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语文教学改革的璀璨新星
2015-01-14邓维策
【摘 要】 肖培东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朗读,以一个主问题延伸到整个课堂,以问促读,以读带动对文本的理解。他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灵活运用教学技巧的机智,善于发掘文本的教育价值,在分析、理解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精神。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问题;朗读
【作者简介】 邓维策,江苏省台州市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理论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129-04
肖培东老师在34岁时就被破格评为特级教师,经过数年磨砺之后,肖老师的教学更是炉火纯青。王尚文先生在《惭愧与责任——追根溯源话浙派》一文中指出了浙派的基本特征:守正、务本、求活,教师注重语文功底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渗透。这些浙派特征在肖老师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笔者通过对肖老师的课堂的观察和他的课堂实录的分析看到,肖老师紧扣文本,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围绕一个主问题,随心所欲地灵活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探究,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和学习兴趣。
一
肖培东老师对文本有着深刻的洞见,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的灵魂和教育价值,凝结为一个主问题,用这个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笔者把这个主问题比为藤蔓——如果比作金线,虽然显示了问题的价值,但是,没有表达出主问题的特性,因为金线是死的,长短已经确定了的。藤蔓不一样,它是有生命的,经历着由短及长的生长过程,长短要由根系、阳光、雨水等因素来决定。肖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精神活动过程中,拔节、生长,课堂结束了,问题还在学生的生命中延伸。
笔者2011年10月中旬时有幸听到肖老师的课,他教的是《西地平线上》。他的PPT很简单,只有两个问题:定西高原的落日,我读出了你的 和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你不是落日,而是 。明白语言作品写了什么,这是一种阅读境界,而明白“写了什么”的原因,又是一种境界,前者属于语言所描摹的现象,后者是作者的写作动机,属于作者的精神。肖老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二面,以“写了什么”为基石,为桥梁,从语言描绘的现象里超拔出来,引领学生进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在精神的层次与作者对话,真正理解了语言的意义,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增添了新的内容。通过对话,教师、学生、作者三方的精神溶合到一起,这便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视域的溶合”。
《〈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应该是肖老师的一个代表性课例。这一课的主问题是“从 中我读出了金岳霖的 ”。围绕这个主问题,在教学的第一个大的环节中,学生关注的是人物的性格,通过具体语言,看出了金岳霖的天真、朴素、热爱生活、怪异等性格特点。教师诵读第二段,提出“除了‘怪以外,你还能品味出金岳霖先生的什么?”这个问题使教学陡然一转,进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学生从金岳霖的“怪”,看出了他的心酸、孤独、特立独行、对学问的热爱。第三大环节,深入挖掘,探究人物心理形成的原因,学生认识到,金岳霖先生关注社会,治学精深,热爱生活。很显然,金岳霖的心理世界与造就这个世界的原因显得矛盾,这个矛盾在“主旨探究”这个环节得到了恰当的解释。这堂课腾挪跌宕,变化多姿,又如行云流水,显得珠圆玉润。肖老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的认识一层一层地延展,“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完成了一次美好的精神之旅。
肖老师设计的主问题从语言的表层意思直达作者的精神——这里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作品是创作目的的现实存在,创作目的是作品的灵魂,这个灵魂弥漫于作品、统摄整个作品。因而,紧扣语言组织教学,把握到作品灵魂的主问题就具有穿透作品、贯穿课堂的主导性力量;紧扣语言,围绕着这个主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
二
仅仅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至多算是优秀的读者,而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灵活运用教学技巧的机智。柏拉图说,人的眼睛不能够由黑暗转向光明,除非随着他的整个身体转过来。教育也只是使灵魂转向的艺术,不是把视觉放进人里面,乃是使视觉发挥其作用,因为他已经有了视觉,不过没有适当地转过身体,因而没有看见他所应该看到的对象。“满堂灌”的教学让学生面对黑暗,“满堂问”的教学力图让学生转身,但是转向了一地鸡毛。在课堂上,肖培东老师引导学生转身,让学生的眼睛看到光明,让学生自己思维到语言的意义。
《〈桥边的老人〉课堂教学实录》的主问题是:从老人唠叨的话中读出什么感觉?学生找到老人唠叨的语言,齐读,再次朗读,然后讨论:
师:这四句话中,可以揣摩的东西有很多。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生:读出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师:对,也就是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生: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生: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的罪恶,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生: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师:说得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人性的美丽与光辉。
生:就是说老人的爱心。
生: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还有那份无奈,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生: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
桥边的这个老人如果走到桥的那一边,他可能就躲过了战争的灾难,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他明白停滞在桥这边的后果。但是,“他太累,走不动了。”他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陷入绝望,或者是已经意识自己的命运陷入绝境,他不再考虑自己,担心的是他的小动物们。如果理解了老人此时此刻的心理,就理解了整个的人,进而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从上面引用的对话实录看到,肖老师正是抓住表现老人心理的语言,让学生面向语言,在诵读中领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老人的心灵世界。学生看到了一个善良老人的孤独、凄凉、痛苦、无奈和迷茫,看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学生们的回答,有的像那条藤蔓上的嫩绿的叶子,像藤蔓上的明丽的花蕊。
肖老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发掘语言的意义,既能深入文本,又带着摘取的果实走出文本。
师:那树倒在了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场悲剧的葬礼也开始了。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弱小而隐忍的民族,那就是曾寄居在树干里的一群蚂蚁。蚂蚁王国里的黑斗士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悲剧落幕,你想说句什么?
生1:树,你离开了我们很不舍。
师:那是对树的怀念。
生2:人和自然应和谐共存。
生3:你绿着生,绿着死,我们永远爱你。
生4: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生5:生命值得尊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伤害自然。
(《那树》课堂实录)
在理解了树的悲剧命运的根源之后,五位学生的回答,有二位表达了对树的爱恋之情,三位同学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上形成了与文本思想统一的思想。学生不是没有认识真理的能力,而是没有认识真理的机会;给予他们观察、认识的机会,他们就能够灿烂地开放。
三
教育当然不能离开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是人,但是,育人是教育的总目标,具体的学科都有独当之任,立足于自己的学科,通过学科教学,利用自己学科的特定内容实现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从哪些方面完成自己的任务呢?肖培东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好,请坐。你听听看,我读得和你读得有什么不一样。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来,你自己来说说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比我读得有感情。
师:噢,比你读得有感情。
生:然后注意停顿了。
(《琵琶行》课堂实录)
学生、老师同读一段文字,学生通过比较掌握诵读的技巧。
师:你能把先生宣布林国达死讯的那句话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林国达死了,很不幸。”
师:再压低一点。
(生有感情地再读。)
(师范读“很不幸。”)
师:感情就在这三个字里面,再读一次。
(生读。)
(《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
抓住关键性语句,通过诵读来理解语言传达的感情。
师:它的崭新,它的重要,每一段都有,它体现在什么地方?
一女生读第三段
一男生读第四段
一男生读第五段
师:通过三个同学的诵读,你感觉到什么?你来说。
生:奥林匹克精神是由大众参与的。
师:不错。你是听后面的男同学的。
生: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
师:你是听谁的?
生:构筑力量。这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简录)
学生分读语段,通过诵读理解语言包含的意义。
在教学《桥边的老人》的过程中,肖老师简要引用海明威的一句话来解释“冰山理论”,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放在文学写作上,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语言要简洁,不要全部说出来。
生:有八分之七的内容要我们自己去想。
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肖老师也引入了专门术语,他没有过度地解释,而是让学生用学生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或者说,是学生消化了概念,实现“顺应”概念之后的回答。
重视诵读是肖培东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他通常抓住重要的语句或语段,通过诵读掌握诵读技巧,理解语言表达的感情和意义,学习文章的写作技法。这些具体的学科要素保证了语言教学的品质,使得课堂充实、饱满。语言具有潜在的感染力,肖老师把握到语言教育的规律,把诵读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主要通过诵读认识语言、理解语言,把语言的这种力量挖掘了出来。
四
肖老师善于发掘文本的教育价值,在分析、理解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精神。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顺着主问题逐步深入语言,披文入理,与语言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相融通,学生的情感思想向着语言作品召唤的方向发育、成长。
在《〈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里,在充分地诵读,深入理解金岳霖先生的精神世界之后,一位学生动情地说:“我觉得是因为在现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人。”这位学生哭了,她真正理解了金岳霖先生,认识到了金岳霖先生的社会价值。在《沙之书》教学中,肖老师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人类和自我的意识;在《奥林匹克精神》教学中,肖老师也在传播着和平、公正、爱的精神;在《山羊兹拉特》教学中,那包含着爱的“咩——”声,将温暖学生的一生。学习语言是语文教育的直接目标,由于文本具有原生的教育价值,在感悟、分析、理解语言的意义的同时,间接地实现价值观方面的育人目的。以语言为基石,踏踏实实地教学语言,育人就不会变成枯燥的说教。肖老师陪同学生一步一步向语言作品的纵深处开掘,语言作品蕴含的教育价值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实现出来。
教学内容具有精神培养的功能,教师的教学方式则具有更为现实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价值观念等素养的综合表现,能够对学生直接产生积极影响。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人格以及学习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落实。出于对学生的真诚的爱,肖培东老师始终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成果,恰当的肯定,适时的鼓励,巧妙的引导,风趣的表达,儒雅的姿态,这些包含着大爱的元素是肖老师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一个对学生怀着大爱的老师,他必然地把这种感情很自然地、具体地表现出来,从而感染着学生,改变着学生。肖老师美好的人文情怀支撑起他的每一堂课,从而形成了灵动、智慧、清朗和具有感召力的“培东风格”。
撼山容易,撼人心难。语言教学艺术是最高的艺术,它没有动听的音乐,没有斑斓的色彩,没有现场感的舞台,通过解读语言,把死的文字变成打动人心的思想情感,依靠的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肖老师具有一双发现语言作品的教育价值的眼睛,其根源不仅在于善于冷静思考,更在于阅读广博,钻研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白马湖的时代过去了,白马湖的精神仍在流传。肖培东老师虽然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没有在白马湖任教,但是,白马湖的精神成长于古越之地,肖老师生活在块土地上,养成了鸥越才俊的气质,必然受到白马湖精神的感染。肖老师具备了优秀语文老师的个人素质,又受到浙江独具的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语文教育浙江流派特有的教学风格,肖培东老师堪称语文教学浙江流派的一颗璀璨新星。
(编辑:郝婵)
在《〈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里,在充分地诵读,深入理解金岳霖先生的精神世界之后,一位学生动情地说:“我觉得是因为在现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人。”这位学生哭了,她真正理解了金岳霖先生,认识到了金岳霖先生的社会价值。在《沙之书》教学中,肖老师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人类和自我的意识;在《奥林匹克精神》教学中,肖老师也在传播着和平、公正、爱的精神;在《山羊兹拉特》教学中,那包含着爱的“咩——”声,将温暖学生的一生。学习语言是语文教育的直接目标,由于文本具有原生的教育价值,在感悟、分析、理解语言的意义的同时,间接地实现价值观方面的育人目的。以语言为基石,踏踏实实地教学语言,育人就不会变成枯燥的说教。肖老师陪同学生一步一步向语言作品的纵深处开掘,语言作品蕴含的教育价值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实现出来。
教学内容具有精神培养的功能,教师的教学方式则具有更为现实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价值观念等素养的综合表现,能够对学生直接产生积极影响。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人格以及学习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落实。出于对学生的真诚的爱,肖培东老师始终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成果,恰当的肯定,适时的鼓励,巧妙的引导,风趣的表达,儒雅的姿态,这些包含着大爱的元素是肖老师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一个对学生怀着大爱的老师,他必然地把这种感情很自然地、具体地表现出来,从而感染着学生,改变着学生。肖老师美好的人文情怀支撑起他的每一堂课,从而形成了灵动、智慧、清朗和具有感召力的“培东风格”。
撼山容易,撼人心难。语言教学艺术是最高的艺术,它没有动听的音乐,没有斑斓的色彩,没有现场感的舞台,通过解读语言,把死的文字变成打动人心的思想情感,依靠的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肖老师具有一双发现语言作品的教育价值的眼睛,其根源不仅在于善于冷静思考,更在于阅读广博,钻研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白马湖的时代过去了,白马湖的精神仍在流传。肖培东老师虽然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没有在白马湖任教,但是,白马湖的精神成长于古越之地,肖老师生活在块土地上,养成了鸥越才俊的气质,必然受到白马湖精神的感染。肖老师具备了优秀语文老师的个人素质,又受到浙江独具的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语文教育浙江流派特有的教学风格,肖培东老师堪称语文教学浙江流派的一颗璀璨新星。
(编辑:郝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