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贫困脆弱性动态演化分析
2015-01-15聂荣张志国
聂荣 张志国
摘 要: 利用1993~2009年CHNS的6轮农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计算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并采用统计分析和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的整体变动趋势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整体脆弱程度呈不断下降趋势;贫困脆弱状态是一种暂时性贫困脆弱状态,并且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现象并存;脱离贫困脆弱和进入贫困脆弱均呈现状态依赖性,在脆弱线附近群体更容易进入和脱离贫困脆弱;贫困脆弱群体的不同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进入非贫困脆弱群体的阶层有所差别,非贫困脆群体的不同阶层进入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均进入贫困脆弱群体的较低阶层;同时,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动态演化作用机制。
关键词: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动态演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6-0063-07
引 言
贫困问题大致包括贫困的界定、测度、成因以及反贫困对策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开始了社会转型,原有的社会经济格局被打破,长期被忽视的农村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经过30多年的反贫困努力,我国农村反贫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低收入标准测算,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9 422万人下降到2010年2 088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7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减少了7.4个百分点[1]。但是,随着贫困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贫困人口分布更为分散,扶贫措施更加难以到达。同时,据世界银行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达到0.389 7,农村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需要我们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研究贫困问题。
随着对贫困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意识到贫困是处在不断的变动和演化的过程中,单一时点上的贫困状况仅是贫困动态变化的结果。基于贫困的动态研究视角,国内外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8]。整体来讲,国内外对于贫困的动态研究,主要是以收入或消费等福利指标为基础,根据事先设定的贫困标准,采用跨期面板数据计算总量贫困测度指标,从而进行动态分析。然而,对家庭收入或消费等福利状况的观测以及事先确定的福利标准计算的贫困指标,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静态地度量了家庭或个人当前的福利水平,却没有将家庭的未来福利或与未来福利相关的风险考虑进去[9]。因此和传统的贫困测度指标相比,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事前的状况——贫困脆弱性。
贫困脆弱性的概念是世界银行2000年提出的,作为对家庭未来福利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研究热点。国内外的学者对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贫困脆弱性的概念框架与度量,另一方面是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黄承伟等介绍了脆弱性的概念框架以及脆弱性测量的3种方法:即预期的贫困脆弱性(VEP)、低期望效用脆弱性(VEU)和风险暴露脆弱性(VER)[10]。其中预期的贫困脆弱性(VEP)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接受。对于预期贫困脆弱性(VEP)的度量方法,万广华基于中国1995~2005年的一组农户面板数据,比较了不同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后续3年内实际发生的贫困,以检验其准确性[11]。Dutta等基于预期贫困脆弱性(VEP)的思想,强调当期福利水平对脆弱性的影响,对贫困脆弱性的度量方法进行了创新[12]。Martina等以ROC曲线,皮尔逊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标准,比较不同脆弱性的度量方法,表明Dutta等所提出的度量方法更为准确[13]。
本文借助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的微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Dutta等提出的贫困脆弱性度量方法测度中国农村家庭2000、2004、2006、2009年4个年度的贫困脆弱性;其次,采用统计分析和转移矩阵方法,考察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整体变动趋势和各贫困脆弱性阶层动态演化特征;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并分析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动态演化的作用机制。
一、贫困脆弱性与动态演化方法
(一)贫困脆弱性的界定
预期贫困脆弱性(VEP)是指个人或家庭在将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假定个体未来福利水平(收入或消费)的有限集为{y1t+1,y2t+1,…,ynt+1},对应的概率取值为{p1,p2,…,pn},则预期贫困脆弱性(VEP)计算公式的离散化形式为
其中,V(L)表示个体或家庭的贫困脆弱性,z为贫困线,yt表示当期福利水平(收入或消费),R(z,yt)为基准线函数(reference line),即满足一个人基本生活水平的标准,依赖于贫困线z和当期福利水平yt。Dutta等指出贫困脆弱性不仅仅取决于贫困线z,而且还依赖于能够恶化和缓和福利损失的当期福利水平yt。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基准线函数,一种是基准线函数R(z,yt)与当期福利水平yt正相关,表明目前较高的福利水平导致基准线函数上升,加速了福利损失,即(3)式。一种是基准线函数R(z,yt)与当期福利水平yt负相关,表明目前较高的福利水平导致基准线函数下降,延缓了福利损失,即(4)式[12]。
Dutta等提出的贫困脆弱性度量方法,应用基准线函数R(z,yt)代替了贫困线z,强调当期福利水平(收入或消费)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实际上是一种加权的贫困脆弱性。章元指出,给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以权重将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这种度量方式之下难以确定一个恰当的“脆弱线”,用来判断哪些家庭是脆弱而哪些家庭不是脆弱的[14]。因此在强调当期福利水平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同时,本文将(1)式简化为
根据李丽的分析,当前的脆弱性测度没有一种能够满足脆弱性的全部六条准则,比较而言只有预期贫困脆弱性VEP当r=2时对准则的满足程度最高[15]3233。我们简化后的脆弱性测度相当于VEP当γ=0时的情况,但同时应用基准线函数代替贫困线,强调了当期福利水平(收入或消费)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将(5)式写成积分形式,即
当基准线函数R(z,yt)与目前福利水平yt正相关时,说明当期福利水平较高的人,当未来福利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时,相对于当期福利水平较低的人,脆弱性更高。虽然在理论上从两个角度研究当期福利水平对脆弱性的影响是合理的,但对于中国农村居民,当农户当期的福利水平较高时,一般会进行财物储备,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少进行具有风险性的投资活动,相对于当期福利水平较低的人,未来落入贫困脆弱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考察基准线函数与当期福利水平负相关,即将(6)式表示为
V(L)=∫z1+α/yαt0dF(yt+1)(7)
同时为了后续的实证分析,取α=1/2,且未来福利水平yt+1代表人均净收入。
(二)贫困脆弱性的估计
贫困脆弱性的估计依赖于未来收入yt+1的概率分布。参考相关学者对收入分布的研究[9,11,14,16],本文选取未来收入yt+1的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确定未来收入的分布以后,需要估计分布的均值和方差,进而计算贫困脆弱性。在有面板数据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家庭收入跨期均值和方差作为未来收入分布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也可以应用回归方法计算未来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其理论依据是假设家庭可观测的收入可以分解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其中持久收入作为未来收入分布均值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方差。如果只有截面数据,Chaudhuri等提出一个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测量模型,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分布的均值和方差,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缺乏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困难[16]。李丽等指出由于CHNS决定收入变量的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导致基于回归法的脆弱性测度效率减低[9]。因此本文直接根据家庭收入跨期均值和方差作为未来收入分布均值和方差的估计。
(三)动态演化方法
在演化经济学出现以来,经济学者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经济学分析也不再侧重于经济变动结果的考察,而是着重分析经济变动的过程。具体来讲,对于贫困问题而言,不再局限于某一年度整体贫困状况的考察,而是着重分析贫困的跨期变动过程,通过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点上贫困状况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到贫困动态演化特征,反映贫困跨期变动的实质。
整体来讲,对于贫困动态的分析方法,国内外的学者或是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不同时点的贫困测度进行比较和分解,或是基于微观面板数据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贫困动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转移矩阵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进行动态分析,其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主要考察各个时间点贫困脆弱的整体变动情况,应用转移矩阵方法主要考察贫困各阶层的动态演化特征。
王朝明等在对中国城乡贫困状况进行动态考察时,介绍了转移矩阵的构建原理和估算形式[7]。其中反映状态转移的双随机矩阵形式如下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该数据库于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年共进行8次调查,包括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和黑龙江9个省份,这9个省份地理位置与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数据中样本选用的是多阶段的随机集群抽样方法,数据中每年大约有3 400~4 400个家户,19 000左右的个体。
为了估计未来收入分布的均值和方差以及考察贫困脆弱性的动态演化特征,本文选取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年共六轮调查的平衡面板数据,得到六轮都参与调查的家庭共1 324户,分别测度2000、2004、2006、2009年的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对于2000年贫困脆弱性的计算,均值和方差的估计应用1993、1997、2000年3个年度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数据,对于2004年贫困脆弱性的计算,均值和方差的估计应用1993、1997、2000、2004年4个年度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数据,以此类推。本文使用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是按CPI折算到2009年的家庭人均纯收入。
考察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程度,还依赖于贫困线和脆弱线的选择。本文的贫困线采用2009年低收入标准人均纯收入1 196元/年。关于脆弱线的选择,Chaudhuri等提出脆弱线的选择比较主观,有两条脆弱线值得注意,一个是贫困发生率,一个是50%,后者被称为“高脆弱线”[16]。章元指出如果期望消费水平与所选择的贫困线相等,则我们的度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正好等于50%[14]。因此本文选择50%作为脆弱线,同时贫困脆弱性的计算过程采用MATLAB编程计算。
三、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整体分析
对于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整体变动趋势,我们采用脆弱率和核密度估计两种形式进行考察。当脆弱线设定为0.5时,即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大于等于0.5时表示脆弱,小于0.5时表示非脆弱,进而计算各年脆弱率(每年贫困脆弱的家庭占全部调查家庭的比例),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中国农村家庭的脆弱率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0.124 6下降到2009年的0.040 0,下降了67.9%。这说明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情况逐年改善,与中国农村整体贫困发生率的趋势是一致的。
应用STATA12.0的kdensity函数,得到2000、2004、2006、2009年4个年度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核密度估计形式,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这一期间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分布及其变化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随时间整体向左移动,贫困脆弱性的顶部不断上升,反映农村家庭整体贫困脆弱性不断下降。第二,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中心显著偏左,右尾尾部不断变薄,一方面说明绝大部分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较低,另一方面说明高脆弱性群体的比重越来越小。第三,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左侧尾部逐年变厚,说明低脆弱性群体比重逐年增加。
图1 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核密度估计
四、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动态演化分析
(一)持续性脆弱与暂时性脆弱
本文首先分别从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经历年限情况和持久性情况进行考察,总体上分析中国农村家庭是持续性脆弱还是暂时性脆弱。如表2所示,在2000、2004、2006、2009年的四轮调查中,从未经历过贫困脆弱的家庭大约占全部农村家庭的79.83%,至少经历过一次贫困脆弱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20.17%,至少经历过两次贫困脆弱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7.41%。其中经历过一次贫困脆弱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12.76%,表明在经历过贫困脆弱的农村家庭中,绝大部分家庭经历过一次贫困脆弱。同时随着脆弱性经历年限的提高,比重呈现大幅度递减趋势。
如表3所示,对于2000年贫困脆弱的家庭来讲,在2000~2004年连续两个调查年度内都处于贫困脆弱的家庭比重为34.55%,而在2000~2009年连续4个调查年度都处于贫困脆弱的家庭比重则降到了4.24%,整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2000年贫困脆弱家庭绝大多数在2009年都脱离了贫困脆弱。对于2004年的贫困脆弱家庭,贫困脆弱的持久性状况也有类似的规律。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状态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暂时性的贫困脆弱。
(二)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
农村家庭在受到各种外界正向和负向冲击的双重影响下,一部分贫困脆弱的家庭可能脱离贫困脆弱,一部分非贫困脆弱家庭可能进入贫困脆弱。张立东等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存在着较为广泛的脱离贫困与进入贫困并存的现象[5]。对于贫困脆弱,是否依然存在这种现象?
如表4所示,对于2000年贫困脆弱的家庭,大约有65.45%的贫困脆弱家庭脱离贫困脆弱,而同时对于2000年非贫困脆弱家庭,大约有4.40%的非贫困脆弱家庭进入贫困。总体来讲,平均有71.29%的贫困脆弱家庭脱离贫困脆弱,同时平均有3.83%的非贫困脆弱家庭进入贫困脆弱,脱离贫困脆弱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2000~2004年的65.45%上升到2006~2009年的77.11%,上升幅度达17.82%,而进入贫困脆弱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00~2004年的4.40%下降到2006~2009年的2.80%,下降幅度达36.36%。可见,中国农村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并存的现象,但脱离贫困脆弱占主导地位。
(三)农村家庭贫困脆弱动态演化:脆弱性分组
对于贫困脆弱家庭,那个阶层更容易脱离贫困脆弱,而对于非贫困脆弱家庭,哪个阶层更容易进入贫困脆弱?本文应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对不同脆弱性阶层的贫困脆弱动态演化特征加以考察。具体来讲,对于每年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以脆弱线0.5为分界点,分为脆弱家庭和非脆弱家庭。进一步对于脆弱家庭以0.75为分界点分为两组,对于非脆弱家庭以0.25为分界点分为两组。这样处理以后,每一年农村家庭按照贫困脆弱性由低到高被分为四组。表5给出了2000~2009年中国农村家庭脱离贫困脆弱和进入贫困脆弱概率,表6则说明了2000~2009年农村家庭脱离贫困脆弱和进入脆弱后家庭贫困脆弱性地位演化特征。
通过表5和表6,可以归纳得到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动态演化的特征如下:
第一,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群体脱离贫困脆弱的概率来看, [0.5,0.75]阶层的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上升趋势,从2000~2004年间的68.60%上升到2006~2009年间的86.44%;而(0.75,1]阶层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下降趋势,从2000~2004间年的62.03%下降到2006~2009年间的54.17%;并且在脆弱线附近群体的脱离贫困脆弱概率高于远离脆弱线群体的脱离贫困脆弱概率,表现出状态依赖特征。
第二,从农村家庭非贫困脆弱群体进入贫困脆弱的概率来看,[0,0.25]阶层进入贫困脆弱概率呈下降趋势,从2000~2004年的3.66%下降到2006~2009年的1.80%;(0.25,0.5)阶层进入贫困脆弱概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4~2006年间达到最大,为19.17%;并且在脆弱线附近群体的进入贫困脆弱概率高于远离脆弱线群体的进入贫困脆弱概率,也表现出状态依赖特征。
第三,从农村家庭脱离贫困脆弱后家庭脆弱性地位演化来看, [0.5,0.75]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农村脆弱家庭会进入到[0,0.25]阶层,约占脱离贫困脆弱家庭的59.86%;而(0.75,1]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农村脆弱家庭会进入到(0.25,0.5)阶层,约占脱离贫困脆弱家庭的60.46%。
第四,从农村家庭进入贫困脆弱后家庭脆弱性地位演化来看, [0,0.25]阶层和[0.25,0.5]阶层进入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农村非贫困脆弱家庭都会进入到[0.5,0.75]阶层,分别约占进入贫困脆弱家庭的81.99%和66.52,并且[0,0.25]阶层和[0.25,0.5]阶层相比,[0.25,0.5]阶层进入[0.5,0.75]阶层的比例更高。
五、结论与分析
个体或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取决于在风险冲击面前平滑收入或消费的能力,这些又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环境(宏观经济、制度、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拥有的资源(人力、实物、金融资本)和行为响应间的复杂动态联系[15]。对于中国农村的个体或家庭,相较于城市,风险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如从直接风险的角度,宏观的经济制度不利、粮食价格的下降、日用商品价格的上涨、农作物的受灾等都会对农户的收入造成冲击;另一方面,一些潜在的风险冲击,如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患病、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完善、居住地理条件恶劣等原因都可能使农户的收入水平出现波动,同时在面对风险冲击的条件下,没有正规和非正规的分担风险的机制,最终使得家庭陷入贫困脆弱。
贫困脆弱性是对贫困的事前测度,具有前瞻性。根据贫困脆弱性构建反贫困政策,对贫困进行事前干预,不仅能更有效定位即将陷入贫困的群体和减少贫困人口长期贫困,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也能减少减贫政策成本。对贫困脆弱问题的动态演化研究,可以深化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它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当前的贫困状况,而且有助于反映贫困变动的特质。本文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六轮面板数据,测度中国农村家庭2000、2004、2006、2009年的贫困脆弱性及其贫困脆弱性的动态演化特征,主要的研究结论和相关分析如下:
第一,整体上看,中国农村贫困脆弱程度呈下降趋势,并且贫困脆弱状态是一种暂时性贫困脆弱状态,但是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现象并存。对于中国农村家庭,整体贫困脆弱程度下降,这充分说明农村家庭整体抵抗风险冲击的能力逐渐加强。虽然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现象并存,但整体上脱离贫困脆弱比例逐年上升,而进入贫困脆弱比例逐年下降,并且脱离贫困脆弱占主导地位。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随着整体经济的增长,在“涓流机制”和“扩散机制”的作用下,对农村贫困脆弱性的降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的扶贫政策经历了从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到造血式开发扶贫的转变,在扶贫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更加注重扶贫制度的完善和对贫困个体能力的开发,如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业税进行减免,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农民工群体的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等,这些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保障和风险分担机制,从而降低了中国农村家庭整体的贫困脆弱程度,达到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微观的角度看,首先,对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群体,较低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现上升趋势,较高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在脆弱线附近的群体更容易脱离贫困脆弱;对于中国农村家庭,在脆弱线附近群体更容易脱离贫困脆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一群体的贫困脆弱性相对较低。但是较高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近十些年我国的扶贫政策对于较高脆弱群体脱离贫困脆弱的贡献是逐年减弱的,这一点与很多学者的研究吻合,如沈杨杨指出,经济发展更多的惠及较富裕的贫困人口,较穷的贫困人口很难从经济增长中受益[17]。因此相较于较高贫困脆弱群体,较低贫困脆弱群体因为初始资源禀赋较高,更容易从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中获益。其次,对于农村家庭非贫困脆弱群体,较低非贫困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概率呈下降趋势,较高非贫困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概率呈波动趋势,并且在脆弱线附近的群体更容易进入贫困脆弱。对于中国农村家庭,在脆弱线附近群体更容易进入贫困脆弱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一群体的贫困脆弱性相对较高。整体来讲,虽然较高非贫困脆弱群体进入贫困脆弱在2004~2006年有所提高,但2006~2009年间相较于2000~2004年间,还是有所下降,所以整体非贫困脆弱群体进入贫困脆弱的概率是下降的。对于我国农村的非贫困脆弱群体,在国家宏观经济良好的条件下,一般会进行财物储备,很少进行风险投资活动,家庭资产会逐年累积。当遇到风险冲击时,相较于贫困脆弱群体,分担风险的能力更强,因而进入贫困脆弱的概率表现为逐年下降。最后,对于中国农村家庭脆弱群体,较高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进入非贫困脆弱群体的较高阶层;较低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进入非贫困群体较低贫困脆弱阶层。这说明较高贫困脆弱阶层一旦脱离贫困脆弱后,会在脆弱线附近徘徊,而较低贫困脆弱阶层一旦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会远离贫困脆弱,这一点与我们的常识判断相一致,因为相较于较高贫困脆弱阶层,较低贫困脆弱阶层更容易脱离贫困脆弱,同时也印证了较低贫困脆弱阶层更容易从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中受益。对于中国农村家庭非贫困脆弱群体,较高贫困脆弱阶层和较低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均进入脆弱群体较低阶层,并且较高非贫困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的比例更高。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察报告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112.
[2] Oxley.Poverty Dynamics in Six OECD Countries[J].OECD Economic Studies,2000(1):752.
[3] Jalan,Ravallion.Is Transient Poverty Different?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6(6):8299.
[4] 万光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中国贫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6):112123.
[5] 张立冬,李岳云,潘辉.收入流动性与贫困的动态发展:基于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6):7380.
[6] 罗楚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2010(5):123137.
[7] 王朝明,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1990~2005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315.
[8] 郭劲光.我国贫困人口的脆弱度与贫困动态[J].统计研究,2011,28(9):4248.
[9] 李丽,白雪梅.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与分解——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8):6272.
[10] 黄承伟,王小林,徐丽萍.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J].农业经济,2010(8):811.
[11] 万广华.如何更准确地预测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J].农村技术经济,2011(9):1322.
[12] Indranil Dutta, James Foster,Ajit Mishra.On Measur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J].Soc.Choice Welf,2011(37):743761.
[13] Celidoni,Martina.Vulnerability to Poverty: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Measures[J].Applied Economics,2012,45(12):1 4931 506.
[14] 章元.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1):100104.
[15] 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627.
[16] Chaudhuri S.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Concepts,Empirical Methods and Illustrative Examples[R].Working Paper,Columbia University,2002:8.
[17] 沈杨杨.经济增长与不平等对农村贫困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8):1234.
贫困脆弱性是对贫困的事前测度,具有前瞻性。根据贫困脆弱性构建反贫困政策,对贫困进行事前干预,不仅能更有效定位即将陷入贫困的群体和减少贫困人口长期贫困,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也能减少减贫政策成本。对贫困脆弱问题的动态演化研究,可以深化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它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当前的贫困状况,而且有助于反映贫困变动的特质。本文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六轮面板数据,测度中国农村家庭2000、2004、2006、2009年的贫困脆弱性及其贫困脆弱性的动态演化特征,主要的研究结论和相关分析如下:
第一,整体上看,中国农村贫困脆弱程度呈下降趋势,并且贫困脆弱状态是一种暂时性贫困脆弱状态,但是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现象并存。对于中国农村家庭,整体贫困脆弱程度下降,这充分说明农村家庭整体抵抗风险冲击的能力逐渐加强。虽然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现象并存,但整体上脱离贫困脆弱比例逐年上升,而进入贫困脆弱比例逐年下降,并且脱离贫困脆弱占主导地位。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随着整体经济的增长,在“涓流机制”和“扩散机制”的作用下,对农村贫困脆弱性的降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的扶贫政策经历了从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到造血式开发扶贫的转变,在扶贫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更加注重扶贫制度的完善和对贫困个体能力的开发,如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业税进行减免,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农民工群体的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等,这些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保障和风险分担机制,从而降低了中国农村家庭整体的贫困脆弱程度,达到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微观的角度看,首先,对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群体,较低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现上升趋势,较高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在脆弱线附近的群体更容易脱离贫困脆弱;对于中国农村家庭,在脆弱线附近群体更容易脱离贫困脆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一群体的贫困脆弱性相对较低。但是较高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近十些年我国的扶贫政策对于较高脆弱群体脱离贫困脆弱的贡献是逐年减弱的,这一点与很多学者的研究吻合,如沈杨杨指出,经济发展更多的惠及较富裕的贫困人口,较穷的贫困人口很难从经济增长中受益[17]。因此相较于较高贫困脆弱群体,较低贫困脆弱群体因为初始资源禀赋较高,更容易从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中获益。其次,对于农村家庭非贫困脆弱群体,较低非贫困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概率呈下降趋势,较高非贫困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概率呈波动趋势,并且在脆弱线附近的群体更容易进入贫困脆弱。对于中国农村家庭,在脆弱线附近群体更容易进入贫困脆弱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一群体的贫困脆弱性相对较高。整体来讲,虽然较高非贫困脆弱群体进入贫困脆弱在2004~2006年有所提高,但2006~2009年间相较于2000~2004年间,还是有所下降,所以整体非贫困脆弱群体进入贫困脆弱的概率是下降的。对于我国农村的非贫困脆弱群体,在国家宏观经济良好的条件下,一般会进行财物储备,很少进行风险投资活动,家庭资产会逐年累积。当遇到风险冲击时,相较于贫困脆弱群体,分担风险的能力更强,因而进入贫困脆弱的概率表现为逐年下降。最后,对于中国农村家庭脆弱群体,较高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进入非贫困脆弱群体的较高阶层;较低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进入非贫困群体较低贫困脆弱阶层。这说明较高贫困脆弱阶层一旦脱离贫困脆弱后,会在脆弱线附近徘徊,而较低贫困脆弱阶层一旦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会远离贫困脆弱,这一点与我们的常识判断相一致,因为相较于较高贫困脆弱阶层,较低贫困脆弱阶层更容易脱离贫困脆弱,同时也印证了较低贫困脆弱阶层更容易从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中受益。对于中国农村家庭非贫困脆弱群体,较高贫困脆弱阶层和较低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均进入脆弱群体较低阶层,并且较高非贫困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的比例更高。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察报告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112.
[2] Oxley.Poverty Dynamics in Six OECD Countries[J].OECD Economic Studies,2000(1):752.
[3] Jalan,Ravallion.Is Transient Poverty Different?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6(6):8299.
[4] 万光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中国贫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6):112123.
[5] 张立冬,李岳云,潘辉.收入流动性与贫困的动态发展:基于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6):7380.
[6] 罗楚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2010(5):123137.
[7] 王朝明,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1990~2005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315.
[8] 郭劲光.我国贫困人口的脆弱度与贫困动态[J].统计研究,2011,28(9):4248.
[9] 李丽,白雪梅.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与分解——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8):6272.
[10] 黄承伟,王小林,徐丽萍.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J].农业经济,2010(8):811.
[11] 万广华.如何更准确地预测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J].农村技术经济,2011(9):1322.
[12] Indranil Dutta, James Foster,Ajit Mishra.On Measur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J].Soc.Choice Welf,2011(37):743761.
[13] Celidoni,Martina.Vulnerability to Poverty: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Measures[J].Applied Economics,2012,45(12):1 4931 506.
[14] 章元.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1):100104.
[15] 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627.
[16] Chaudhuri S.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Concepts,Empirical Methods and Illustrative Examples[R].Working Paper,Columbia University,2002:8.
[17] 沈杨杨.经济增长与不平等对农村贫困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8):1234.
贫困脆弱性是对贫困的事前测度,具有前瞻性。根据贫困脆弱性构建反贫困政策,对贫困进行事前干预,不仅能更有效定位即将陷入贫困的群体和减少贫困人口长期贫困,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也能减少减贫政策成本。对贫困脆弱问题的动态演化研究,可以深化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它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当前的贫困状况,而且有助于反映贫困变动的特质。本文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六轮面板数据,测度中国农村家庭2000、2004、2006、2009年的贫困脆弱性及其贫困脆弱性的动态演化特征,主要的研究结论和相关分析如下:
第一,整体上看,中国农村贫困脆弱程度呈下降趋势,并且贫困脆弱状态是一种暂时性贫困脆弱状态,但是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现象并存。对于中国农村家庭,整体贫困脆弱程度下降,这充分说明农村家庭整体抵抗风险冲击的能力逐渐加强。虽然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现象并存,但整体上脱离贫困脆弱比例逐年上升,而进入贫困脆弱比例逐年下降,并且脱离贫困脆弱占主导地位。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随着整体经济的增长,在“涓流机制”和“扩散机制”的作用下,对农村贫困脆弱性的降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的扶贫政策经历了从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到造血式开发扶贫的转变,在扶贫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更加注重扶贫制度的完善和对贫困个体能力的开发,如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业税进行减免,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农民工群体的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等,这些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保障和风险分担机制,从而降低了中国农村家庭整体的贫困脆弱程度,达到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微观的角度看,首先,对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群体,较低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现上升趋势,较高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在脆弱线附近的群体更容易脱离贫困脆弱;对于中国农村家庭,在脆弱线附近群体更容易脱离贫困脆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一群体的贫困脆弱性相对较低。但是较高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概率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近十些年我国的扶贫政策对于较高脆弱群体脱离贫困脆弱的贡献是逐年减弱的,这一点与很多学者的研究吻合,如沈杨杨指出,经济发展更多的惠及较富裕的贫困人口,较穷的贫困人口很难从经济增长中受益[17]。因此相较于较高贫困脆弱群体,较低贫困脆弱群体因为初始资源禀赋较高,更容易从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中获益。其次,对于农村家庭非贫困脆弱群体,较低非贫困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概率呈下降趋势,较高非贫困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概率呈波动趋势,并且在脆弱线附近的群体更容易进入贫困脆弱。对于中国农村家庭,在脆弱线附近群体更容易进入贫困脆弱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一群体的贫困脆弱性相对较高。整体来讲,虽然较高非贫困脆弱群体进入贫困脆弱在2004~2006年有所提高,但2006~2009年间相较于2000~2004年间,还是有所下降,所以整体非贫困脆弱群体进入贫困脆弱的概率是下降的。对于我国农村的非贫困脆弱群体,在国家宏观经济良好的条件下,一般会进行财物储备,很少进行风险投资活动,家庭资产会逐年累积。当遇到风险冲击时,相较于贫困脆弱群体,分担风险的能力更强,因而进入贫困脆弱的概率表现为逐年下降。最后,对于中国农村家庭脆弱群体,较高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进入非贫困脆弱群体的较高阶层;较低贫困脆弱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进入非贫困群体较低贫困脆弱阶层。这说明较高贫困脆弱阶层一旦脱离贫困脆弱后,会在脆弱线附近徘徊,而较低贫困脆弱阶层一旦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会远离贫困脆弱,这一点与我们的常识判断相一致,因为相较于较高贫困脆弱阶层,较低贫困脆弱阶层更容易脱离贫困脆弱,同时也印证了较低贫困脆弱阶层更容易从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中受益。对于中国农村家庭非贫困脆弱群体,较高贫困脆弱阶层和较低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均进入脆弱群体较低阶层,并且较高非贫困脆弱阶层进入贫困脆弱的比例更高。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察报告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112.
[2] Oxley.Poverty Dynamics in Six OECD Countries[J].OECD Economic Studies,2000(1):752.
[3] Jalan,Ravallion.Is Transient Poverty Different?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6(6):8299.
[4] 万光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中国贫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6):112123.
[5] 张立冬,李岳云,潘辉.收入流动性与贫困的动态发展:基于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6):7380.
[6] 罗楚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2010(5):123137.
[7] 王朝明,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1990~2005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315.
[8] 郭劲光.我国贫困人口的脆弱度与贫困动态[J].统计研究,2011,28(9):4248.
[9] 李丽,白雪梅.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与分解——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8):6272.
[10] 黄承伟,王小林,徐丽萍.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J].农业经济,2010(8):811.
[11] 万广华.如何更准确地预测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J].农村技术经济,2011(9):1322.
[12] Indranil Dutta, James Foster,Ajit Mishra.On Measur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J].Soc.Choice Welf,2011(37):743761.
[13] Celidoni,Martina.Vulnerability to Poverty: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Measures[J].Applied Economics,2012,45(12):1 4931 506.
[14] 章元.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1):100104.
[15] 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627.
[16] Chaudhuri S.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Concepts,Empirical Methods and Illustrative Examples[R].Working Paper,Columbia University,2002:8.
[17] 沈杨杨.经济增长与不平等对农村贫困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