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素描之刻画“表面”

2015-01-15蔡芳

艺海 2014年11期
关键词:肌理质感刻画

蔡芳

〔摘要〕本文针对艺术设计学院一年级学生基础薄弱,而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阐述如何通过刻画“表面”的训练,将学生从被动的“快餐式绘画”引导到自主观察、分析及深入表现,集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

〔关键词〕表面材质观察方法造型能力

目前,考入艺术设计学院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针对高考而进行的目的明确的“快餐式”美术学习。尤其在职业技术类学校,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是在高中阶段进行了“突击式”美术培训,甚至有些学生只是高三上了美术培训班,学了“背、默、临”等简单的短期训练。这部分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素描学习,只会被动地默写或临摹,缺乏自主的观察能力,基础薄弱。如何让他们在升入大学后,在基础部分的素描方面能够迅速成长,是素描课当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渐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完整、科学的训练,提高以自我为主体的观察能力,同时夯实基础,加强手绘能力。通常一年级学生对于素描的学习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结构描绘、光影描绘、刻画“表面”。这其中尤以刻画“表面”最为重要。对学生来说,这是在研究“形态”的过程中,由“内而外”地表达形态的训练。结构描绘、光影描绘的部分,重在透彻地分析物体内部构造,理解透视规律,表现物体的深度和立体,表达光影效果,探讨光影以不同的方式投射对物体造成的丰富变化,探讨物体与环境在光的影响下的互涉关系等等。而刻画“表面”,却重在深入地观察和追求细致入微的逼真效果。前者强调观察整体,后者强调在学会整体观察的前提下对局部进行凝视。刻画“表面”设定为长期作业,需要至少两周时间。这正好是将学生从死板、被动的“快餐式绘画”引导到自主观察、分析、尽可能完整地表现对象。通过对材质的描绘,深入刻画表面这一单元的训练,学习以专业的、细致的眼光观察,运用造型规律刻画、体会,所谓“眼到、心到、手到”。它比其他形式的造型活动更能集中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及造型的思维能力。如果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教与学的方法得当,学生将会在素描的学习中有长足的进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词条“表面”是指:1物体跟外界接触的部分;2外在的现象或非本质的部分。

当自然物或人造物以各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面”特征,这种表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材质与肌理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它是区别不同物体的第一视觉识别标识,使人们能够通过它来对物与物之间哪怕是十分微小的差别进行区分。对于物体表面的关注,会引导学生强化对物体外在肌理的感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词条“刻画”是指:1刻或画;2用文字描写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所谓刻画“表面”———在绘画语言中,是深入地描绘物体的表面材质与肌理,追求细致入微的逼真效果。(超写实描绘亦有其中部分要义)超写实源自并兴盛于美国,之后波及到世界各地。二十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作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美国艺坛出现了莱斯利,克洛斯(绘画),安德烈,汉森(雕塑)等人,其作品的逼真程度犹如使人面对照片和真人。

现代心理学观点认为,绘画艺术具有思维的特性。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绘画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深入观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是其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过程1:对物体表面材质感性认知。教室中间摆出一些表面性状相异的静物,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被丰富的表面性状所打动,激发表达欲望,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原理。不同的物体在形态上可以各不相同:自然的形态本身、扭曲的或人为的形态、模仿它物的形态、综合形态;在材质上可以是:坚硬的、柔软的、光滑的、粗糙的、透明的、不透明的等等,尝试重新用新鲜的眼光去审视周围世界,正如现代雕塑家、素描艺术家贾科梅蒂说:绘画只是一种看的方式。

过程2:对物体表面性状进行深入观察。让学生尝试多焦点多角度近距离地观察对象的表面特征。物体材质表面的重要性质在于它表面的纹理组织,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视觉和触觉之间,在看和摸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即通常所说的“通感”。人们对于看到的某种表面肌理组织,会相应地得出“触觉”性质的判断:光滑与粗糙、坚硬与松软、潮湿与干燥、透明与模糊等。深入地观察物体表面肌理组织,体会强烈的纹理对比,引发眼睛和触觉的一连串反应,吸引视线向材料质感转移。

过程3:布置课题。选取一个课题,自己寻找符合题意所指的一个或一些静物,进行组合及构图。在题材的选择上,可以说在开始阶段就要引入以自我为主体的分析、观察理念。学生在取材上得到了较大的解放,解除了约束,但前提是必须明晰自身所具备的审美取向。提倡有意识地自己设置特殊光源,强化物体的表面质感,增强画面特殊的视觉感染效果。

课题A:“透明”。“透”的解释为:1(液体、光线等)渗透,穿透;透过物体的表面现象,找出它的本质。2暗地里告诉:透消息,透个信。3透彻:把道理说透了。4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5显露。词条“透明”的解释为:透明实际上是一种视觉现象。这里有光、影的模糊性,有形状的模糊性,也有对物质质感的模糊性。

课题B:“粗糙”。“粗”的解释为:1(条状物)横剖面较大,跟“细”相对。2(长条形)两长边的距离不十分近。3颗粒大。4(声音)大而低。5粗糙,和“精”相对。6疏忽,不周密。7卤莽,粗野。8略微。词条“粗糙”的解释为:1(质料)不精细,不光滑。2(工作等)草率,不细致。

课题C:“皱”。“皱”的解释为:1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2起皱纹。

过程4:眼、脑、手协同合作,完成课题。对于习惯了美术高考“快餐式绘画”的学生来说,最常见的问题是观察不够细致———“画不下去”,往往会按照通常的思维方式,画画“黑白灰”,“三大面五大调子”,在还没有刻画到物体表面质感的时候,就已经进入瓶颈状态。要求学生“气沉丹田”,耐心地对物体进行近距离的仔细观察,包括用手触摸、感知、沟通,体会物体表面上的每一个敏感点。对事物超常地、细致地观察,可以根据需要在绘画的尺度上进行改变,比如把较小的物体进行放大,迫使自己在经过放大的尺幅内,尽可能多地描绘物体表面被放大的细节,极致地表现对物象表面特征的深度感知。只有先观察到平时绘画过程中被强制忽略的物体表面的一些细节,体会自己被细节所感动而获得的感性的力量,最后才能通过手的描绘理性地实施在画面上。

在画面的处理上,可以是具有“画面空间”的完整性质的实践,也就是通常的“全因素素描”,也可以是略去“背景”、“投影”,而通过物体与“白背景”的直接对比来强化材料质感表现的练习,甚至可以对局部进行一次性到位的深入刻画,从某一小块局部的质感入手推广至整个画面。做画过程本身也具有一定转换观察方法的意义,不再是一味强调整体观察,由“整体”入手到“局部”结束;也可以是从最感兴趣的一点出发,由“局部”入手到“整体”收尾。观察方法的灵活,有利于学生完成从“发现”到“创造”的过程。学生往往会由以前对表面材质的漠视状态,调整到关注与体会;从“不敢画、不会画”到“看得到、画得出”。

在工具材料的运用上,鼓励学生在符合课题要求的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工具材料。在结构描绘与光影描绘中,基本是常用的铅笔或炭笔,而在刻画“表面”的过程中,只要是有利于刻画表面质感的工具材料都可以自由选用,为达到逼真的效果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例如铅笔与水彩结合来表现透明、光滑的质感;水粉、油画棒与修正液结合来表现粗糙、凸凹不平的肌理。当然,如果学生想尝试将一种工具用到极致,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例如利用铅笔本身细腻的特点,既可以用来表现透明物体对光线的不同层次的折射,又可以用来表现极度繁琐、粗糙或充满褶皱的物体。最终,通过精心设计、细心观察、深入刻画,画面上将表现出张力美、形式美及材质美的特殊感染力。

每一种物体的表面质感,都带有它自身不同的表情特征。通过细心地观察去体会,耐心地描摹去表达,使其在画面上通过对比而相映成趣;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起眼到———心到———手到的和谐通道,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手绘能力,培养一种超越一般审视对象的精致而宏大的眼光。另一方面,刻画表面的质感在广告设计和工业产品预想图的创作中均有广泛的运用,通过刻画表面而培养起来的对于材料质感、肌理等视觉因素的关注,将极大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为接下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 [美]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8.

[2]陈立勋,冯信群.新概念素描———艺术设计基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袁维忠.设计要素点击【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4]周至禹.设计素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肌理质感刻画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空间的质感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颜料的“质感”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打造上乘质感肌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