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走向何处
2015-01-14费洪林
费洪林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及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是全方位、立体的,涉及多项顶层制度设计。一个好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对中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和建设有本土特色的培智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影响深远。
首先,从目标要求看,教育部颁发的《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方案》中对培智学校课程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引领着学校课程的发展。
其次,从学生需求来看,九十年代以后,学校的生源由原来的轻度障碍逐渐过渡到以中重度障碍为主,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实际需求对我们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再次,从家庭期望看,家长的期望也从学科知识的学习逐渐转移到家庭和社区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上,能够独立生活是越来越多家长的迫切需求,家长的教育期望也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助推力。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体系仍使用国家教委1994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目前,随着教育对象残疾程度的改变,学校类型发生的改变,很多特殊教育学校走向单一培智学校。以培智课程为例,国家原来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只适用于轻度的智力落后的学生。而现在的培智学校的学生组成以中重度为主,原有的课程设置及标准已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被摆到重要的位置,因各种理念和政策层面的原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智课程如何改,怎样改,走向何处,应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特殊教育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学校,特别是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必须站在学生残疾程度、学习需求、学生发展和学校自身的特点角度,来思考和重新定位。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是谁?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是谁?课程改革最终要构建什么样的体系?
培智课程改革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设置标准和使用的教材,要符合学生残疾类型的特点和可行性,具有灵活和弹性空间。无论何种理论,课程改革的核心和主导思想应是统一的,都是为学生发展和成长着想,而不是建立在不切实际和假大空理想上。
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理想,更需要人性和理性,它是温馨和谐科学协调的。要体现国情,还原特殊教育本色,建设一个生态课程体系,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标准。不管到何时,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标准,不管何种类型残疾,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教材或教学资料。
在构建新型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时,要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层次性、阶段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兼顾现实和长远的需要。国家层面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课程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多征求专家、学者、特教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与建议。建议培智学校要根据学生残疾程度,应设置轻度、中度、重度三个课程弹性标准进而设置不同的课程计划,编写不同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样的课程标准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实现方向性、科学性、纲领性,做到统一和灵活相结合,这样便于教师有选择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在培智课程构建时,不同的类型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所体现。目标的设置科学,不要脱离实际,建立渐进式目标体系。轻度残疾学生课程设置以国家课程为主,有教材,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机整合选择性课程的内容;中度残疾学生的课程设置要要层次性,以部分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为主,重点在选择性课程下工夫,适当开发校本教材;重度的残疾学生课程制定,要设置不同发展性的学习、康复、生活等目标,建议各地可根据残疾程度,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料和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国家也可以整合全国各地培智学校编写的康复训练校本教材,编写指导性的学习与康复训练的教学资料,供各地参考。
课程实施落实要从两条途径统筹进行。一是学校课程要重点干预,课程包括一般课程、特需课程和技能课程。要将个别教育计划与单元主题教学融合实施。主要包括:学材准备、学生能力分析、教育训练目标、教学目标计划、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效果测量几个主要内容。力求通过个别教育计划的编制,找出智障儿童的优势与需要补偿的地方,并根据评量结果确定学生的需求,制定可以满足学生需求的策略、教学目标。二是家庭辅助干预,课程主要包括适应课程和展能课程,家长的理念与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训练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学期初由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制定学期课程计划和每月末评估上月目标、制定下月计划。学期末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总结本学期教学,编制下学期计划。
大力支持全国各特殊教育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只要各校具备一定研究能力,本着科学的态度,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有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都应大力推进。因为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能体现教师的价值,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于学校选择何种校本教材,要减少行政干预,把选择权交给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
虽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与无奈,但只要每个人用心、用爱、用智慧就一定给这些孩子带来幸福的明天。
(作者单位:黑龙江穆棱市特殊教育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