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新古诗”》教学实录与反思(节选)
2015-01-14刘友开
“文包诗”这一课文形式,源自古代诗词故事,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课文编写的有益尝试。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课型该如何教学,教师们看法不一。刘友开老师主持的“文包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与应用的研究,很好地解答了这一问题。
刘老师的研究准确地把握住这类课型的编写用意,深入比较分析这类课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教学这类课型的基本构式。刘老师的研究团队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基本构式能充分实现“文包诗”课文的有效教学高价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也颇多,既有对“文包诗”的基本理解认识,又有教学上的优化。当然,教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过程,探索教学模式,又不局限于教学模式,才能无限走向教学的至高境界。
刘友开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30多年,至今仍勤于思考,对语文教学作出不懈探索,令人感佩!我也期待着刘老师有更多的研究成果,期待他的成果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智力和活力,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增添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高林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读诗,就是要体察运用语言文字的“言”,明白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志)。反过来,写诗,一是需要作者的内心世界拥有思想情感(志),二是要拥有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言)。南宋学者对读诗与写诗的相互关系说过一段比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译成现代汉语,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把铜聚集起来放进火炉里,用大的鼓风器扇火炉,铜没有熔化,鼓风器就不停地扇,很费力气。作文好像浇铸器皿,铜已经熔化,按照模型浇铸器皿,一熔就成功,只要知道了模型,根本不费力气。这叫做在读书上多用力,在作文时就轻松。以上至此,语文教学内容是两件事,一是阅读,即吸纳;二是写作,也就是书面表达。
我觉得,有关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道理,对我们的启示正好契合刘友开老师课题的有两点:一是刘友开老师倡导的“新诗教学”的主旨;二是与刘老师带领他的团队研究的“新诗教学”的理念正好契合。特别是刘老师和他的团队在大量实践的前提下,逐渐明确了新诗教学有两项基本工作:一是读诗,通过对诗作的吟咏,明白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运用语言文字的;二是要仿照前人创作的样子,尝试着写诗。首先是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是学习读过的新诗的样子去干“随模铸器”的事,逐渐到达得心应手的程度。除此之外,刘老师及其团队还初步探索出来了“有效新诗教学基本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的教学步骤有三:“①诵读新诗,走进文本,让学生乐学→②品悟新诗,走近诗人,让学生乐说→③仿写新诗,彰显个性,教学生会写。”应该说,这是很有层次的教学操作模式,肯定会通过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有实效的教学尝试。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刘友开先生和他的语文名师工作室团队开展的“说理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很有价值。他们总结的“四步四环节”的基本教学结构,抓住了阅读和运用的关键,完全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语用”的新理念。
更可喜的是,“四步四环节”的基本教学结构模式己被教学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将说理类课文的课堂教学构建为“四步四环节”,即:①. 巧设导法,激发学习情趣,切入议论主题;②整体通读,明确中心议题,感知议说内容;③ 精读品味,理解体会道理,习得论证方法;④ 回归整体,适度拓展迁移,练习议题表达。这样的“四步四环节”教学模式既符合一般文体教学普识性规律,又切合说理类课文教学的特殊性实际。因此,“四步四环节”的基本教学结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之有效,自然便在情理之中了。我们从其研究课教学,呼唤这样的来自于教学一线的“草根”课题!这样的来自于教学一线的“草根”课题研究,扎根于课堂教学的沃土之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是生长着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愿有更多的教师们都能研究像这样的来自于一线的“草根”课题;愿有更多的教师们参与到这个“不同类型的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课题的研究中来,致力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法的改革创新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互研讨,共同进步,一起成长;愿刘友开老师和他的语文名师工作室团队沿着“简约”的路子,继续探讨下去,以期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成尚荣(著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
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人们对教学模式常有些误解,认为一提模式就“模式化”了,就僵化了,甚至有人说,模式化是教学改革的死敌。我不赞成,因为教学模式不是他们所理解的。“模式”是实践化的理论,是理论化的实践,很重要,也很难。刘友开老师有勇气研究这一问题,应当肯定,值得大家学习。
大家都在研究有效教学,大家也都在建构教学模式;语文的有效教学研究得不少,语文的教学模式建构也很多。刘友开老师的特点和优点在于,深入到语文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中去,这就具体化、深化了,也就更“有效”了。这方面他做得很“在先”,很好。
刘友开老师的研究不是一个人在书斋里冥思苦想,而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与教师们一起,组建了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镇江市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刘友开工作室”。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提炼,在教学现场建构,在教学现场践行,体现了一种研究的方向,培育了一种研究的品质和精神,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这是一种研究的方向,完善了一种研究的路径,这比著作本身的意义更大、也更重要。
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深入的一个标志就是要深入学科教学研究,要基于学科本质的研究和实践。刘友开老师以“友好”的方式,“开”了一个好头,希望继续下去。
一、 示范引路,互动导入(略)
二、 观察发现,归纳写法
师:自我介绍(屏显四句话)
我名叫做刘友开( kāi ),个子不高也不矮( ǎi )。
评上特级不自满,奋发进取乐开怀( huái )。
”这四句话有什么特点?(生边读边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句式整整齐齐,每句字数都是七个字。
生: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最后一个字的后面都用括号注上拼音。
师:这三句后面都用括号注上拼音呢?再想想,看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而第三句尾字的韵母不相同。
生: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叫诗的押韵。
师:(屏显:“四句整齐话,每句七个字。一二四句尾, 韵母都相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写的类似七言绝句古诗的“新古诗”的基本特点。想不想、能不能用这样的“新古诗”也来向大家作个“自我介绍”?
生:(齐)想——能!!
师:先讨论一下,姓名是两个字的同学和姓名是三个字的同学都用七个字来组成的一句诗,怎样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姓名是两个字的同学用七个字的一句诗介绍自己的姓名时,可用这样的句式构成诗句“我的名字叫××”,也可用“我姓×来名为×”。
师:姓名是三个字的同学,用七个字的一句诗介绍自己的姓名时,可用这样的句式构成“本人姓×名××”,也可用“我名叫做×××”。
生:我的名字叫李静。
生:我姓李来名为晟。
生:本人姓李名政霆。
生:我名叫做吴涛琪。
(生各自写“自我介绍”诗,四个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改,待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时,教师再对板演的诗例和在座位上随机抽取的诗例进行评议)
四(1) 班三例:
例1:我的名字叫李静,唱起歌来很开心。数学语文样样通,不怕苦来不怕累。
师:有需要修改的吗?
生:第四句尾字“累”不押韵,可将第四句改为“不怕苦累我都行”。
师:好,这样既不改变原句诗意,又押韵了。李静同学,你同意吗?(李静点头同意)
例2:我姓李来名为晟,说起上课不发楞。要是有谁提起我,什么作业都不剩。
例3:本人姓李名政霆,语文学习我很行。迎难而上不怕苦,苦练本领学得勤。
师:李晟和李政霆同学的诗写得都较好,不需要再修改了。
六(3) 班三例:
例4:我名叫做吴涛琪,喜欢读书爱文艺。写起作文我最牛,不信咱们比一比。
师:吴涛琪同学的诗写得较好,也不需要再修改了。
例5:我名叫做朱晓东,特长本领还多种。体育文艺和才艺,样样我都很精通。
师:朱晓东同学,你的诗中有一字还需要改一下。你读读看是哪个字,怎么改?
生:“还” 应改为“有”,这样诗句,才通顺语意才明白。
例6:我姓王来名为涵,画起画来不一般。勤勉学习争前进,再苦再累也心甘。
师:王涵同学,你的诗句中也有一个字改一下才更好。你读读看是哪个字,怎么改?
生:“争”应改为“向”。 因为这样读起来顺些。
(生各自修改完善自己的诗稿并进行互改)
三、 故事鼓劲,指导仿创
师:通过上面“自我介绍”诗的仿写评改,大家不仅对“新古诗”的仿写和创作有着浓烈的兴趣,而且有很多同学还写出了比较像样子的“新古诗”。但老师也发现不少同学对学写“新古诗”的信心还不足。那么,你们想鼓足信心学好仿写、创作“新古诗”吗?
生:(齐)想!
师:请听故事《文盲战士也能成长为著名作家》。(略)
师:听了陈登科和高玉宝两位文盲战士成长为著名作家的真实故事,对我们学习仿写、创作“新古诗”有什么启发?
生:陈登科和高玉宝两位文盲战士从不会写字、不会写话、不会写文章到学会了写长篇大论的小说,说明了水平低不要紧,只要能认真学习写作,什么样的文章都能学会写。
师:对!只要你们能认真学习写作,什么样的文章都能学会写,当然也能学会写诗。
生:陈登科和高玉宝两位文盲战士在部队打仗,条件肯定非常艰苦,空余时间肯定很少,开始学习写作时都是大人了,可是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学习文化,学习写作,后来竟然都能写出大书,成为著名的大作家,说明有志者事竟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师:对!陈登科和高玉宝两位文盲战士刻苦自学,成长为著名的大作家,说明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生:他们学习写作时的条件比我们现在差多了,他们当时的文化水平也比我们现在的文化水平低得多了,他们能学会写作、学会写大书,我们只要认真学习,不管怎么也都能学得好,学习写“新古诗”也一定能学得好、写得好。
师:对!你们学习写作“新古诗”, 也一定能学得会、写得好。你们有信心学习写作、写好“新古诗”吗?生:(齐)有信心!
师:好,那我们现在就再来学习仿写、创作以《笔》为题目的“新古诗”。(生欢呼雀跃、跃跃欲试)
四、 交流展示,评议修改
师:笔的种类有哪些?
生:笔的种类有粉笔、铅笔、钢笔、圆珠笔。
生:还有毛笔、水彩笔,等等。
师:对。那我们就各自选择一种笔,以它的形状、颜色、作用、特点为内容来写一首“新古诗”。(生写诗,请四个学生板演,师巡视。片刻,发现有的同学写诗有困难,屏显《粉笔》和《水彩笔》“下水诗”各一首)
粉笔
小小粉笔身不长(chánɡ),
亲吻黑板神飞扬(yánɡ)。
粉身碎骨无怨言,
智慧原野来垦荒(huānɡ)。
水彩笔
五颜六色多美丽( lì ),
拿在手中把图绘(huì)。
眉飞色舞互助爱,
笔中色彩数你最(zuì)。
(生读后继续写作“新古诗”,待多数学生写完时,教师开始抽样评改并引导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
例1:我有一支宝贝笔,头发长来身子细。喝进墨水吐出字,龙飞凤舞真神奇。
师: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生:这首诗写得不错,既用拟人手法,又押韵。
生:这首诗不是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而是二、三、四句的尾字押韵。
生:这首写笔诗未写出“宝贝笔”的名字。
师:怎么改呢?
生:可以把“宝贝”换成笔的具体名字“××”,再把第二句调成第一句,第一句调成第二句,这样一、二、四句的尾字就押韵了。
师:改得好!
例2:我是一支水彩笔,绘起画来很随意。身着美丽五彩衣,小小神笔真神奇。
师:这首写笔诗写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生:这首写笔诗每句尾字都押韵,第三句尾字不需要押韵。
师:对,第三句尾字不需要押韵,但第三句尾字押韵也沒关系。
生:第二句“很随意”可以改成“美滋滋”。这样更有美感。
师:改得真好!
例3:我的名字叫粉笔,粉笔不是圆珠笔。粉身碎骨教会人,从头到尾都是笔。
师:谁来评改这首写粉笔的诗?
生:这首写粉笔的诗,第一、二、四句用的都是“笔”字,虽然符合押韵的要求,但重复使用相同的一个字,读起来太单调,不怎么好听。
师:说得有道理。
生:这首写粉笔的诗第三句“粉身碎骨”这个词用得准,写出了粉笔有奉献精神的品质特点。
师:你真是独具慧眼。
生:第二句诗“粉笔不是圆珠笔” 和第四句诗“从头到尾都是笔”写得太平淡,沒有什么大的意思。第二句诗如果改成“喜爱黑板无人比”会更好,因为这也符合粉笔常与黑板打交道的特征。第四句怎么改,还没想出来呢?
师:你已经很棒了,把第二句诗改得这么好。第四句诗谁来改?
生:第四句诗可以改为“从头到尾都不变”。
师:好。谁能把第三句诗改得更好些?
生:第三句诗“粉身碎骨教会人”改成“粉身碎骨育新人”会更好些。因为粉笔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用的笔,是向学生提供精神食粮的。
师:改得很好。因时间关系,其余同学的诗课后同学们再互改,或者请家长、内行人再帮助修改,改好后贴到教室的专栏中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好不好?(生:好)
五、 总结归纳,启迪勉励(略)
【教后反思】
向希望的田野撒播诗种
本课教学主要以调查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喜不喜爱仿写、创作“新古诗”,有没有能力仿写、创作“新古诗”为教学目的。
课前,我请四(1)班和六(3)班的语文任课教师向我提供了有诗歌爱好或特长的各十名学生的名单和他们爱好或特长的项目名称。我在课前分别为这些同学代拟了每人介绍自我的一首“新古诗”, 作为上课备用。课上,我已为此调查课专门预设了“新古诗”教学调研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①示范引路,互动导入→②观察发现,归纳写法→③故事鼓劲,指导仿创→④交流展示,评改提升→⑤总结归纳,启迪勉励”为经,以一首首通俗易懂的师生介绍自我的“新古诗”和以笔为题材即席仿写、创作的“新古诗”为纬,期间,还以指导学生为主体的仿创“新古诗”、互评互改“新古诗”和现场即席评改为重点,加之我讲解的高玉宝和陈登科从文盲战士到著名作家的真实故事的激趣,使整个课堂教学理念新颖、创意别致、妙趣橫生,成效显著。例如,在“示范引路,互动导入”的教学环节中,我先出示了自己写的一首“自我介绍”诗;“我名叫做刘友开,个子不高也不矮。评上特级不自满,奋发进取乐开怀。”让同学们读、议、说、评后,归纳出(七言绝句类)“新古诗”的写作要点:“四句整齐话,每句七个字。一二四句尾,韵母都相同。”这样的“示范引路,互动导入”形象直观、简明易懂,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刚刚初涉“新古诗”学习的小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信心倍增,甚至还有似曾相识之感。
著名特级教师 刘友开
调查,已足以证明: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不仅都非常喜爱仿写、创作“新古诗”,而且也完全有能力仿写、创作“新古诗”。同时,还证明了将仿写、创作“新古诗”引进语文学科的古诗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也有利于増强学生读诗写诗的趣味和培养学生写诗的能力。这对于传承优良的“诗教”传统,拓宽“诗教”途径,提升学生素质,对促进素质教育实施都将大有禆益。事实证明:将仿写、创作“新古诗”引进语文学科的古诗课堂教学,还可以培植小学生爱诗的情趣和写诗的才华。尽管学习仿写、创作“新古诗”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小诗人”,但它必将增强小学生的写诗热情和写诗能力。
(作者单位: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培训中心)
【专家评述】
崔峦(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原全国小语会理事长)
小学古诗教学的可贵探索
“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及应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该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项研究的亮点和主要成果,是探讨并形成了古诗教学新模式。大体是:1、创设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内容——教师激趣,使学生爱学。爱学、乐学为“学好”注入了动力和活力。2、初读古诗,粗知大意——放手让学生把同一专题的数首古诗读通、读顺,大致了解诗歌内容,这就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3、体会古诗的“境”与“情”,欣赏语言特色,了解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品语言,悟写法,使学生既得“意”,又得“言”。4、模仿古诗,学写“新古诗”——学生联想内容,迁移写法,由“学”到“用”。5、推荐读更多的古诗,继续练写“新古诗”——在总结学法、激励学生的基础上,延伸读诗、写诗。贯串上述五步教学始终的,是持续地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教学模式出新之处是学写“新古诗”。它体现了读与写、学与创相结合,既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又关照了《语文课程标准》主张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企盼,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严格地说,学写古诗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这项学习目标。但从实验班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喜欢,写的“新古诗”有内容,有童趣,像模像样。我们的教学既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再者,以前蒙学,有过相似的训练——“对对子”(早先叫作“属对”)。“对对子”也好,学写“新古诗”也罢,都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都是作文的基础训练。此外,像创编童谣、儿歌、儿童诗,也是不错的办法,值得一试。
刘友开老师带领的语文名师工作室团队总结研发的古诗教学基本式,是一种活着、的生长着的古诗教学的范式,也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的、生长着的教学方法。但它不是古诗教学的唯一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也不是凝固、僵化的,还会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变化、生长、成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第一个“法”指基本的方法,更指教学的规律。第二个“法”指具体的教学方法。第三个“法”指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汲取其精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要照抄照搬,而要创造性地运用。
当下,语文教学欠缺的是方法、策略的指导,而“过程与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向刘友开老师和他所带领的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学习,加强学习方法、策略的研究,并在平日的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和发展的后劲,才会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实践证明,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学写“新古诗”是有可能的,其能力也是可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的。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的诗教传统,也才能在新时期新课改的母语教学中“走下神坛”、走向学生、走进课堂,并得以“薪火相传”和大力弘扬及不断创新。
关注文本表达
确立教学内容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范例,教师课堂上如能从“怎么写”入手,对于学生学习表达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关注文本的表达,从而确立教学内容呢?
一、 捕捉文本语言特点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语言特色,将其原有的价值挖掘出来,放大开去,为学生学习表达提供范例,使其成为可以仿效的教学内容。苏教版四下《燕子》一课的第3自然段,用词极为精妙。作者眼里的燕子是那样的活泼机灵,文章是怎样通过描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把这一特点写出来的呢?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抓住了燕子飞行时的一系列动作——“掠过”“‘唧的一声”“横掠过”“沾”,写出了燕子飞行时快而轻巧,十分机灵。用词精准,我认为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之一。因此,教学时,我将这一内容的学习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主要分两步学习,感受用词之精准,体会其妙处何在。然后,再配合以练笔,抓人物动作,写写同学反应之快,妈妈啰唆之甚……这样的学习,是以语言为抓手,从“怎么写”入手,先学后用,实现了文本教学的优化。
二、寻找文本谋篇特色
谋篇布局,通俗地讲就是按照一定的写作意图对所写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使文章的各部分构建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为表达主题寻找最有效的行文格局,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苏教版四下《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教学时,我带着学生一起研究了文章的结构,了解怎样写科学小品文。首先,知道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观点。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文章你了解了哪些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总结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先总写,后分说,再总结。其次,知道详略得当的叙述有什么好处。在学习文本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写了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哪些作者写得具体,哪些又是一笔带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最后,为了证明自然界里的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这一观点,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的?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懂得了科学术语与简单的生活常识的引用,都是撰写科学小品文常用的方法。
再如,苏教版五下《谈礼貌》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开头先提出自己观点,接着,举了几个事例来证明的自己的观点,最后再总结自己的观点。每个事例,又都是先写故事再讲道理,故事与道理之间联系紧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选择“问路”“道歉”“安慰”这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与我们平时所写的记叙文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说理性文章围绕中心写的事例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从中找到表达的规律。
三、 关注文本文体特征
对于不同的文体,我们需要做的是针对其特点,设立不同的目标,运用可行的教学方法,展开有效的教学。苏教版四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通过小女孩的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拘小节、善于思考的爱因斯坦。那么,教学时如何从写人的角度去研读文本,使得学生有所得呢?首先,在初读文本后,请学生说说,这是一篇写人还是记事的文章,并说说理由。学习生字词的时候,我将外貌描写中有特色的短语找了出来与学生一同品读体会,发现特点,感受动词与数量词的精准:如“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接着,找出描写外貌的句子,说说爱因斯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就那么几句话就能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再从爱因斯坦请教女孩穿着打扮和整理房间,他教小女孩数学这件事情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是怎么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写人的文章是如何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
教材的取舍其决定权在教师,我们应树立课程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发掘教材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其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太仓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