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乡土资源于习作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2015-01-14邵海林
邵海林
一、 绘家乡景之美
美莫过于大自然。家乡陆郎虽没有名山大川,但山川秀美,风景宜人、翠竹传情、绿茶迎宾,时刻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田园气息。尤其是茶、竹资源,极具经济价值。我便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了解、感受、体验绿竹的栽培、护养以及绿茶的采、制、焙等“一条龙”工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去写作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了,一篇篇优美生动、情感真挚的《我爱家乡的绿竹》《我爱家乡的绿茶》便应运而生了。我想如果教师这样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就地取材,让学生去仔细观察平平常常的自然景物,从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就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 描家乡物之丰
家乡陆郎的特产,有堪称“四绝”的茶干、羊糕、乳竹笋、臭豆腐声名远播。同学们虽对这些都很熟悉,都吃过。但要他们具体地谈谈家乡物产的特点,他们反而不知从何说起,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先动用自己的眼、口、鼻等器官,细细地观察、品尝家乡物产,我再补充介绍这些物产的制作工艺及其他关于这些物产的小常识。《家乡的美食》《家乡的茶干》《家乡的羊糕》等习作就会内容充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写家乡事之奇
家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挖掘这种底蕴,可以起到习作、育人的双重作用。家乡陆郎“红楼大观园”的遗迹有根可寻,“娘娘坟”的动人传说世代相传,声声不息;陆郎人民打鬼子的抗日故事妇孺皆知……我便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与家乡有关的历史故事、传闻轶事、真人真事及街谈巷议,简要地记在日记本中。学生耳听八方,搜集到了不少有趣的材料。另外,我还引导学生主动出击,去访问村上的老人,了解更多的奇闻轶事,真人真事,激发他们去探索家乡的奥秘,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通过访问,学生受益匪浅。一个平淡无奇的村庄、一座老态龙钟的古桥、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银杏、一间残垣断壁的老屋,都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让学生们欣喜无比。于是,在他们眼中,普通的家乡景观有了丰富的历史底蕴,熠熠生辉。把传闻插入习作,习作为之增色,如《陆郎桥的由来》《朱门,不老的街》《百年银杏》……这些习作生动有趣,正是学生通过访问才将它们轻松诉诸笔端的。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创作欲望极为高涨,写作就成了一件乐事。
四、 赞家乡人之勤
家乡人民,勤劳淳朴、奋发向上。望着自己父辈们辛勤耕耘在这片家乡热土上,挥洒着汗水,收获着希望,这场景怎不令人感动?不值得写呢?翻地、浇水、插秧、收割、种桑、养蚕等农活,蕴含着许多农艺农技。我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去领悟劳动之辛苦、家人之勤劳、收获之快乐。除参与农活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去尽情体验乡间“闲趣”:捕蝴蝶、捅蜂窝、钓鱼虾、捕泥鳅等等,然后把这些当作素材来写成习作。
五、 感家乡情之浓
乡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家乡陆郎的风俗乡情,有其独特的风格:春节贴对联、放爆竹;元宵观灯吃汤圆;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包粽子吃绿豆糕;中秋赏月尝月饼……这些农家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还有祝寿做寿桃、满月搓团子等充满趣味的家乡风俗乡情,为学生的习作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对民俗乡情的体验中,进一步感受到了乡情之浓、乡俗之美,陶冶了情操。
六、 叹家乡变之快
家乡陆郎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状态,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家乡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荒野,如今成了一片片整齐宽敞的厂房;昔日低矮的瓦房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别墅……这一切,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绘。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风景独好》《家乡的变化》等一些精美的习作便出现在学生的笔下。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