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舆情调查
2015-01-15上海市用户评价中心
◆ 上海市用户评价中心 / 文
相关链接
打车软件舆情调查
◆ 上海市用户评价中心 / 文
一、舆情概况
1.背景
自2014年初,打车软件开始红火起来。各类赠送电子券、驾驶员奖励补贴等优惠活动相继推出,使得广大市民从对打车软件的陌生过渡到目前的流畅使用,甚至出行优先考虑使用打车软件,这较大程度上地影响了我们市民出行。但是打车软件在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影响着整个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与行业发展。
因此,为了协助管理部门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有效、长足地监管,在2015年4月初,本中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关注各类人群的不同观点,对打车软件的影响面展开具体分析。
2.采集信息跨度
2015年1月1日——2015年3月31日
3.采集渠道及有效样本量
此次大数据舆情采集,利用舆情软件对近期新闻热点、市民论坛等进行收集、清洗、汇总及分析。信息来源覆盖新闻类媒体(百度新闻、搜狐新闻、东方网、上海新闻网);社交类媒体(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上海地方论坛),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其次,进行例如重复ID、网络水军等无效信息的过滤工作,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本次项目中,共获得2015年1季度有效网络信息26075条。
二、舆情结果
通过对网络信息情感面的分析,市民感受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正面信息9778条,约占37.5%;负面信息16297条,约占62.5%。
以下使用文本聚类技术,对上万条网络信息进行梳理,分别就正面信息、负面信息两方面进行聚焦分析,有以下结论:
1.不足四成市民享受到打车软件带来的实惠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快的打车下载量达1.92亿次,滴滴打车则为1.86亿次。为何一年间市民对打车软件的需求量迅速飙升,这得益于打车软件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1)乘运双方都能得到实惠。
乘客可持续获得并使用电子券,节省车费;驾驶员接单后可享受来自打车软件或者乘客的奖励或补贴。
(2)提高打车与接单的效率。
乘客使用打车软件可及时联系到周边的空车,减少等待时间,打车更为便捷;同时,驾驶员方面减少了空载率,提升工作效率。
(3)乘客选择更多样化。
除了出租车外,还有新的接单者——专车,满足了少部分人群对高档车型的需求。
2.超过六成市民遭遇打车软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打车软件把市场炒得火热了的时候,负面影响随之而来,有超六成的网友抱怨打车软件给出行带来的不良影响。
(1)出租行业的服务质量在下滑。
——驾驶员操作手机频次增加,可能危机到乘客与驾驶员的人身安全。
——在接单过程中,出现了驾驶员强制乘客取消订单,私下交换乘客订单,中途甩客等伤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2)临招难问题凸显,部分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对于路边临招乘客而言,打车软件实现了市场信息对等,驾驶员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揭示目的地的打车软件进行营运。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牺牲了该部分群体的利益。
(3)专车的出现,恶化出租车行业竞争。
——专车驾驶员无证营运,无有效监管,与现行出租车驾驶员形成鲜明反差,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和市场的无序。
——乘客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有市民反映,专车日间运营尚可,夜间服务等同于黑车,绕路现象普遍。
三、舆情分析
图1 2015年1季度市民情感面分析
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我们要看到打车软件存在的合理性,它改变了存在严重信息不匹配的出租车市场,降低了出租车司机搜寻乘客的成本,提高了劳动力效率。对此,我们要加以肯定。但因此带来了市场急于发展,放松监管,行业形象受损,市场秩序破坏。所以我们建议,作为出租行业的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加强对出租行业的服务管理。加强出租车驾驶员的培训与指导,保证运营安全。严格要求规范服务,不能由于是软件接单,差别对待。
(2)从服务面角度来考虑,要保障弱势群体,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爱社会。
(3)协同第三方软件平台,对专车实现规范化管理,避免黑车专车混杂,伤害出租车驾驶员与乘客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