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2015-01-15徐建玲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4期
关键词:发展

徐建玲

摘 要:国民经济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历史形成的分析,展望了国民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历史上看,国民经济学课程的产生与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并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目前,中国进行的政府主导下的以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渐进性改革是国民经济学在当前中国存在主要原因,并提出国民经济学研究未来的发展领域。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4-0200-02

引言

国民经济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课程,它是基于“国家干预主义”即政府作为国民经济运作的管理者、计划制订者的立场,从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研究一国的整体社会经济活动运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国民经济学既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还研究国家管理等上层建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协调等。从学科内容来看,该课程对应于西方学界的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府经济学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以及发展经济学中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等。国民经济学呈现出集多学科理论于一身的特点,是源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选择。与中国的经济转型相适应,国内的学者对国民经济学这门带有强烈历史和体制色彩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马昊(2004)与和云(2005)认为应在对国民经济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规范其研究对象,并提出了学科的主攻方向。包学雄(2006)则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基于国民经济学发展变化的特征,很有必要从中国社会经济演变的历史与发展角度对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从而更加清晰地把握该学科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因素: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

国民经济学在中国最早产生于1950年,这是与当时国家所处国际环境、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与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因此,国民经济学课程的产生与中国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一)“赶超”发展战略本身要求中国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50年代初,经历了长期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面临劳动力丰富但资本极度稀缺的现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聚集新中国凝聚力,并能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中国政府采取与自身资源禀赋相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林毅夫等,1994)。由于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极度匮乏,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实行统一安排调配,从而形成了一套与资本密集型发展方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现实中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但当时的国民经济学被称为“国民经济计划学”,体现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色彩。

(二)移植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需要在中国有不断适应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推崇。中国也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模仿,甚至直接“移植”。很显然这种制度的模仿和移植,可以大大减少新体制设计和建设的成本。但由于中国与苏联历史、客观自然因素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把出生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直接用于中国,则会可能出现诸多不适应的症状,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并对该体制不断地进行修正以适应中国的国情。从国民经济学课程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最早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教材就是源自对苏联教材的直接模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其课程名称先后以《国民经济管理概论》和《计划经济学》出现,直至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国民经济学》,这显示出国民经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特征。

二、逻辑必然:国民经济学在当前中国的存在

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政府主导下的以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渐进性改革,这也是国民经济学在当前中国存在的逻辑必然。

(一)逻辑起点: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

中国所实行的经济改革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改革,因此,在经济改革进程中政府行为显得非常重要。政府在改革过程中的定位以及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经济改革的进程和效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行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1.政府“越位”问题的解决

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体制惯性,政府在诸多方面还对经济还存在强大干预,这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如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生产管得过多过死,每年政府对国有企业大量的亏损补贴及政策优惠,对其进行扶持,极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形成;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大力发展经济,亲自参与招商引资,将本属于竞争性领域的商业行为纳入政府职责范围之中。这种政府“越位”行为屡见不鲜,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越位”行为正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的表现,解决政府“越位”行为是还原市场的过程。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及时解决政府“越位”问题。政府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式退出市场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这也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政府“缺位”问题的解决

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等因素所造成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但目前来来看,中国政府在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职能并没有到位。如中国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垄断行为规制不利,垄断企业的价格同盟、价格歧视、供应不足、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政府在提供经济制度等公共物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对于经济改制中出现的急切需要解决的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经济改革中存在的寻租问题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必须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正确解决政府“缺位”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方式,令政府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中国当前情况下需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endprint

(二)必要性: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性与长期性

与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市场化改革不同,中国采用的是市场化改革是渐进性改革,这决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是一个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国家,也不同于基于“华盛顿共识”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性改革(又被称为“北京共识”)。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地进行探寻,对国民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研究,更应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总结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性特征决定了国民经济学学科以及该专业的研究生在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国民经济学学科研究发展内容展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中国现实和该学科的发展历史情况,未来国民经济学研究可能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展开:

(一)宏观调控与政策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混合经济依然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宏观经济计划和管理依然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从目前来看,中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而财政手段运用也不熟练,计划仍是目前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此处的计划已不是原先意义上的计划(高度集权的政治手段),而变为类似管理学意义上的指导性计划和政策性计划。因此,政府要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的成熟理论与经验,更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符合国情的主张,同时深入研究各个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手段的组合与协同问题。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战略与规划原本是“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的核心方向,现在仍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国民经济学与财政学、金融学相比显得更为宏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中国政府依然会重视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以规划的方式指导经济的发展。因此,国民经济学应着重突出市场经济中的国家战略和规划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涉及的重大项目课题的研究,比如,城镇化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等。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学”研究重点不同,国民经济学着重研究各个大经济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协调问题,同时还有大经济区域内部的区域经济协调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区域经济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地方政府管理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昊.对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38-40.

[2] 和云.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89-93.

[3] 包学雄.国民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118-121.

[4]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