出

通过对312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大户)82户、农民合作社1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家)的调查显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问题突出:一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满足程度较低。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融资需求得到完全不能得到满足和部分不能得到满足的占比为78.8%,认为融资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的仅占21.2%。二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狭窄(如表7)。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第一融资渠道中,农信社最多,占比达46.47%,商业银行仅占11.86%;第二融资渠道中,民间借贷最多,占比达33.65%,商业银行占比为16.03%,当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来源主要仍然是农信社和民间借贷,当前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其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三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的抵质押物过于单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的抵押物主要集中于土地和厂房,其中,最主要的抵押物是土地,占比为31.4%,其次是厂房,占比26.9%。由于我国《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规定宅基地、集体土地等不得抵押,加之流转、登记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活动,被调查对象中有64.1%认为贷款难的原因是缺少合格的抵押物品。

(三)金融创新产品与现代农业金融需求不能合理匹配

当前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多以短期、小额产品为主,已逐渐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相匹配,被调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资金需求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资金需求大额化。被调查对象中,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未来融资需求50万元以上的占59.09%;农民合作社未来融资需求50万元以上的占56.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未来融资需求最为迫切,未来融资需求在10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到了89.17%。二是资金周转长期化。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贷款期限在1-3年的最多,占比48.1%,其次是认为贷款期限应该在3年以上的,占比25%。三是金融服务需求综合化。现代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产业化趋势的加快,延长了农业资金需求链条,由此导致资金及金融服务需求的综合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需求不仅仅是单一的存贷款业务,还包括汇兑、票据承兑、支付结算等,并由此派生出为完成借贷而产生的抵押担保、信用评级、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等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

(四)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对接

由于当前缺乏农业科技成果发现、定价、评估、转移的专业化中介机构,造成了金融服务链条的断裂与低效,尤其是知识产权的认定、评估和交易方面的机构的缺乏,限制了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对接:一是农业科技贷款的投放总量不足。截至2013年6月,陕西省农业科技企业贷款余额75.2亿元,仅占涉农贷款余额的2%。二是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渠道较窄。截至2013年6月,陕西省仍无农业科技类上市企业,当年无农业科技类企业完成债券融资活动。三是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建设不足。截止目前,陕西省保险业尚未开展与农业科技企业的对接。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金融创新需求的调研发现,以构建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引,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平台,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主力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是陕西省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课题提出金融创新支持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双向对接。金融机构要针对现代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特征,改变支农就要深入农村的思维模式,选好切入点,在自身具有业务、政策优势沿着产业链各环节开展金融创新。一方面,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符合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自下而上围绕产业链中的核心龙头企业以及相关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继续通过灵活使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等手段,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投放,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等自上而下拓展“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服务模式,最终实现各类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的双向对接。

二是双管齐下加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必须从两方面同时着手。一方面,要紧扣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特点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各银行业机构应积极开展大型农机具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抵押等新型信贷业务,在加快土地流转、农技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对具有较大规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探索采取与第三方合作等方式以其农产品存货等进行质押融资。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双推双增”融资工程平台,拓展现代农业发展融资渠道。开展对涉农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工具运用培训和宣传,全面评估涉农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后备资源库,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支持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证券期货市场融资。

三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不断开展金融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关政策,推动金融创新与政策扶持形成合力。重点支持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要积极实现金融创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化养殖,新型农业产业培育,农业发展先进典型模式推广提升,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有效对接。对建设成效显著、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省长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富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康市汉滨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四是通过推动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试点建设,实现金融资源与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作为全国唯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试点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执行优惠利率;推动设立以财政资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贷款风险基金,进一步提升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创新推广符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稳步开展订单金融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新试点,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作为抵押品发放贷款,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制定并试行农业科技创新贷款保险的新险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金融风险的分担机制,支持农业科技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利用实验区农产品优势参与农产品中远期期货交易。通过金融创新支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更好地发挥杨凌示范区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动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保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查思考——以山西为例[J].中国金融.2010(05).

[2] 周海.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2009(16).

[3] 张志峰.寻求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落地的渠道[J].中国金融.2008(02).

[4] 甘绍群.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优势互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04).

[5] 彭克强.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6] 汪小亚.创新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突破口[J].中国金融.2008(21).

[7] 朱文.国外农村金融结构分析及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启示[J].乡镇经济.2006(06).

[8] 姚群.彭迪云.许涵.徐欣毅.江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技广场.2009(06).

[9] 高小琼.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金融.2008(17).

[10] 成涛林.江峰.当前财政支农投入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06).

猜你喜欢

金融创新现代农业研究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现代农业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论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