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情感理念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

2015-01-14冯先华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初中

【摘 要】情感教育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将教育影响渗透到学生的情感深处,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选题。它符合我国初中教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及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体育教学 情感理念 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94-0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一种态度,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包含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能满足需要的事件,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足、喜爱等反映。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愤怒、憎恨等。情绪和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起着巨大作用,同时,人的生活实践改变了,人的情绪和情感也随之变化。例如,对一个不爱好体育的学生来说,让他参加体育锻炼,他就会感到又苦又累,并且对锻炼身体产生厌恶情绪。但是经过教育和参加学习、锻炼,并掌握了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身体素质提高后,他就会对体育运动由厌恶到喜爱,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当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作用,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就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完善自身情感修养

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是人类创造力量的源泉。列宁曾经说,如果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到人类的真理。人类的情感是寻求人类真理的强大动力。”①古往今来一切杰出的人都有高尚的情操,他们为了寻求人类的真理,甚至甘愿为之流血献身。一个感情冷漠者,对一切事物都无所谓的人,又怎么会为社会利益、为真理无私地奉献。情感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缺失。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创造了日益发达、丰富的物质世界,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

体育教师要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传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培养情感教育意识,加强对情感教育思想的理解,并不断加强自身情感修养。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是体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执著的精神将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由于体育教学中师生间较多的近距离接触,教师丰富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进师生感情;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轻松愉快的心境,积极稳定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很大感染力;教师高尚的人格及其丰厚的教育素养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教师宽阔的胸怀,积极的心态则是对学生无言的教育。教育是师生共同参加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要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对老师的真知灼见和真诚友善,他们的理解也特别深刻,回应也更加热烈。②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教师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第三,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当的共处时间。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与学生交流,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必然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人为本,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情感教育可极大的增强学生的美感、愉悦感与幸福感。在生活中,美的感受能使人精神愉快,而愉快的生活又使人感到幸福。通过美感、愉快感、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学生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意义,能调节思维。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涉及到人的生活和各个方面,因此情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情感教育可对学生进行爱憎感情的教育,具体包括个人与社会间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集体、爱人民等;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骨肉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等等;个人与求知间的爱科学、爱知识、爱真理等;个人与事业间的爱职业、爱事业、爱劳动、爱工作等。

情感教育应该要师生互动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尊重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包括低层次的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和高层次的与心理、精神需要相联系的情感,而且教育的重点是满足学生高层次的情感需要,激发、巩固高层次情感,即道德感、审美感和自尊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二是根据学生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性,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真正激发学生为国家建设事业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情感;真正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真正把情感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发挥情感的正功能,抑制情感的负功能。三是根据学生情感唤醒的主观性特征,积累学生的良好知觉经验,制约来自外界的刺激,形成良好的情感。另外在情感教育中要还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培养等等。

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对待,学会去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疾苦和需要,主动去感受学生的处境,体验学生的情绪,信任和理解学生。体育教师应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信任,才能打开师生相互交流的大门。

三、掌握情感教育规律,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感情会有不同的变化。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自卑感,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校进行情感教育的必备条件,体育教师应努力掌握情感教育规律,创造轻松活泼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校要有文明向上、和谐统一、健康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使学生对学校和体育运动产生向往。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认知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强化、调节的功能,良好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具有理智的判断力及较高的情绪控制能力。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还应包括对学生进行自我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正确评价,有赖于不断的有意识的提高情感思想境界。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有人把体育课堂称之为“课堂社会”,并把体育精神视为现代化社会精神的缩影;所以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同样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如在热火朝天的运动场上,良好的群体氛围激发着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战胜困难和阻力、战胜自我,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在体育竞赛中面对激烈的对抗和竞争,学生们将体验到奋斗的艰辛、失败的痛苦;在竞赛小胜后,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既增强了自信心,又提高了耐挫折、抗竞争的能力,这些难得的心理体验将使他们更快的成熟起来,坦然面对未来的竞争;运用体育竞争的公正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他人,利用体育竞争中胜利和失败并存的特性,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气概,培养他们正确的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挫折,从而养成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利用体育教学特征,柔和情感教育理念

在教育与功利需求结合日益紧密的当代社会,人们则习惯于只把教材内容、教师的知识经验视为课程资源,而忽视甚至排斥教学主体情感态度的能动作用,加之应试教育更是把教育活动演变成考试技能习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这种情感因素的缺失,实际上是人本理念的缺失,是教育生命的缺失。针对这样的缺失,课程标准构建了以学生为本体的“生本”教育思想体系,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教育活动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心灵互动,便是对这一资源的开发,这种开发既是受教育内容感召而引发的外在回应,也是作为活动主体的师生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关情感方面的要求进行如下的认识应该是更为准确的:课程标准比过去更加深入地认识情感态度对知识、能力习得的作用,并把情感质量和情感能力作为必要的目标指向加以确定,同时将有助于情感生成和提升的各种资源纳入课程教学之中。情感不仅是教育的有效手段,情感本身也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应该与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而情感教育的任务不仅限于利用情感功能为教学服务,更在于培养健康情感,塑造完整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对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功效。符合学生身体机能变化规律,适于不同身体素质水平的教学内容,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使学生消除紧张、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达到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情绪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技能,起到锻炼自我意识、情绪控制的能力。教师对学生适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对学生的良好情绪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身体条件的不同使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有很大差距,体育教师鼓励性语言能使学生有效的坚持锻炼,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文亚.体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教育艺术,2011(2)。

[2]纪学征.情商与学生的素质教育[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12(3)。

[3]赵忠玲等.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J].体育科技,2011(11)。

[4]石美丽.体育教学中情感效应的探讨[J].体育教学,2012(3)。

【作者简介】冯先华:现年43岁,成都市金花中学体育教师。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初中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