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根海派魂主体湖湘韵
2015-01-15张杰
张杰
〔摘要〕湖南京剧应学习京派京剧与海派京剧,打造湖湘特色。
〔关键词〕京剧京派海派湖湘特色
一、关于题目
这个题目产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当时也是为湖南省京剧团现状、发展、谋略所思,曾在省京一次小型剧目座谈会上提出并作简要阐述,却是惰未成文。光阴荏苒,多年后的今日仍以此为题参与本次讨论,虽然岁月沧桑,就省京的现实困境而言,时过却并非实质境迁,权且旧话重提。
所谓“京派根、海派魂、湖湘韵自身”是一个整体概念,窃以为这或可作为湖南京剧的战略发展基本定位:以京朝派的京剧艺术根基、海派京剧的开放革新意识、主体形成自身充满湖湘文化韵致的艺术特色。
京剧之所以成为京剧,是以其曾经的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胸怀且又严谨规范的艺术系统,形成了完备的京剧文化体系。无论从京剧形成的历史追根朔源,还是考量其发祥壮大蔚成国剧之烂漫盛况,既使剧目丰富浩若烟海、艺术形式包罗万象、流派纷呈绚丽多彩,却终究万变不离京剧本宗,文脉根宗均系京城。就此而言,无论是宏观的审美研判,亦或微观的唱做念打,京剧只能姓京,唯此正宗。圈内称谓的“京朝派”则以规范严谨、寻门认宗、地道讲究著称。根深叶茂花红,凡是京剧院团只有艺术根基扎实深厚,才能在百花园中盛开奇葩。
上海开埠且渐成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多种文化兼容对舞台艺术的渗透影响引领世风之先。京剧名家自梅兰芳始多是以在上海唱响而红遍全国,“四大名旦”的产生即源于当时沪上一家文艺刊物发起。众多长期以上海为基地的京剧艺人,为适应彼时文化市场的生存发展需要,在保持京剧自我主体的基础上,自觉与不自觉地不断吸纳地域文化的多种养分丰富壮大自身,在剧目和艺术风格上,在表演手段和表演方法上,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印记和艺术特色的“海派”京剧。如:《狸猫换太子》等多部连台本戏在上海的创作产生;海派老生的包公戏(如《打辔驾》等等)不仅仅行当应功、剧本情节与京朝派不同,而且脸谱、行头和表演风格也有明显差别。同是《龙凤呈祥》(《刘备招亲》)南北两派也是同中有异;周信芳和马连良都擅演相同情节的《四进士》(又称《宋士杰》),扮演剧中同一主角宋士杰,虽然难分伯仲,但流派特色鲜明,艺术风格迥异,地域文化印记知微见著。海派京剧给我们的最大启迪是它的革新开放意识,以此为魂,包容吸纳为我所用,形成了京剧的半壁江山海派艺术。
这是以史为鉴就传统而言。其实京剧如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必然要随着时代变迁而“移步不换形”的演变或为“适者生存”而不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京朝派当属著名的北京京剧院,以连台本戏《宰相刘锣锅》的华丽上演为标志,足以说明北京京剧院的今昔不同,其意义是深刻而深远的。
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发扬传承,是京剧艺术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一定意义上,京剧就是欣赏“名角”的艺术。好像不得不承认历史上湖南从来就不是养育京剧的富饶之乡,也从没成为京剧的兴盛之帮,现今的湖南京剧鲜有流派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在全国京剧界缺乏领军的标识性艺术家,这些似乎均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是京剧自起以来在湖湘地界却又绵延不息,顽强生长。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的湖南省京剧团,今天,不仅要在市场搏击中图谋良性生存,更要乘改革之风企划发展壮大,唯以为慰!我以为,在近中期,守持京剧艺术本我,夯实京剧艺术根基,学习借鉴运用海派京剧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开拓进取,善于从丰腴的湖湘文化土壤吸纳营养,以剧目创作为载体,孜孜以求、注重积累,我们省京剧团是可能也可以逐渐形成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剧团艺术风格或地域性京剧流派而异军突起的。
地域流派,是前几年有学者提出的一个的学术概念,是有创见性的。远的说来,“海派”京剧即是。再以著名的关肃霜先生和云南省京剧院为例,关先生不仅以她出众的才华和超凡的艺术功力塑造出众多独特的艺术形象,并从而形成了她那魅力无穷的艺术风格,而且当初由她领军的云南省京剧院所成功创作的《黛诺》及至此后的《凤氏彝兰》等剧目的创作成功,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滇派”京剧艺术特征。
新时期以来最典型的例证是“鄂派”京剧的产生。虽然在京剧历史上武汉市京剧院曾经辉煌盛极有着“京、沪、汉三鼎甲”的美誉,但是组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来成为“鄂派”京剧标帜的湖北省京剧团(后改称为院)其时却还并未出生。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年轻的湖北省京剧团以著名导演余笑予为首的创作集体、围绕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丑角演员朱时慧为中心,主要抉取以小人物为创作题材,通过《一包蜜》、《药王庙传奇》、《徐九经升官记》、《法门众生相》、《膏药章》等一系列代表性剧目的,产生轰动效应,日渐壮大的湖北省京剧院崛升为京剧劲旅,催生了一个新的京剧行当———丑生,成就了一代名丑朱时慧,造成了引人注目的“鄂派”京剧现象。
以朱世慧为标识的鄂派京剧的模式不可复制,但鄂派京剧的成功经验却值得汲取。湘鄂毗邻,鄂派京剧的艺术发展观念于我们不无启迪,若矢志不渝假以时日,湖南省京剧团未必不能创造出独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湘派京剧。
二、关于剧目
剧目是一个剧团的作(产)品和形象载体,而剧目依靠演员承载和呈现,因此出戏出人是每一个剧团的基本追求与发展方向和盛衰标志。
关于剧目生产:
剧目生产自然是首选剧本,老祖宗李笠翁早就教导“选剧第一”。
判定剧本的文学基础,优中选优自是常情。选剧标准虽相对规范,却因审美差异或情趣不同而见仁见智各有取舍也是常事。这就需要独具慧眼了,在现今这又常常成为对决策者的严峻考量。尤其是面对新创剧本,剧本的选材、角度、文学呈现的基础怎样,作品和作者的潜力如何,信息搜集、目标定位、前景预测和运作方式及把控程度强弱……等等,其中某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未来的剧目,或事与愿违失望或事半功倍惊喜。
第二,演员阵容。文学剧本好,本团演员阵容能否承担?对院团长来说这是基本常识,省京的现状或许常令团长为此棘手,本无须赘言。但从出戏出人、从剧团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对此考虑的角度会有不同。
第三,综合体现。重视二度创作,强化综合艺术整体呈现水平,在优选的剧本基础上再精心创造和打磨成完整精美的舞台艺术作品,以优秀剧目的整体形象呈现于舞台奉献给观众,以代表剧团整体风貌之美取胜,这不仅仅是时代之需,也是省京演员现状所迫,更是省京迈向远方的现实启步至要。
第四、剧目规划。如果说前面几点是常识性问题的话,在此要强调:剧目规划想是出戏出人、谋划剧团发展、有志于创建剧团艺术风格或地域流派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思考与可操作企划。制定剧目规划是艺术生产中规避盲目克服短视行为的有效措施。
创作剧目自然是剧目规划的重点,尤其是具有战略目标意义的重点创作剧目规划。重点创作剧目的题材范畴、艺术形态构架、类型框范,功利目标设置、社会效应和市场效益预期,资源占有与储备等等要素必然应优先考虑,预以科学规划并实施。
当然,剧目规划不仅仅是创作剧目规划,包括有利于剧团生存和艺术发展,有利于新人成长的(大小)传统剧目的新学新排和优秀移植剧目的改编上演。
同时,还要强调的是――
关于剧目规划与演员培养计划的有机结合……
毕竟人的因素在剧团则演员是第一位的。舞台艺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剧目既要依托演员承载和呈现,剧目又是培养和锻炼演员的基本平台。演员演员阵容整齐强大,人才济济,是剧团真正强大的根本保证。
缺少名角,行当相对强弱不一,固然是我们省京的严峻现实;但是,演员群体相对年轻,其中不乏新秀,一般来说,年轻人,可雕琢、易见效。同时我们也看到,毕竟是从湖南省京剧团走出了当今麒派代表性名家陈少云和凌珂……等一批后起之秀。虽然不能据此就说“惟楚有材”,尽管我们也无力改变大环境“出湘成材”的残酷事实,但由此却不妨促使我们转换思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和处理出材和成材的关系。随着剧团的发展壮大,伴随着剧团小环境的良性治理和优化改善,“鸡头与凤尾”的辩证法则或将为我们湖南省京剧团有利于人才保留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宜把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剧团艺术发展建设作系统思考。在制定剧目规划时有机地与有全局、有重点、有梯次,有近有远、扬长补短、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规划相结合。以致剧目叫响、演员成名、剧团发展,从而达到出戏出人剧团强盛的终极目标。
人才培养的确是个功半事倍很难立竿见影的事情,但是却是事关剧团真正发展壮大、功德无量的基础性工程。
还有,模型设计,这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方法论概念。可否作为一种新方法借鉴,用于此次湖湘京剧讨论,用于湖南省京剧团的战略发展设计呢?
总之,重视基础、拓展思维,把握自我、坚定信心,目标明确、矢志不渝,狠抓创作、善积厚淀,不出几年数载,未必湖南省京剧团不能创建出独具风采的湘派京剧。
(责任编辑:文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