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民与刘寿祥的水彩静物画表现语言研究
2015-01-15廖胜兰邹正洪
廖胜兰+邹正洪
〔摘要〕众所周知,王肇民和刘寿祥是中国著名水彩画家,他们都画过很多水彩静物作品。但是,由于他们艺术观念和所处时代、地域的不同,水彩静物画的风格特征也就不一样。本文将两者的水彩静物画表现语言作比较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两者作品中不同的造型、构图、光与色的表现语言,从他们的水彩静物画中汲取不同的养分。
〔关键词〕王肇民刘寿祥水彩静物画表现语言
众所周知,王肇民和刘寿祥是中国水彩画家,他们都画过很多水彩静物作品。由于他们艺术观念和所处时代、地域的不同,水彩静物画的风格特征也就不一样。王肇民先生出生在20世纪初,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擅长中国画、诗词,他的水彩静物画具有“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诗的境界”。①后来,他受塞尚的影响,运用体积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厚重感和结实感。他以写生的平实朴拙的笔调,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水彩画作品,使水彩静物画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刘寿祥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他的水彩静物画却有一种西方艺术的“古典美”,画面造型稳重而和谐、色彩丰富而含蓄、布局适度而平衡。本文将两者的水彩静物画表现语言作比较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两者作品中不同的造型、构图、光与色表现语言,从他们的水彩静物画中,汲取不同的养分。
一、王肇民与刘寿祥对画面中物体造型的理解
王肇民对造型的理解不同于古人的“形神兼备”,他对造型有独到的见解。在《画语拾零》中,他强调“形是一切”、“以形写形”。在观察方式上,他受中西方绘画理论的影响,学习了西方绘画大师塞尚———把自然看作各种球体、锥体、与圆柱体;又融合了国画家“石分三面”体积观。在表现方式上,王肇民“以巧见拙、以拙为主”,造型洗练又概括。他的水彩静物画中“宁方勿圆”的造型观念,使画面中物体的体量感得以凸显,使作品格调得以提升。
而刘寿祥在造型上与王肇民有着近似的见解。他将“真实于物体本身”与王肇民的“以形写形”摆在同样的高度。我们在观看刘寿祥的静物画时,是因为他的画中物体的造型,总是显现着“是物也非物”的理念———真实存在的物体和无形的精神内涵存在于他刻画的每一个自然体形之中,他刻意追求物体的坚实与挺拔,物体的质感也是表现体形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来,真正的造型艺术绝不是只抄袭自然来取悦他人,而应是“超出象外、得其环中”。他的作品绝不是仅仅描绘物体表面的真实。在他的静物画中,衬布都有如塞尚式的用餐过后皱皱巴巴的造型。刘寿祥的水彩静物画在努力挖掘物体本身的造型特征。
二、王肇民与刘寿祥作品中构图的特色
王肇民作品的构图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画面的均衡,主次分明。在《画语拾零》中他说到:“所以作画,只要把对象的主要部分突出地表现出来,其他的东西都可以忽略掉”。②在作画时,他对物与物间的从属关系要求十分严格,从始至终都会对每个物体的点、线、面作有序合理的安排。他习惯把归纳成让人一目了然的几何体在铺平的衬布上穿插着摆放。如作品《水果》(见图1)中,为了突出画面的主要部分———水果,他把背景和桌面进行了简化处理。画面的总体构图形式上类似夏尔丹的三角形主构图,显得纯朴而谦逊,布丁李的组合形成一个隐约的S型次构图形式,与深色背景遥相呼应,为画面增添了勃勃生机;黄香蕉、浅色鲜桃、白瓶及盘子的明度接近,和谐而微妙。画面的黑白红色块组合极具现代装饰味,符合人们的审美追求。
刘寿祥在构图时,他会再三冷静地思考布局是否平衡,他的静物作品中构图“尺法严谨合度”,是其画面视觉效果上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每个物体的高低、繁简、前后、黑白、粗细、轻重都有着严谨的尺度,画面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是恰到好处。如在作品《鲜果》(图2)中,画面的总体呈现半圆形构图,显得圆满而富足;墙壁、水果、衬布呈现上中下三段式的次构图形式,使画面平稳而和谐。在色块的布局上,浅色的墙壁包围深色的衬布,深色的衬布衬托黄色水果,明度对比强烈,主体物突出,主次分明。然而,他巧妙利用了灰色瓷坛将白墙和深色衬布协调起来,弱化对比强度。红色水果分布隔开,起到呼应作用。总体来说,他是在强烈对比求和谐的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王肇民与刘寿祥对光与色彩的运用
对王肇民来说,作画色阶越少越有力,少则对比性强,强则有力。画面物体的明度高度概括,一般只有两至三个色平面。在用光方面,他的画面平光和侧光居多,平光有力于投影的弱化,凸显画面的平面特征;使用侧光时,凸显物体的体积感,将投影巧妙组织起来,融入到画面的整体中去,使画面凝重而鲜明。他作画前,先在纸上做过粉底,这层粉底使画面色彩既鲜艳又厚重。
刘寿祥用光也十分讲究。在他的静物作品中,我们看到画面中的光往往是正侧面照射,几乎从不画逆光,他的黑白灰相对王肇民的水彩静物画来说,色块层次要丰富一些。他画面标志性的黑色衬布沉稳而含蓄,与白色墙壁映衬,再加上浅色投影,折射出他对中国水墨画中墨色的留恋。在色块的表现上,他不像王肇民一样的做底,他早期喜欢用保定纸作画,充分利用保定纸的纸纹,在第二层色使用干擦、枯笔的技法,呈现画面既保存透明效果又能进行塑造。这同王肇民的皴擦用笔效果还不一样。
王肇民画苹果“往往是根据苹果的生长过程中的颜色变化而画出色彩关系的。比如:先画绿,再画黄,再画红,再画素描关系:这样就可以使苹果的色彩层层透出,更具有真实感。”③而刘寿祥画苹果时虽然“喜欢按其生长规律去画它,先画苹果的绿色,然后画红色,画时,注意苹果间的整体和谐关系。”④但是在这一步骤之前,他会“在苹果上用紫灰色画一遍,以示苹果处高光颜色。”由此可知,刘寿祥在借鉴了王肇民画水果的用色方法上,又有自己的独创。
四、启发
通过研究王肇民和刘寿祥的水彩静物画,从他们的艺术实践成果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可借鉴的地方。(1)两位水彩画家在造型上,虽然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肇民是主张以形写形,刘寿祥则注重用色造型,但不管是哪种造型手段,都可以概括地体现出艺术家对物体造型的理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大师的造型风格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千篇一律地把别人的造型风格当作自己的创作方法,这不是创新,只是别人艺术成果的抄袭。我们应该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绘画元素,形成自己的特色。(2)我们在看王肇民和刘寿祥的作品时,在构图上的风格是不同的,前者从西画和中国画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能够做到每一幅画的构图形式不一样,没有固定的构图模式。而后者虽然借鉴了王肇民的形式,但是形成了他自己的构图特点。我们从刘寿祥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它在不断探索着新的构图形式。(3)在光与色的运用上,王肇民尊重绘画的本体语言,强调画面的平面性,追求色彩的装饰性和画面的厚重感,借以凸显自己的艺术理念。刘寿祥则注重光线的角度和物体本身的颜色,细微体会色彩的微妙变化,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时代审美追求。(责任编辑:杨建)
注释:
①王肇民:《画语拾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前言
②王肇民:《画语拾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20页
③王肇民:《画语拾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35页
④刘寿祥:《刘寿祥水彩画集》,湖南美术出版社、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
参考文献:
[1]王肇民.画语拾零[M].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2]梁江.孤独的王肇民[J].《美术》.1993年9期
[3]杨帆.以《鲜果》系列解读刘寿祥水彩艺术[J].美术大观.200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