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因差异而精彩

2015-01-14张永虎陈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张飞刘备诸葛亮

张永虎+陈红

一、 复习词语,整体把握

(出示词语)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景色秀丽

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轻轻走进 恭敬等候

群雄纷争 三分天下 最后取胜 统一天下

1. 谁愿意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2. 听读以后,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排词语都是课文中人物的名字;第二排词语都是写隆中景色;第三排词语都是写刘备的动作;第四排词语都是写诸葛亮对当时形势分析后提出的取胜策略。)

3. 连起来再读读想想这些词语,你又有什么发现?(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 尝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略)

【点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本文教学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而且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来认读词语,分类归纳,练习说话,既温故知新,又丰富了词汇,历练了语言,训练了思维,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在发现词语规律、概括内容中关注学生学习差异,并实现互补共享。

二、 感知地灵,借景喻人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他。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出示句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 什么叫做“蜿蜒起伏”?(借助插图和手势理解)

2. 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你还能读出什么?(还能看出隐居在这里的诸葛亮也像一条卧龙,等待着施展才华时机的到来。)

(出示句子: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 这段话里面写了哪几种景物?(松林、溪流、竹林)

4. 这是怎样的松林?(疏疏朗朗)。那么稀疏,那么清晰,那么空灵,读好这个词语——疏疏朗朗。

5. 怎样的竹林?(青翠欲滴)。那颜色绿得都快要流下来了!那颜色绿得已经流出来了!再读——青翠欲滴。我们可以设想:诸葛亮一定会经常在松竹林里面弹琴、看书,那种日子真让人羡慕!

6. 怎样的小溪?(清澈见底 潺潺流动)。那么透明,溪底的小石头、小鱼都看得一清二楚。读——清澈见底、潺潺流动。

7. 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诸葛亮就在这景色秀丽的隆中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悠闲自在。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点评】获得语言的途径有很多,抓住文本特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悟得、习得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环境烘托人物形象”可以作为这篇课文的特质定位,为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品读词语,感悟景与人之间的关联,也教给了学生写作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想象,读出差异。

三、 品析言行,体会尊重

刘备是怎样请诸葛亮出山的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

1. 品言。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 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2) 导读:我们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1) 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2) 导读:我们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2. 析行。

(1)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刘备动作的词。

(2)交流: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进。

(3) 想一想:从这些动作当中,你体会到什么?(“下马步行”说明刘备是诚心诚意去请诸葛亮的,对人才的虔诚,渴求人才,怕惊扰诸葛亮;“轻轻敲门”体会到怕惊扰诸葛亮,同时又显得自己很有礼貌;“轻轻地走进去”,体会到怕惊醒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尊重;“恭恭敬敬地等候”又体会到对诸葛亮有礼貌,是诚心诚意请诸葛亮的,发自内心,求贤求才为成大业;“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让我们体会到刘备急切的心情,他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求贤若渴,希望快一点见到人才。)

(4) 指导读好这些词语:

“下马步行”——刘备心中就是这么虔诚;

“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不要惊忧了诸葛先生;

“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恭敬等候”——就这样诚心诚意地等待;

“快步走进”——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等得太久。

(5) 读好了这些词语,这段话也就读好了,再读一读。

(6) 只要我们记住了刘备的动作,就能很容易地把这段话背诵出来。(师引背,生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7) 小结提升:“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这还是“尊重”。

(8) 把诸葛亮请出山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教师补充: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刘备当时已40多岁,诸葛亮才20多岁,整整比诸葛亮大了20岁;刘备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刘皇叔”,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一无文凭,二无地位”的农民,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尊重”。

3. 明法。课文把张飞的脾气暴躁,把刘备的“尊重人才”写得栩栩如生,这就是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性格和行动描写使然。今后习作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这些写法。(板书:语言、动作)

【点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生动形象,使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语文教学要采用语文的方式来教学生学习语文。这是语文自身的一种召唤,是语文本体的一种回归。语文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读”“思”“品”“悟”“议”“说”“写”。这些方式虽然古朴,但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这些方式运用得如此鲜活而又灵动,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细节去感受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审视、掂量、咀嚼、玩味文本细节的过程中,聆听语言的声音,明辨语言的色彩,掂量语言的分寸,触摸文本的“脉搏”,得意、得言、得法。本环节,教师只是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在差异化的理解中实现多种共生。

四、 感受才华,升华主题

1. 刘备之所以如此尊重诸葛亮,源于诸葛亮有非凡的才华。我们从诸葛亮帮助刘备的分析中足以体会到——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2. 有人说,“书生论武事,大都纸上谈兵”,可是诸葛亮却说得头头是道,当时的天下,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刘备居无定所。诸葛亮建议刘备在西南建立自己的地盘,然后逐步统一天下,使得刘备茅塞顿开。

3.( 出示句子:

①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② 刘备对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③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专家看课

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试与以下三句话比较:

(1)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3)我得到诸葛先生真好。

通过比较品读,领悟原句描写得具体。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关系:这些句子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形象具体的说明。

4. 诸葛亮出山以后,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5. 这正是——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尽心竭力地扶持刘备的儿子刘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 20年后,刘备已死,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一文中提起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他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回顾一下整篇课文的内容,想一想刘备三顾茅庐得到的是什么?(诸葛亮的“感激”、扶助,成就一番事业)

7.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自于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开头有一首词,同名电视剧把它谱成了一首歌,一起欣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8.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无法忘怀,正是有了这种尊重,才有了一段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再读读这个词语——尊重,让我们学习这种行为——“尊重”!

【点评】新“课标”提倡开放语文,认可超文本解读,但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务本。这里的“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文本,二是生本,即以文本基础价值取向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要注重课外的学习。教材无非就是例子,教师不局限于文本,有机结合教材适当引进相关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文章的主题;通过学一篇,激发读一本,让优秀的孩子课外再“吃饱”。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总评】

小语教材改编古典名著的做法由来已久。从教材编撰的角度而言,是为了提高小语教材的文化品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是为了让小学生尽早地接触、了解并亲近名著,在涵泳体察中增进人文素养。古典名著类课文,无论是改编的或节选的,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本意蕴都是悠远而隽永的。教学这类课文,如果仅仅局限于文本一隅,就课文教课文,教学视野未免狭隘;仅仅向学生推介一下原著,更不能达到名著类课文教学应有的目标。一般来说,古典名著类课文语言的鲜活、情节的曲折与原著往往无法相比,选自长篇著作的更是如此;改编本的语言风格有时也与原著相差比较大,不少学生接触了原著之后,对教材文本感到“不过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张老师的这节课做了很好的诠释。探寻源头,挖掘经典文本的内涵,即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引进原文,加进作者的人生际遇,走进经典名著的源头;找准切入点,理清文本的教学主线。本文教学就是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切入点,很好地理解文本;调动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教学经典名著时,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运用音像资源,为学生搭建学习的乐园。很多经典名著都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张老师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此外,解读这篇文章时,张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从整体上观照全文,再从语文教育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即“什么是语文教学”来审视自己的阅读教学,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没有仅在文本的精神层面滑过,以言表意,回到语用的层面,抓住关键字、词、句,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达到言和意的共生共长。

差异教学视差异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财富和巨大的教学资源,视课堂为学生展示自己独特性的舞台,承认差异,互补共享,以弥补个人经验的不足和视野的局限。本节课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交往互动不断展示差异、共享成功的过程。

(张永虎,连云港市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教务主任;

陈红,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副校长)

猜你喜欢

张飞刘备诸葛亮
读懂刘备
谦虚的铅笔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A wonderful Friend
刘备与徐州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张飞因酒丧命
刘备的爱
张飞丢鸡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