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动”起来
2015-01-14周颢
周颢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如何让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动起来,而是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教学 师生互动 活跃思维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78-01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课堂上师生互动的问题都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备课时教师绞尽脑汁的设计问题,上课时学生只需翻翻书便可回答问题,没有深入思考的过程。现如今在新课标理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如何让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动起来,而是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提高。现将关于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做个总结。
一、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问题设计的两大原则。
科学性。设计问题时一不能有科学性错误,二要具有逻辑性。设计问题是应有步骤、分层次。课堂上要把一个历史事件通过一组问题逐步分解呈现出来,使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形成逻辑体系。因此在设计问题是一定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设问、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既要符合教材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效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问题设计不仅要完成知识目标,更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备课时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内涵,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讲求适时点拨,就是说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某个难点无法解决,这时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启发式教学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角度设计问题
历史是由众多历史事件组成的,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历史现象与本质、杂乱与规律、具体与抽象相伴而行。历史的复杂性和教学的主线性决定了学习历史要通过寻线索、抓主线、找规律、建立知识体系来完成,因此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沿着主线展开,从多种角度思考。
多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从几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例如“怎样评价哥伦布到达美洲?”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分析。从西欧角度,他是冒险家;从美洲角度来看,他是殖民者;从全球史观角度来看,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建立欧洲与美洲的联系,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全球化角度来看,他为经济全球化奠定基础。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用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结论可能会有很多种,甚至截然相反。多角度设计问题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了学生对事件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利于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人类在学习认识事物时是有规律可寻的。利用这些规律设计问题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比如迁移规律,迁移是指上一次学习生活对后一次学习生活的影响。简单理解就是当人们已知某件事物或已经建立某种认知结构,然后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利用这些已知的认知去创建新情境、研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当利用迁移规律去思考解决问题时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如果把问题设计与迁移规律结合,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创新能力。
人们学习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有很多,善于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学习更轻松更高效,但这也对学生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强的归纳、总结、联想、分析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而是一个内化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的长期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利用这些认知规律时经常发生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的思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直至完善。
四、设计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明朝科学家陈宪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解决问题靠能力,而提出问题靠创新思维,创造始于发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比较的方法,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如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问题和西方的经济危机,这是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不同经济现象,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有共同之处。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它们出现的原因相似,都是附着在各自社会制度上的固有矛盾;它们造成的结果相似,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它们产生的影响相似,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统治秩序;封建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对其态度相似,都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和经济危机。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个启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发现就会有疑问,有疑问就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所以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五、根据学情设计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备课时将问题设计好,但上课时学生并没有被调动起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是不成功的。教师设计的每个问题是否有效是通过学生的反应来体现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要能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备课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反应实时修正问题。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教材分析要透彻,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有的反应要有从充分准备,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没什么反应时,可以使用暗示、变换角度、增加条件等方法,直到能够启发学生为止。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用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层层设问引领学生积极思考,用探究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运用各种规律解决问题,根据学期及时修正问题,在整个设问过程中必须要符合科学性和有效性两大原则。通过提问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