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2015-01-15郑理忠
郑理忠
有一次我有幸去参加县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有一位教师上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文。老师导入后,出示: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变成了什么样子?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有关句子。学生找出来后,老师又利用多媒体出示大量的图片加以印证。然后出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有关句子。学生找出来后,老师作小结:我相信这篇文章一定震撼你的心灵,下面就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感受吧。学生踊跃发言,都表示要保护环境。最后老师让学生写写“保护环境”的宣传语,学生写好后展示。整节课学生发言积极,课件画面精美。但课后大家都说,怎么又是一堂思想品德课?怎么又是一堂环境保护课?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课还真不少。语文课的“语文味”变味了,走调了,缺失了。而缺失了“语文味”的语文课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成了当下语文老师的最强音!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我觉得程少堂先生说得好:“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景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的品位、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那么如何构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呢?
一、在新授课上应有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
有人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语文是一座大厦,那么字词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生字词的学习,学生还可积累词汇,为阅读、写作奠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7~9年级学生应独立识字3500个,会写3000个。”这已经是很具体的要求了,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了字词教学仍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初始课上应有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字词正音、析形、解义。这里要求的“扎扎实实”并不是要求老师像小学老师那样面面俱到,而是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对容易读错,写错字词进行辨析。如学了《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戎”,就指导学生区别“戍、戌、戊、戎”等字,并总结“点shù、横xū、wù中空,中间十字就念róng”。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教学,学生也能扎扎实实地落实字词这些基础知识,为阅读、写作奠下坚实的基础。
二、书声琅琅,要有“读味”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有“三味”,其中一味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确实,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也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但许多老师只是一味请学生大声朗读,书声是琅琅了,却依然缺少“读味”。那么怎样读才会有“读味”呢?我认为老师应根据课文文体的不同特点,课文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读法,层次递进式地读,才能读出“语文味”。例如:教学《马说》一文时,我就设计了层次递进式地读。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语言流畅,要有节奏感,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2.再读,悟情感。让学生疏通文句后,我出示了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本文是运用了借物言志的写法,然后让学生再读,要求读出情感来。这次学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细读,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就会有更深地体会。有的学生说:“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写出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有的学生说:“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反问句,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谴责。”还有的学生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写出了对‘食马者无知的讽刺。”这时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就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样读就有了“语文味”。
三、立足文本,品词赏句凸显“语文味”
语文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语文老师就要在语文课中,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感悟蕴含在其中的情境义、比喻义、象征意义。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赋予文字鲜活的生命。语文老师就要通过品词赏句让学生感受到这生命的多姿多彩,让语文课洋溢这浓浓的语文味。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石壕吏》一文时,就引导学生品词赏句,让一堂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师:第一节诗,我做了改动,请同学们细细加以比较、品析,改文与原文哪个好。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改文: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老汉攀墙走,老妇出门看。)
(让学生齐读,然后思考)
生1:原文好,“夜”字表明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可见手段狠毒。
生2:白天到处抓人,抓的人不够,夜里继续抓。“夜”这个字用得好。
生3:“捉人”二字带有强制性,有暴力倾向。
师简评:同学们说的好。细细品味某一句话,某一个词,你会发现深藏的感情,继续搜索、品析。
生4:“逾”不如“攀”好。
师:呵呵,还有同学说我改得好,请说明理由?
生4:“逾”是越过,很平常;“攀”表现出老翁的努力,想早点逃掉。
师:请结合生活体验想想,人在什么情况下会“飞越”障碍物?再想想,这可是一位老人啊!
生4:人在紧急的情况下,会不顾危险越墙而过,“逾”表现老人拼死逃命的情景,而“攀”体现不出这样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你已经明白“逾”在文中的内涵了。
生5:老翁,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连老人都不放过,可见官吏捉人到了疯狂的地步。
师(小结):一边是黑夜突袭,真毒;一边是老翁拼死逃命,真苦。一幅民不聊生图啊!
(板书:观官吏之举——毒。)
这位老师紧紧抓住“夜”、“捉人”、“老翁”、“逾”四个词,让学生品读词在语境中的深刻内涵,让这节语文课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四、结束语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要姓“语”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只要我们老师立足文本,努力探究,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东渡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