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表现形式的关联性
2015-01-15刘娜
刘娜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有诸多的关联性,尤其在组合方式、间架结构及表现形式上。
〔关键词〕布局结构表现形式关联性
美学家宗白华指出:“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通过初步研究发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中有诸多的关联性,尤其在组合方式、间架结构及表现形式上。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与汉字的组合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设计上,一般以“间”为单位构建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庭院再组成群落。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一般均由建筑、山石、水、植物等组成,其中建筑又分为亭、台、楼、榭、厅、堂、舫、阁等,并随山水地势、自然形势的变化而合理布局,但在整体上是有机的组合。汉字的构形多为二合结构、三合结构,甚至更多。这种组接与叠合的形式与中国古代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空间结构形式上分析,对称成为汉字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共有形式。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对称、追求均齐的空间结构。宫殿、宗教、民居、园林、陵墓等建筑的平面、立面,这种对称式布局无所不在,对称式布局从古代汉、唐长安城,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都是如此。明清北京城从最南端的永定门向北经正阳门、天安门等五门五殿到钟、鼓楼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这条中轴线的东西方,排列着整齐的坛社宫殿、府第、寺庙、民居胡同等建筑。汉字的空间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汉字分上下、左右、半包围、全包围等多种结构方式,都有一个对称的中轴线。有了中轴线,方块体才能在稳中求变化,结构才完美。作为汉字的表现形式书法艺术中,书法的空间布局也讲究中轴对称。
二、汉字的间架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结构
汉字的间架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结构上有着同样的组织法则和关系。传统建筑中宫殿、园林、宅院在空间结构组合关系上与汉字的穿插、避就、呼应等组构法则上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尤其是中国传统园林在整体布局、叠山理水及建筑物造型上的排列组合、结构、空间、节奏韵律与汉字艺术的空间结构、穿插、共建、叠合形式如出一辙。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石、廊桥、亭台等元素将园林营造出各种变化的空间;汉字中的点、横、撇、竖、捺等笔画,书法中的线条变化,黑白的相互穿插等形成不同的空间形式。
“点线既是造字材料,又是抒情手段,是形式,又是内容。”当点线组合成了字,就成为点线所框的一块空间。“永”字之法讲的就是用点线构造最美的空间,于方寸之间生出万千种点线的排列组合。建筑则是以墙、梁、柱等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的空间体。人无骨不立,书无骨不存,建筑首须建立起间架。汉字间架结构的复杂多变与园林中的布景相吻合。间架指字的各部分的比例大小;结构指汉字笔画的组合规律。汉字的结构有好多,大体分类为: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欧阳询在结字三十六法中讲到笔画之间的穿插、组合、避让等这与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序列组织有其相似。在汉字中如:围、园,由“口”表围墙成闭合式,里面的笔画如同园林中的空间布局。苏州的畅园,为一宅旁小园,呈闭合的环形序列,建筑物沿周边布置,中央设水池,点缀亭榭,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单一空间。
三、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在形式美的多元构成性上的关联性
在书法艺术中,线条及结构的组合自然构成形式美的最基本的语素。书法中通过各种线条按一定美的结构整理、组织成有序的序列,各部分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章法,一副完整的书法作品由字连成行,由行连缀成篇这如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空间的张弛,节奏的舒缓,讲求一种“线性”的感觉。二者在形式美的构成上呈多种相似性。书法作品中有大量的对比关系例如大与小、轻与重、疏与密、俯与仰、收与放、藏与露等,例如郑板桥的《七言诗》轴线弯折,字结构的大小错落,空间的疏密对比犹如畅游于园林之中。
1、均衡。均衡作为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来源于自然事物在力的状态下稳定存在的视觉感受,所以均衡是力与量的视觉平衡,在物理学上是两种力量处于相互平均的状态。在艺术的均衡现象中,均衡应当是一种心理的体验,而不是物理上的原则。在设计中是设计要素在总体配比中的平衡统一,是利用设计要素的虚实、气势、量感等相互呼应和协调的整体效果。它的形式体现主要是在有机的布局中掌握整体的重心。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园林设计中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全园不以轴线控制,但局部仍有轴线处理,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类有亭、廊、榭、舫、阁、轩、馆、台、塔、厅、堂、桥等使整个园林的景观达到一种和谐,在变化中求统一。书法的布局中,均衡是第一位的,一旦一副作品失去均衡感,就会引起视觉进而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感,和谐之美就无从谈起了。
2、比例。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一直运用着比例关系,并体现于衣食住行的器用和工具的制造中。一切造型艺术都存在比例是否和谐的问题。恰当的比例则有一种谐调的美感,成为形式美法则的重要内容。美的、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使总的组合有明显理想的艺术表现力。美好的构成都有适度的比例与尺度,即构成的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要符合比例。
中国传统建筑在形式上注重比例之美,建筑一般分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经过发展、调整、成熟,形成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与形制。其中屋顶是发展历史最早、样式最多,最有特色的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比例之美体现于建筑的结构之美与装饰之美上。许多建筑的进深与面阔之比,接近或达到黄金分割。在中国古建中特别注意了建筑重心位置与视觉上的安定。高层建筑中的塔、楼阁都应用了“收分”,这不但使整体建筑的重心偏下,而且使雄伟高大的建筑有稳定之感。在梁柱结构上,从唐代以后广泛使用“侧脚”、“生起”技术,使得庞大的建筑直而不僵,屋身平缓升起。太原晋祠圣母殿造型空灵轻扬,柔和绚丽是绝好的例证。除技术、构成形式上的比例,中国古代建筑在社会、伦理、宗教等方面也注重比例,《礼经》规定:“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严格的等级尊卑比例。如唐朝明堂中的堂心八柱代表“河图”八柱承天,第一层二十柱代表天五地十与五行之和,第二层二十八柱代表二十八宿,这种包容着社会、伦理、宗教、技术的比例,大大加深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感。
汉字的比例即左右(左中右)结构或上下(上中下)结构的汉字书写时,各部分大小比例的分配情况,各种字体的比例分配适当,形成汉字独特的美感。例如仿宋,小篆的字形,一般是5:3的比例,隶书则成3:5的比例呈扁形。如:况,左小右大;静,左右均等;部,左大右小;集,上大下小;翁,上下均等;人,上小下大,心,成正三角形。
3、节奏与韵律。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着重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是神韵变化给人以情趣和精神上的满足。在建筑艺术中,节奏指一些元素的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而产生节奏感。韵律不是简单的重复,是有一定变化的互相交替,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能在整体中产生不寻常的美感。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屋顶屋檐上的当瓦与滴水,檐下的椽子梁架上的斗拱排列组合的使用,它们各有其形,排列有序,形成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与装饰构成的节奏韵律之美。园林中的花墙与形态各异的透窗所构成的韵律与节奏,给人以隔而不透、露而不通的神秘之感。著名的万里长城,蜿蜒万里,起伏于高山峻岭之上,城墙的墙体与高耸的峰火台形成优美起伏的韵律与节奏。人们用凝固的音乐来比喻建筑之美真是美妙绝伦。书法技巧上一句术语:“一波三折。”道出了书法线条的韵律,在运笔节奏中,便自然出现头尾重中段轻、头尾紧中段松、头尾慢中段快的效果,这样一根线条就变得有了起伏,也就产生了律动。在整幅作品中字与字的间隔也形成节奏,如同古典园林中的院落的穿插,借助亭、廊、水榭的连接表现出交错的韵律。
4、收与放,藏与露。书者在每幅作品动笔前先是蓄意,创作情绪十分丰富而复杂的,托点线言志,寄形抒情,在表现时就缠身引而不发,欲露还藏,巧妙地拿捏线条,控制行笔的收与放,运用简约的线条省俭的示意。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认为露则浅,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的深邃,则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美的景观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丛间。(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陈振濂.《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