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剧的生存与发展初探

2015-01-15范晓萍

艺海 2014年9期
关键词:越剧团剧团南通

〔摘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戏曲院团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日益突显。方家所论各异的化解之道,都不乏道理,然又难以拿来直接应用。戏曲院团面临的是同一问题不假,但自身情况各异,这是需要加以区别对待的。

〔关键词〕越剧生存与发展南通越剧团

越剧的生存与发展牵涉到机制、体制、艺术规律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就南通而言,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结构,成为制约南通越剧生存与发展的又一因素。因此,南通越剧要在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同时,对越剧的生态环境以及剧团的现状、处境进行分析,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研究,才能对南通越剧发展做出合理调整和规划。

一、客观分析形势,树立危机意识

南通市越剧团成立于1955年6月,由原上海市新华越剧团和苏州青春越剧团(曾称南通市越剧一团、二团)合并组成,有着辉煌的历史。1958年创作演出的反映建筑工人先进事迹的现代剧《老八路》,应邀到上海、南京、武汉、天津、杭州、北京等地演出一百多场,其中在京演出时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人出席观看,并接见演职人员及合影留念,《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戏剧报》以及各报刊都发表评论文章和报道。同年剧团改编的《人面桃花》也先后演出200余场,并于当年参加北京国庆化妆游行。另一剧目《柳林春潮》在上海演出时,上海电视台曾录像播放。1959年和1980年创作的历史剧《文成公主》、《则天外传》分别在浙江、上海及长江沿线的安徽、江西、湖北等地上演,均获好评。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为代表创作的《五女拜寿》、《西厢记》、《陆游与唐婉》等剧目为越剧走进都市主流人群奠定了基础。各个剧团纷纷出人出戏,南通越剧团当时就培养出钱世娥、李丽、黄晓萍、张振华、王萍芳、刘芳、周淑英等一批优秀演员,多次在全国、省、市调演或比赛中获奖。原创的大型古装剧《贞娘恨》,在江苏省新剧目调演中获优秀演出奖,并摄制成戏曲电视片,获全国优秀艺术片奖。剧团连续两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十部委授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演员钱世娥、沈莉君、赵俊麟、汪君卿四人演唱的《则天外传》、《龙凤花烛》选段,由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越剧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新情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各种文艺样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越剧市场形成了冲击和挤压。纵观历史,我们既要看到越剧的成就、贡献、优长和潜在力量等正面,也应该看到越剧的自身不足、由于生存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不利因素,以及其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与产生的负面问题。当前,我们需要更多地去认识、客观地去分析越剧自身的不足,才能够确立南通越剧生存发展的危机感,产生对越剧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并因此而做出相应的行动。

二、把握特色规律,探索发展路径

作为和越剧有着30多年情缘的越剧人,我对越剧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正因为对越剧的深厚感情,我对越剧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总结,对南通越剧团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了深入思考。

(一)越剧的特色及局限的应对

作为号称“全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有的说是“美”:人美、布景美、唱腔美、音乐美、舞蹈美等等;有的说是“综合体现好”:从剧本创作、导演手法、舞台调度、舞美设计、唱腔设计,一直到乐队编制和伴奏、演员表演等等;还有的说是剧本表现的题材具有浓郁的水乡气息,或者说是表演的风格委婉、细腻等等。我认为,越剧的主要艺术特色有两点:其一,越剧的语言和唱腔。越乡之音,侬侬细语,情真意切,透人心底;旋律优美,似说似唱,真挚动人,拨人心弦。其二,善于抒情,注重和追求舞台的整体美。

任何艺术要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生存环境。越剧从生根萌芽时期进入升枝舒叶是在浙江,而茁壮成材、繁茂成荫时期是在上海,浙江和上海孕育了众多越剧戏迷,也培育了越剧市场。而南通地处我国黄海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三面临水,一面靠陆,状如菱形半岛,南与苏州市及上海市隔江相望,西与泰州接壤,北与盐城接壤。南通市区一带以前为江口海域,南北朝时才始成沙州。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交通条件的落后,南通在古时候几乎与世隔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言体系。现代南通话归属于江淮方言(北方方言),但具有较浓厚的吴语色彩,是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过渡方言。因为方言问题,越剧在南通生存、发展较于浙江及上海的剧团尤为艰巨和困难。如果不依靠字幕,简直让使用北方语系的观众听不懂,即使是南通的海门、启东两地说上海崇明话的观众也会有五分之一的道白、三分之一的唱句听不懂,这主要是由语言本身的属性所造成的。越剧语言的特色,既有其柔软委婉、情浓意厚的韵味和特色,却又有难以听懂、表达与接受之间沟通堵塞的不利与困惑,这是越剧语言的两重性造成的。因此,首先要解决好越剧的语言问题。越剧所沿用的新昌嵊县方言,已经对越剧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障碍,但可把个别字改成“浙江普通话”。南通越剧团在创排的现代戏《孔繁森》、《魂系119》、《绝命天国路》、《女儿湖》中就运用了一些“浙江普通话”,观众反响不错,其中《孔繁森》连演280多场,《女儿湖》获得2006年中国越剧节铜奖。

(二)中小型剧团生存与发展

越剧艺术正处于从农村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型,以及观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异变的时期,因此在创作演出中必会产生许多矛盾和碰撞。目前全国有不少中小型剧团因不能适应变化的新形势而纷纷下马,杭嘉湖地区尤为明显,江苏也就剩下南京和南通两个越剧团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观众的流失,这种“流失”表现在:老一套,都市进不去;新一套,农村不欢迎,并导致主管部门的无措和剧团人心的涣散。而中小型剧团既担负着在调演中获奖、创牌等都市文化的要求,又面临着经济自负和生存的实际困难。在此种两面夹攻的形势下,必须二者兼顾,即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为完成调演中获奖、创牌的任务———走都市文化之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走乡镇文化之路。

要把这两条路走好,靠剧团领导明确方向,权衡利弊、择机行事,通盘考虑。有些地区的文化领导若遇到调演、争奖机会愿投入一定财力,并要求剧团排演出能适应都市高雅文化需要,并获得专家好评的剧目;而为了剧团生存,便要求剧团赶赴农村,任剧目再老再旧,只要农村有观众就是好。但令剧团领导感到苦恼的是,上级领导企图在这两者之间达到一举两得———既能进入都市参演、争奖;又能到农村开辟市场,以求生存。于是,他们对演出剧目提出了“雅俗共赏”的原则要求。其实,这是一厢情愿,事实上是根本做不到的。农村与城市存在着地域、条件、观念、文化层次、艺术趣味不同的尖锐矛盾,二者无法相容,又怎能去共赏呢?

近年来,南通越剧坚持生存与发展并存的方针,为越剧的生存发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一方面,剧团排演了《红楼梦》、《梁祝》、《五女拜寿》、《三看御妹》、《碧玉簪》、《何文秀》等传统老戏迎合农村市场;另一方面,与新疆圣龙投资有限公司联手合作了新编越剧《董小宛与冒辟疆》,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任该剧编剧,著名导演杨小青担任总导演,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导演江瑶担任执行导演,另特邀著名唱腔设计家、上海越剧院陈均,著名舞美设计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边雯彤等分别担任唱腔和舞美设计,优秀青年越剧演员徐柳飞、范晓萍任主演。2013年05月09日在南通更俗剧院首演,并开始了全国巡演,该剧先后在北京、郑州、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巡演50多场,观众超8万人次,票房超百万,该剧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被列入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创造了南通越剧团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综上所述,要真正做到两举两得———既要能跟上越剧发展的步伐,又能在农村市场去求生存,关键还必须加强剧团领导及全体演职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开阔艺术视野,提高对当前戏剧现象的思考和鉴别能力。

与其他地方戏曲一样,目前越剧的生存发展已处在大变革逐渐形成的关键时刻,跟不上时代节奏和新的审美要求就必然出现危机。南通越剧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越剧存在的问题,包括越剧生存环境的改变、越剧演出市场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越剧剧目在演出市场中的竞争力还不够强、越剧团体的资金投入有限等。同时,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南通越剧的具体措施。南通越剧力求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改革机制,树立市场意识,建立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天然关系,加强对观众和社会审美需求的研究,大力开拓演出市场等手段,使南通越剧在新的形势下焕发活力。最终让越剧这种文化生态更贴近现实大地,充分发挥它本体性的审美优势、排除可变性的审美障碍。南通越剧还需努力开拓越剧实践的新领域,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增强越剧艺术在多元文化结构中的竞争优势,不断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责任编辑:尹雨)

猜你喜欢

越剧团剧团南通
国家因素与当代越剧的跨地域传播——以芳华越剧团离沪赴闽为考察中心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光影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菊坛梨花绽春芳——记南京秦淮青年越剧团团长周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