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本土戏剧与旅游资源的相互提升

2015-01-15唐江华

艺海 2014年9期
关键词:浏阳花鼓戏曲

唐江华

〔摘要〕通过“充分认识、提升价值”、“创新理念、提升品位”两个方面论证和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花鼓戏百年来在湘东一带不仅家喻户晓,喜闻乐见,为革命老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今天的新形势下,也同样可与本地的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相互辉映,相互彰显,相互提升。这也是继承传扬和开拓新市场的一个良好举措!

〔关键词〕本土戏剧旅游资源相互提升

古往今来,号称湘东明珠的浏阳,不但有“将军之乡”、“花炮之乡”、“菊花石之乡”的美称,名胜风景区大围山、道吾山、石霜寺、培文塔及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胡耀邦故居”、“谭嗣同祠·墓”、“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地址”、“浏阳文庙”等也名扬中外。而且,独有的文化特征、文化史料、文化底蕴似一张张地域文化名片享誉三湘。各类文化遗产,如民歌民谣、方言演唱、民俗人文、尤其是地方戏曲,用其传统艺术的形式,真实地解读着湘东最原始的民俗故事,用最质朴的情感情趣演绎出浏阳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伟人的无比敬仰。半个世纪以来,花鼓小戏《双送粮》中的小调———“浏阳河”,唱彻大江南北并成为经典,就是最好的印证。

一、充分认识、提升价值

有湘东地域特色的浏阳花鼓戏在距今两百年的清同治年间就有了“唱插秧,歌采茶,童子装丑,旦剧唱,曰打花鼓”的演唱样式。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为上、中、下三路的花鼓表演特色,况一直被民间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将它紧紧拥抱,并成为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之源和广阔天地。“浏阳花鼓”不但在浏阳当地的东南西北“四乡”一带为老百姓的乔迁志庆,拜神祭祖等频繁演出,而且在大革命和反围剿时期,红军战士还用浏阳花鼓调填词编成唱段和戏曲快板,号召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激励战士们冲破封锁,英勇杀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宣传鼓动作用。数十年来,从浏阳这片红土地上不但走出了欧阳予倩、欧阳山尊等一大批戏曲大师和遍布全省各花鼓戏剧团的著名花鼓名家,而且,在本地名优产品“浏阳花炮”、“浏阳菊花石”、“浏阳系列土特产”和“独秀大围山”、“客家人在浏阳”等各类宣传活动、宣传演出都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提高浏阳山水的影响力,提升浏阳的地域文化形象,成为了一道道对外接待的风景线。

有湘东地域特色的“浏阳花鼓”,自六十年代起就多次晋京为胡耀邦、王首道、宋任穷、徐文博、柳斌、欧阳山尊等中央领导及国内外著名艺术家演出,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的赞誉与报导。“浏阳花鼓”中的“草根情节”是一代又一代浏阳花鼓艺人的情感诠释和智慧体现,是年代更迭中浏阳人千百年驻守的“精神家园”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所以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应予保护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以为,“浏阳花鼓”既是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地域文化,又是一种可做响浏阳名胜风景和旅游事业的品牌。这种传统文化百多年来植于民间,兴于民间,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深厚的乡土情结和明快、自由、多变,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特性,不但彰显了本土戏剧魅力,又为广大百姓所喜爱,并深深扎根于湘东的民间土壤之中。

记得五十年前的1964年,时任中央团委领导人的胡耀邦回浏阳时就主动提出要听浏阳花鼓调。他看完演出后不但十分高兴地上台和演员们合影留念,还指示一定要把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为宣传浏阳建设浏阳作贡献,并成为浏阳的一块招牌……我想,如果游客们到浏阳来参观“大围山”、“石霜寺”、“培文塔”时,我们将戏曲演唱与旅游景点联姻,用地方方言演唱原汁原味的浏阳花鼓,再经导游形象生动的引导、解说、介绍,那将会增强多少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少旅游本土特色啊!

尤其,我们浏阳既是山区,又是革命老区。山区人的彪悍、粗犷、忠勇、质朴加上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血性,也奠定了浏阳花鼓的高亢、豪放的本土特征。一百多年来,以弘扬中华民族忠、勇、仁、孝、智、义等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演出剧目既寓教于乐,又乐教并重。我想,如果游客在参观“谭嗣同祠·墓”、“浏阳文庙”时,我们有意识地用其演绎故事,颂扬湘东人之大义忠勇,厚德载物,岂不又能锦上添花,一举多得?

因此,在今天整合旅游资源的同时,如果把有湘东特色的浏阳花鼓做成有品牌效应的地域文化产业,并与旅游同歌共舞,那“湘东明珠”岂不又将添上一道浏阳河上独有的“七色彩虹”?

二、创新理念提升品位

浏水之阳,既然有这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固有观念和陈旧的思维方式,就要利用现有的地域文化和本土戏曲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开创全新的旅游资源品牌。真正做到认识品牌、包装品牌、宣传品牌、利用品牌,让所有的人认同这个三湘四水独有的品牌,并形成旅游景点与地方戏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机制。

我以为:民俗旅游产业化只有从策划上加强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模式、不落俗套,才能不流落于单一的走马观花、点到为止这一旧有经营方式。完全可以运用浏阳独有的文化演出资源———“有浏阳特色的花鼓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把观塔、游洞、登山、拜庙、瞻仰等与听歌、看戏、品曲、参与古朴的戏曲原生态即兴表演等结合起来,让游客乘兴而来,载乐而去。让他们既是参观者,又是局中人,既是欣赏者,又是参与者,其审美愉悦与休闲心理得到淋漓尽致,无与伦比。这样,才能使浏阳的旅游“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也让参观者产生流连忘返,不虚此行,下次定来的回头效应。

当然,提高地方戏曲和旅游文化的品位一定要全力展示民俗文化中的内涵和真、善、美,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粗俗。一定要让旅游者领会当地本土戏曲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如智慧、勇敢、勤劳、仁爱、真诚、纯朴及人文美、人情美、人性美。也就是说,二者的结合一定要追求民族文化和旅游开发的高品位。这样,才能使之互为辉映,互为彰显,青春常在,永远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需要文化的烘托才彰显厚重;一个载体,需要文化的展示才生机勃勃;一项旅游,需要文化的提升才有无限魅力。我们一定要树立让民俗文化,尤其是有深厚本土地域特色根基的戏曲成为打开塑造城市形象天窗,构架创建旅游景点新时尚的金色桥梁。

(责任编辑:刘小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浏阳花鼓戏曲
浏阳河畔播火人 潘心元
浏阳花炮
绿叶(浏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淮岸花鼓情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幸福花鼓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浏阳蒸菜:一直不变的是小碗
花鼓灯小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