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热炒状元风再起
2015-01-14董旭午
【摘 要】 近几年,高考之后热炒状元的现象大大降温。但是2014年高考后,一些媒体又不安分了,又大张旗鼓地热炒起来。对这种悄然刮起的“热炒状元风”,我们不该忽视,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关 键 词】 高考;状元
【作者简介】 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中学正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江苏师范大学语文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41-02
近几年,高考之后热炒状元的现象已大大降温了,这应该是一种进步。尤其是江苏省,鉴于省教育厅的“七项规定”,各大市、学校以及媒体都慑于规定的制约而不再炒高考状元了,至少各地市、各县区乃至各学校都低调多了,或者说有点儿不大好意思炒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2014年高考后,一些媒体又不安分了,什么省文理科状元,什么各大市的文理科状元,又大张旗鼓地热炒起来。对此,笔者的看法仍是:高考状元有什么好炒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考状元的诞生有很大的偶然性
一是高考也不过就是一次考试而已。既然是一次考试,就会有学生适应,也有学生不大适应。对于那些不大适应的考生而言,这次考试肯定是没有考状元的机会的,任你平时学得多么好、考得多么突出。凡是教过高三的老师都很清楚,学校或班级的学科或总分第一名一般都是“皇帝轮流做”的。既然高考也不过就是一次考试而已,第一名又轮到哪个考生头上,也应该是个未知数。
二是参加高考那几天考生的生理、心理、体力、心态等还必须都处于最佳时期。如果不是这样,即使考生平时再优秀也不一定发挥得很令人满意,就更不要指望超水平发挥了。平时参加半期、期末考试和月考等,学生就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高考也不可能例外,更何况面临高考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心理压力。
三是高考阅卷的偶然性,尤其是语文学科。实事求是地讲,数学、英语之类学科的试题,答的对就对错就错,几乎没有什么判分误差。当然,英语也有作文之类,但分值不高,且实用性强,考生得分的差距并不大。语文学科就不同了,主观的阅读鉴赏题和作文题都是有很大的判分误差空间的,尤其是作文评分更是受阅卷人主观感受的制约。同样的答案,不同的阅卷老师评分的误差是比较大的,作文评分更是如此,有时一篇满分70分的作文,两个阅卷老师的评分误差竟会高达30分!状元的作文肯定是需要得高分的,但必须两位阅卷老师的感觉都很好,都打高分。这种机会真太偶然了。
二、当年的高考状元离校投身社会后,大多湮没无闻
据报道,“高考状元研究”课题组专家赵德国,调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1400名高考状元,其中仅仅有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1955年广西高考理科状元、上海交通大学雷啸霖教授,1958年辽宁高考理科状元、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教授,1965年福建高考理科状元、华南理工大学吴硕贤教授,均毕业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就意味着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职场状元。当然,知名的专家教授还是有一些的,但数量并不多。如,有1人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是1978年上海高考理科状元、美国哈佛大学的袁均英教授;1人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是1977年江苏高考文科状元、南京大学的童星教授;1人入选“千人计划”学者,是1980年浙江理科状元、上海交通大学的蔡申瓯教授。另外有2名高考状元当选长江学者等,分别是1977年安徽理科状元、中国科技大学的叶如钢教授,1977年江苏理科状元、中南大学的潘毅教授。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类高端专家教授就几乎没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并不复杂:高考状元为了追求高分,往往把精力用于解题、用于死记硬背。时间是一个常数,当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背书和解题时,不免顾此失彼,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然大受限制。人的创造性、想象力、彩色思维,是培养一个顶尖人才所必具的品质。高考状元多数只有分数的优势,一旦走向社会,其死读书的短处就显出来了。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难以成为顶尖人才,便不是偶然的了。个人在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全部在于智力,而在于个性、情绪智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考察一个人的真才实学,主要是看他能不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来处理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许多高考状元都是如此。人的一生是多次博弈的过程,不要把“宝”全押在分数上。一个人的成才,机会多得很,就看是否能够及时抓住。
三、高考状元追捧热门学科,农学至今无状元问津
从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就读学科专业分布来看,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522人,雄居各学科门类首位,占总数的37.85%;其次是工学有324名状元,居第二,占总数的23.50%;理学有221人,居第三,占总数的16.03%;法学有110人,列第四;文学有84人,居第五;医学有17人,居第六;哲学有7人,列第八;教育学有4人,列第九;艺术学有2人,位居第十。不仅如此,很多高考状元还以北大、清华等名牌学校为跳板,通过留学等渠道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去工作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令人遗憾的是,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农学尚无高考状元问津,这显然与我国从农业大国变身为农业强国的国家战略很不相符。同时,大量的高考状元都移居国外,为西方发达国家效力,并没有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当然,高考状元们都有自己人生发展的自主选择权,但是这样的现象还是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尤其要反思社会的深层原因。
说到底,高考状元只不过是一次考试的头名。他们的出现当然应该是一个学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勤奋与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教育方式及其就读中学的办学理念、教师水平、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结合的产物。但是,对这种又悄然刮起的“热炒状元风”,我们还是不该忽视,甚至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其一,极端“应试主义”害教育害学生的局面绝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出了状元的学校绝不意味着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就搞得好,往往可能把应试教育搞得更彻底;没有考出状元的学校也不意味着素质教育工作就绝对做得差,只是社会大环境漠视甚至无视它罢了。基础教育必须能够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必须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幸福奠基,绝不是靠考出几个状元来一俊遮百丑,更不该把考出状元作为将应试教育进行到底的精神动力。
其二,中学和大学应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模式。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素养,为他们将来的职场成功打下最坚实的教育基础,从而改变过去几十年来高考状元教育投资回报率过低的问题。
其三,社会和用人单位也应该反思人才选拔和用人机制,选人用人要注重德才兼备,还要重视对人才的兴趣和事业心的培养,加强引导、注重培养、给足支持、鼓励拔尖、追求卓越、实现创新,为高考状元变身职场状元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人文氛围。
(编辑: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